周旭明
摘要:区域协调发展并不是区域均衡发展,而是从不平衡中求平衡发展,是“有控制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甘肃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提升城市带动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兰州在区域发展中存在省内、省外两个不协调:省内一市独大,省外全面落后:兰州要加强同省内其他城市闻的“政策沟通”和“道路联通”,辅以行政区划调整,成为区域发展增长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理论;缘起;问题;路径
《十三五规划纲要》开宗明义地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甘肃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省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提升城市带动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一、理论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陈南京(1996)认为,区域协调发展就是在较大范围内按照各自不同特点进行区域经济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从不平衡中求平衡发展。赫希曼的理解是“有控制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关于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谢濛等(1999)指出,其他国家曾选用过三种不同性质的区域协调模式,其中,完全计划型模式没能实现绝对的均衡发展,工业地区和农业地区之间一般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完全市场型模式往往因为市场失灵而适得其反,使得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政府干预型,结合了前两种模式的优点,比较符合各国的政策要求。
关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江世银(2003)认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发挥它们的作用,彼此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忽视中央政府的调控,区域发展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忽视地方政府的调控,不利于各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
其实,除了政府力和市场力之外,还有第三种力——社会力,即各种民间、非赢利组织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发达国家区域协调发展中,这三种力呈三足鼎立之势。某种情况下,政府力稍显薄弱,社会力作用显著。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市场力尚不够强大,社会力尚未形成,政府力依然强势,这决定了我国只能选择政府干预型区域协调模式。
二、缘起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以促进内地工业发展的战略构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内地的工业发展。这一政策限制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使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然而这种人为构建的“均衡发展”格局,是违反“均衡发展”的经济发展规律的。由于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基础薄弱,投资回报率明显低于沿海地区,这种强调内地发展的“均衡发展”政策很大程度上牺牲了整体经济发展的效率。不过,作为内陆城市的兰州却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正是。“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一批“共和国长子”的布局,才为兰州重化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在1988年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一个大局是拥有两亿人口的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在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指引下,国家经济发展重心“东移”,发展了二十多年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绝对和相对差距迅速扩大。
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其中之一就是统筹区域发展。江泽民指出:“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关系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至此,区域发展战略进入区域协调发展阶段。
三、问题
兰州在区域发展中存在两个不协调。
一个不协调是在省内不协调。从2014年甘肃省各市州主要经济数据来看,兰州经济总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市州。兰州是1913.5亿,而庆阳、酒泉、白银和甘南四个市州经济总量之和是1901.63亿。也就是说,兰州的经济总量比处于全省第二、第三、第四以及第十四位的四个市兰州的经济总量之和还要大,可谓一市独大。但是,“一市独大”的兰州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兰州周边的白银、定西和临夏三个市州,除了白银经济总量居全省第四外,定西列第九,临夏倒数第二。同时,在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三个重要指标上,酒泉、金昌和嘉峪关这三个处于甘肃西翼的城市均领先于兰州。
另一个不协调是在省外不协调,指在西北地区、西部地区。分析2014年西北省会城市主要经济数据,得到三个印象:1西安在西北地区一市独大,除了人均GDP低于乌鲁木齐外,其余各项指标全面领先:2乌鲁木齐除人口规模和固定资产投资外,其他指标均领先于兰州。固定资产投资少于兰州,但经济总量却大于兰州,说明乌鲁木齐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乌鲁木齐GDP比兰州多近600亿,这个差距相当大:3落后于兰州的银川和西宁也有部分指标优于兰州。从地理位置观察,西安处于近西北,乌鲁木齐处于远西北,兰州处于西北腹地,兰州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塌陷区。范围进一步扩大到西部地区。从2014年西部地区地级省会城市主要经济数据来看,落后于兰州的依然只是银川和西宁。其他城市除了个别指标外,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均优于兰州。虽然兰州在省内一市独大,但在省外,除了银川、西宁这两个人口百万级别省区的省会和首府外,居然是全面落后。说明我们在省内的一市独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是因为其他市州过于弱小,其他市州的弱小固然主要原因在自身,但兰州没能充当全省发展的强大引擎,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四、路径
从理论来看。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
从政策来看。《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甘肃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创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构建中部、河西走廊、陇东南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中部经济区率先突破发展,强化兰州在全省的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所以,兰州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要做的就是充当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一方面,通过极化效应,将自己做大作强,另一方面,通过扩散效应,辐射带动甘肃中部经济区率先突破发展。
如何才能做到协调发展呢?根本上就是要让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实现这个目的,要从软硬件两方面着手。
“软件”就是“加强政策沟通”。兰州白银两市分别于2010年、2012年签署了《兰州白银区域合作发展框架协议》和《兰州-白银区域合作发展行动计划(2012)》,甘肃省政府也于2011年公布了《兰州-白银经济区发展规划》,这些政策的出台对甘肃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成效并不明显。总体来看,兰白经济区尚处于孕育阶段,一体化发展格局尚未形成。究其原因,这些政策都是框架性、意向性的战略协议,缺乏微观层面的具体举措。要实现甘肃中部经济区的率先突破,兰州、白银以及定西、临夏要立足各自实际情况,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各专项规划和具体实施措施,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不过,跨行政区推动经济协调发展绝非易事,我们知道的“京津冀一体化”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三十年过去了,依然步履维艰,最终不得不成立由政治局常委张高丽担任组长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推进。硬件就是“加强道路联通”。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生产要素突破时空壁垒,实现有序自由流动。用什么来突破壁垒呢?就是交通。要积极探讨完善跨行政区的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兰州、白银、定西和临夏的交通运输网络,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供便利。《兰州-白银经济区发展规划》出台都四年了,白银到兰州新区的高速公路和白银到中川的铁路联络线都没有修建。当前要做的就是尽快建成白银到兰州新区的一级公路,以及朱家窑到中川铁路,使兰州新区称为连接兰新、包兰两大钢铁动脉的纽带,为兰州老城区、兰州新区以及白银市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软硬件双管齐下都不奏效,就说明“市场力”自身不足以突破行政区经济的壁垒,那么只能通过政府干预,用行政力量来突破了,就是适当范围内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目前兰州城区人口只有250万左右,经济总量不足2000亿,可谓不大不强。兰州要成为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城区人口必须达到300万,达到I型大城市规模,经济总量至少要达到4000亿。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必须走兰州白银同城化发展之路。可以借鉴安徽省撤销巢湖市,组建大合肥的成功经验。甘肃也可考虑撤销白银市建制,组建大兰州,这样才能真正充当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