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对于已然耳顺之年的作家刘俊杰来说,命运之神更加眷顾这位饱经风霜雨雪的好男儿。一月,由刘俊杰主编的大型文学丛书《月季之约·兴华文苑·新世纪文丛(第一辑)》六卷本戏剧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六位作家、诗人、散文家的杰作:(散文集《残阳如血》刘俊杰)、(散文集《梦圆热土》焉家启)、(诗歌集《盛世高歌》张玉海)、(报告文学集《生命留痕》姬华)、(诗词集《古韵今声》尚观)、(长篇小说《一路风尘》潇木石),该丛书获得本年度北京文化写作节优秀创作奖;二月,刘俊杰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卢沟桥抗战》获得北京写作学会年度年度优秀奖;三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作家(影视版)刊发刘俊杰创作的60集大型历史电视剧《帝国阴谋——一九三七》故事梗概及《我为这片土地哭泣》创作札记;四月,刘俊杰倡导的“浩然文学研究会京华分会”在京南首家乡村书吧揭牌,京津冀百余位作家、书画家、乡贤,市、区文化单位、文联、镇宣传部领导莅临,并向本地中小学捐献一批图书;五月,具有乡土气息的首届浩然文学奖揭晓,刘俊杰创作的《毛泽东与黄河》荣获优秀奖;六月,刘俊杰任执行院长的北魏书画院承办的2016年世界月季洲际大会期间大兴区职工书画展圆满闭幕,20余个国家外交官、嘉宾及数万书画爱好者参观,获得极大成功。穷经皓首,历时三十年创作,长达五十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兵部尚书:史可法铁血传奇》由文史出版社出版;七月,刘俊杰的30集电视连续剧《大河之情》与陕西五洋实业有限公司签约,为向党十九大献礼片剧目,目前正在加紧筹拍中;八月,率队前往阜平县吴王口乡,参加“北京联手革命老区河北扶贫助教捐书活动”,捐书500册;九月……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生活的目的,在于追求比生活更高更远的东西。”
刘俊杰先生说:“生命的价值,就是追求。”
近年来,当刘俊杰的52集电视连续剧《帝国阴谋——一九三七》、长篇纪实文学《毛泽东与黄河》等大作,以挡不住的辉煌,纷纷呈现于读者面前时,人们的关注点,便聚焦于他那卓尔不群的生命追求的过程。
对此,我的感觉是,刘俊杰在成长的每一阶段中,对理想的追求都无不彰显出两个字,那就是“坚忍”。数十年来,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不论是生活,还是创作,“坚忍”始终是他言行的准则和座右铭。因为他在生命中嵌入了担当和责任,因而每一段“坚忍”都在累累硕果中大放异彩。
说到“生命的价值——就是追求”,刘俊杰侃侃而谈;提到“坚忍”精神的启蒙,他满怀感恩地说:“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父亲母亲。”那么,想听听刘俊杰那和“坚忍”有关的、折射着时代变迁和发展的故事,就从他的父母一生“坚忍”的故事开始吧。
母亲的“野草”精神和父亲赢得的三个“赞誉”
刘俊杰的母亲姓刘名伯花,是在苦水里泡大的一棵苦草,20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动乱的年代,先是军阀混战,百姓横遭涂炭,后是日寇入侵,京南更是雪上加霜,母亲刚刚七八岁时,犹如小鸟、蝴蝶一样,天真浪漫的鲜花季节,就被裹成小脚,给战争中的逃难和日后的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痛苦和折磨。她20岁就结婚生子,为了生计,家里家外,田间地头都有她艰难奔走的身影。
在丈夫外出谋生的年月里,她上伺候年迈的爷爷公、奶奶婆,下照顾5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在艰难困苦中,以常人乃以承受的坚忍,顽强地走过了84个年头。所以刘俊杰形容母亲“像是旷野里的一株草,一株生命力顽强的野草,一生一世被暴雨狂风吹打着,弯腰直起,直起弯腰……”
这是刘俊杰在《餐桌上的孝道》一文中对母亲的称赞。他详细描写了母亲在餐桌上的举止:幼年的记忆里,困难时期,粮食紧张,大饥荒使人们看到饭食,眼睛就发蓝,而母亲总是先给老人盛饭,再给丈夫、小姑子盛,之后再给孩子们盛,到母亲忙完灶台上的事情,喂完家里养的猪时,再吃饭时,不仅都凉了,还常常只剩锅底盆底了,而桌上的菜,也常常让饥饿的孩子们“风卷残云”得一干二净。对此,母亲总是笑着从无怨言。在奶奶婆去世后,母亲一直耐心地照顾常发脾气、摔东西、撒酒疯的爷爷公,先后当尽卖光了娘家的所有陪嫁,直到爷爷公照顾到八十多岁寿终正寝。
最让母亲煎熬和痛苦的,是集体到地里干农活儿,特别是在稻田里插秧,小脚经常陷进泥中拔不出来,而在跨沟越渠的时候,母亲要手脚并用才行。为了补贴家用,母亲下地时,还要带着背筐,收工后,还要忍饥挨饿地割猪菜、打草,有很多次,遇上突降暴雨,瓜起大风,别人腿脚麻利地跑去躲雨,母亲小脚行动不便,常被淋得透湿,有几次还被暴雨大风刮进水渠,险遭不测。
虽然母亲比别人受的苦多,但还是干不过别人,评工分时评得很低,母亲因此很难过,觉得对不起孩子们。后来她更节俭了,什么都舍不得扔。干了几天的窝头,她都用热水泡着吃掉;炒菜的锅舍不得刷,倒些水做成汤喝……母亲在平时也常常教育儿女,不能浪费粮食,不然会遭天谴。
刘俊杰说:“母亲的一生,是操劳的一生,是为儿女们树立榜样的一生”,的确,母亲坚忍,对老人的孝敬,对孩子的呵护,对劳动的热爱,面对困难的坚强,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的身心健康给了令母亲满意的回报:各个长得人高马大,刘俊杰先后当过教师、记者,后来成为作家;弟弟妹妹们都先后上了大学,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其实,刘俊杰的父亲刘庚林,也是孩子们的榜样,只是他的“模范作用”是另一个“走向”。是“坚忍”中带有一中倔强的坚强,男子汉担当精神。
父亲也是在黄连苦水中泡大的,他最不怕的就是吃苦,他真正的“苦”是隐忍在心中的,他似乎在大半辈子里都在以“吃苦耐劳”缓解着,抑或是消除着那心中的“痛”和“苦”。
刘俊杰在《父亲的记忆》一文中详尽描述和解读了父亲苦其一生的心路历程。他的父亲在解放前就参加过儿童团、民兵;在解放初期的一连串的运动中都走在前边,曾被选为民兵连长、生产队长;在五十年代末大炼钢铁的年代里,毅然将家里祖传的黄铜首饰、门把、柜橱拉手等悉数捐给国家;在赶超先进国家的年岁中在北京运输队,曾半个月中未下汽车,未休一天地工作,被称为“铁汉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应了一句话“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那年头,家里只有一个劳动力,而又肩负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担,父亲不得以地做了两件“糊涂事”:一是把自家枣树上的枣打下来,偷偷拿到百里之外的天津的去卖;二是将生产队埋的一头病死猪,偷偷挖出,拿到家想给一家老小充饥。而这两件事的结果是:卖枣被派出所抓住,没收了枣和称;即便自首交出了病猪,仍被撤了民兵连长、生产队长的职。
时值“文革”,父亲被冠以“坏分子”开始接受改造:经常被拉出去批斗、游街,平时就清理垃圾、掏厕所、扫大街,干着许多常人不愿干的活儿。
在那些年里,生性要强的父亲精神几近崩溃,但他从不流露,一直委曲求全、忍辱负重,默默地用他做人的原则和勤劳的双手为村民、百姓们做着事——砌猪圈、垒厕所、搭炕、糊棚、抹墙……,做这些事时,他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而且都是见活儿就急着干,走路一路小跑着。村民们从心里感动地送他一个外号叫“刘着急”,这是一个质朴的,而于父亲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赞誉。
父亲不仅是生活建设方面的能手,还是五里乡村的土秀才。他虽只上过识字班,但凭着聪明的大脑、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勤奋自学了很多东西。村内村外,凡有婚丧嫁娶之事,他都是首选之人。当地有包白面粉的风俗,6斤一包,取“顺”之意,父亲是谁也比不过的打包能手;红白喜事出份子钱,父亲也每每是记账员的不二人选;他不仅打一手好算盘,还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并且可以根据各种家境各种事情,尽快编写出相应的对联,是远近闻名的写春联的高手。
每逢冬季,一到小年,邻居们就排着队来找他。他不仅乐于写,而且很激动,觉得这是大家对他的信任。他给百姓们写对联从来都是用自家的纸、墨,写完也从不收钱,人们打趣地叫他“三搭”,即搭纸、搭墨、搭功夫,这是第二个赞誉,他非常高兴,更加认真地到处搜集新的对联,不断地为大家增加新鲜感。刘俊杰做过一个估算,父亲为乡民写的对联多达几千副之多。他在《父亲的春联情》一文中细致地叙述了父亲为乡亲们写春联下的诸多功夫和累得犯了心脏病一事,向人们展现了父亲那挥之不去的春联情结。
起初,在父亲积极地竭诚地为广大群众做事时,刘俊杰以为父亲就是想以实际行动赢得人们的好评,尽快摘掉“坏分子”的帽子。可是后来,在“坏分子”的帽子摘掉后的十多年中,父亲依然满腔热忱地为大家服务,而且做了多大多苦多费心的事,也从不要一点报酬。他数十年为大家做的事,早已感动了村里村外的乡亲们,他们又众口一词地给了他第三个赞誉——“劳动模范”。
试想,在大多以劳作为生的人群中,能成为“模范”,那该是多大的付出才能获得的啊!父亲刚刚四十岁时,就被累得弯了腰,成为罗锅。父亲走后,刘俊杰终于读懂了父亲的全部用意,那就是:以待人真诚为人,给儿孙辈做一个好榜样!同时他也明白了臧克家《有的人》那首诗的含义,他说,父亲就是死了却还活着的人。
刘俊杰不仅为母亲的“野草”精神自豪,更为父亲赢得的三个“赞誉”骄傲。而最让他动容的是,2010父亲去世后,在他的遗物中发现几张往地震灾区汶川和玉树的捐款收据,多达8000多元,对于企业家获大款来说,这也许不算什么,可这是出自一个没什么收入的农民之手啊!作为儿子,只有为父亲的博爱、为父亲数十年如一日做的好事大加“点赞”!
父母强大的内心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忍”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深深地感染着刘俊杰,在他刚步入成年时就显现出来了。
只有在泥泞中前行,才能留下坚实的脚印
20世纪七十年代,在整治山河的艰苦卓绝的劳动中,数亿民工大军以他们的壮举,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峥嵘岁月。
刘俊杰于1953年出生在北京南郊大兴县的农村中。那是一个随时都会受到永定河水冲击的、土地贫瘠、十年九涝的地方。那时,在疾苦中度日的人们最大的梦想就是吃一顿饱饭。为了改变这个落后的面貌,必须向大自然宣战,整治土壤、改种水稻。
因此,治理永定河就成为最迫切的工程。政府决定抽调农村的青壮年参加治水治碱,改良土壤的过程。当时,兵分两路,一路人建水库、水闸;另一路人则疏浚河道、护坡防止决堤。刘俊杰被分在了永定河护坡工程队,那时他才17岁,骨瘦如柴,走路都打晃。
那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参加护坡工程的人们推着手推车,上边放着各种工具和行李卷儿,就向几十里地外的永定河大堤进发了。直到下午,他们才爬上了高高的永定河大堤。他们用树杈、秸秆、稀泥“铸就”了一个工棚,铺上稻草成了窝铺,晚上睡觉时可数天上的星星。“伙房”也建在河套里,每顿饭都避不开沙子的“呵护”。
护坡工程开始了。民工们平整出一大片平地,拉来沙子、水泥、河卵石,筛出不同等级,支起一平方米大的模具,将水泥、沙子、卵石按比例和好,铲到模具中,推平压实,再浇上一层水泥,压出光泽,一块水泥板就做成了。很快,无数排水泥板就十分壮观地排列在大平地上了,经过几日洒水保养,干透后码起,再做下一批。
水泥板做完后,艰难的运输劳动开始了。运输的工具只有独轮车、双轮车;要走的道路是杂草遍地、高低起伏的沙丘,目的地是几百米外的大堤下。只能三人合作,一人驾车,两人拉车,每走一趟大汗淋漓,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而在水泥板拉到工地时,更艰巨的考验到了:100斤一块的水泥板,要用肩膀一块块扛到坡上。刘俊杰开始是扛一块,后来为了抢速度,他就一次扛两块,近时几十米,远时几百米。
在这样的劳动强度下,刘俊杰还坚持写宣传报道,每天两篇。当他看到他们公社负责的1000米护坡工程不断延伸,听到大喇叭中不时播送他的“杰作”,他深深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愉悦。
经过三个月的苦战,刘俊杰有了两大收获:一是个子长高了,身体强壮了;二是写作水平提高了,从公社通讯员提升为县里通讯员。
在1971年,18岁的刘俊杰又参加了北起通县大闸门,南到河北境内的百里整治大运河的疏浚工程,当时他们在北运河战场,施工处叫张家湾段。主要任务是拓宽河底100米,挖河底清淤泥,调直河道。挖河浅处的几米,深的几十米。当时没有机械,只能用铁锹挖,挖出后的河泥只能靠手推车、马车运到几百米、几千米以外,平整土地、堆成河堤。
整理北运河工程,时间短、任务重、劳动强度大。由于要赶在上冻前完工,每天两班倒,昼夜施工。但寒流还是提前来了,大风大雪铺天盖地,河面上已结了厚厚的冰。工期决不能拖到明年。在大家着急时,村党支书一声大喊,率先跳到冰河里,刘俊杰紧跟着跳了下去,奋力挖起河泥。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便跌坐在河里,被工友们抬上了岸。两个月的奋战,他就以这样的精神大干苦干着。工程结束后,他加入了共青团,还成为村团支部宣传委员。然而,他也留下了至今都未治愈的老寒腿和骨质增生的病根儿。
1973年,国家统筹,建一条由河北沙城到通县的铁路。这条铁路线不长,但大部分处于长城脚下。于是,刘俊杰又和民工大军转战到密云北部的崇山峻岭中,积极投入到移山填沟、挖通山洞、让天堑变通途的火热的奋战中。参战人员以县为团部,公社为连部,村庄为排部。领导鉴于刘俊杰身体强壮,在历次出民工中表现突出,任命他为排长兼副连长。
修铁路的工地就在燕山山脉长城脚下,工程是复杂的,没时间培训,民工们就在干中学。先是修一条人车都能到达工地的小路,之后再在陡峭的山坡上修整出一个半亩地的平面。随着工程的进展,山石硬得已刨不动了。于是抽调年轻的民工学习打眼、放炮。上级决定炸掉一个山头,需从山顶向下打一个竖井,然后向左右延伸几十米,在不同洞室放置80吨炸药。民工连100多号人,全力奋战了一春一夏,经过四五个月终于将竖井挖成。在工兵连运来大批炸药之后,民工们便从山下往山上背炸药,犹如蚂蚁搬家,虽然非常累,但大家热情高涨,80吨TNT一上午就全部搬上了山。铁道兵用3天安放好了炸药。成功起爆后,一个山头瞬间就不见了,凹进一个几百米的大坑,山石松动了。就这样,经过一个秋天的苦干实干,两头对进的施工队终于打通了这个横亘在沙通铁路路基上的山峰。大雁南飞时,他们胜利完成了路基土方、沙石填埋、清理工程,在锣鼓声中凯旋返乡。
回想起那个力量迸发的时期,刘俊杰说:时代“如同一匹战马,年轻的我驰骋在建设家乡的土地上,南征北战,虽说伤痕累累,却也感到骄傲和自豪。”
刘俊杰身心所受到的磨炼,恰好应了一句话:只有在泥泞中行走,才能留下脚印。
在参加沙通铁路建设后不久,刘俊杰就被推荐上了大学,在他生命追求的路上有了更高的理想和目标。
数十年后,刘俊杰回顾民工岁月,回望自己的文学之路,仍无法掩饰心中的汹涌澎湃,他写了一篇洋洋洒洒数千字的散文《女儿,我对你说》,文章中他写道:“在生命的路途中,追求自己的梦想,都会遇到重重阻力,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必须进行艰难的人生跋涉,与岁月的风霜雪雨,际会穿行,肯定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苦难和挫折。没有这些经历,人生怎么会有万叶吟秋的壮志和诗心吐卉?怎么会有回眸着年轮的诗函,一页页一行行,心净如水?”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刘俊杰一抒胸臆:“我喜欢文学,也许就是源于对家乡、对生我养我这片土地的热爱。工作之余,当物欲的尘嚣落定,当世俗的灯火趋于淡薄的时候,一个人独自远眺神明的宁静,静静地聆听心灵的微吟和风儿的絮语,读书、写作,自觉地寻找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的追梦人,不是人生的快乐吗?”
已是作家、剧作家的刘俊杰如今已硕果累累。让我们分享一下他的果实,从中汲取对我们有教益的东西吧。
文学创作在生命追求中呈现辉煌
1978年,刘俊杰完成了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本科学业,开始在一个中学任语文教师,后调到文化馆。因酷爱文学,从1980年起开始创作,并陆续在《北京文学》、《北京日报》等刊物上发表作品。33年前的1983年,豪情满怀的他,初生牛犊不怕虎,开始写反映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卢沟桥事变。经过反复采访、勘察、追踪、修改,他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卢沟晓月》,于1984年刊发在著名戏剧艺术大师欧阳山尊主编的《中外电影》双月刊上。剧本长约七八万字。时任执行副主编潘志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剧作气势恢宏,很有创新。”这一年,刘俊杰加入了北京作家协会。
1985年,电影学院文学系恢复招生,当时正在大兴区文化馆创作组工作的刘俊杰闻讯后,欣喜异常,立即赶往海淀区小西天报名,但被告知已超龄。后经北京作协出示证明、单位写的推荐信,再加上以往发表的作品,他被电影学院文学系破格录取为文革后首届文学系编剧班。
在北电文学系的学习期间,刻苦好学刘俊杰如鱼得水,犹如海面吸水,他学到了许多新奇而深奥的有关电影的理论,观看了大量覆盖全球的各种影片,学到了许多电影制作的方式和技巧,并且常常利用假期去外地采风、拍摄,加深加强对各种理论的感悟和实践。他所在的编剧班还组织了望角文学社,编辑《望角》杂志,为同学们铺就了一个切磋编剧技巧的平台。刘俊杰曾在《岁月的记忆》一文中回顾了这段难得的学习和生活,他告诉读者:“在这里,我们在艺术的海洋里遨游,我们在改革的困惑中彷徨,我们在社会的变革中苦苦思索,犹同一枚枚青涩的果子,栉风沐雨,从茫然中走向成熟。”在读了刘俊杰的诸多作品后,的确感到他的创作日趋成熟且亮点纷呈,在此愿与大家赏析、分享……
以生动娴熟的描述,激发触碰心灵的阅读效果
这种“描述”及“效果”主要是指刘俊杰的小说创作。他的中短篇小说集《岁月的白皮书》是一本让人读后,不可能无动于衷的书,因为全书贯穿着一个“悲”字,即9篇小说篇篇是悲剧,即便有“有情人终成眷属”为结局的,但也必有悲惨情节置于其中。
这部作品,是刘俊杰将十几年中创作的中篇小说,于2004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结集出版的,但并没有因年代的久远、故事的陈旧而让阅读者兴味索然,释手而去。这正是刘俊杰深厚的文学功底的呈现。他总是以生动、形象、充满生活气息的笔触,细腻地描写人们那纠缠于心的情愫,从而揭示复杂的人性,刻画人类隐秘的内心世界,吸引读者的眼球,触碰读者的心灵,抓住读者的情感,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身入其境,情融其中,纠结不已。
小说《不见太阳的月亮》,就是其中为众多读者齐声叫好的一个中篇,小说是这样开头的:“那年秋天,那恶梦般年代的前夜,一位纯真的少女,在生活的十字路口,走向了艰难。”之后,一个都市18岁的姑娘柳叶,只身到穷乡僻壤任教的故事,便以超乎我们千倍万倍想象的“艰难”展开了。在柳叶以惊恐状态一直躲避一个恶棍领导的淫威时,附近天堂河的一个劳改犯出现在学校中,因他会给学校中一架风琴调音(一个右派留下的风琴),柳叶对他一见钟情。于是风琴常常“差音”,有才艺的“劳改犯”常常光顾,因而那心怀鬼胎的恶棍也加紧了“活动”。故事就在“爱情”和“性骚扰”间曲折地铺叙着。最终的结果是劳改犯被远发外地,留下一封凄楚的诀别信。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早春,那个飘雪的日子,柳叶结束了少女的初恋,她这个月亮,再也见不到心中的太阳……”
这篇小说是以柳叶这个柔弱女子在爱与性的挣扎中,顽强捍卫生命尊严的复杂的心理状态为主线,通篇充溢着苍凉、抑郁、哀切的情调,让人读起来有一种压抑得想呼喊的心境。而这种阅读效果,便是作者那成熟、沉稳的叙事风格所引领的,也是作者呼唤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的呐喊,更是作者对人性复活的理性思考。
《长秋悲歌》更是一篇时刻以心灵碰撞而牵动读者情感的作品。小说一开头就风情乍泄:“他病了。她心尖尖上的那个他病了。”一句话就道破了天机,就让读者看到了故事的端倪。放在心尖上的一定是宝贝,若这宝贝可遇不可求那就更加弥足珍贵。这篇小说就以这个女人无数次震颤的心尖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前任老支书倾其所有为村民引水造福,却落了个话未说完,人已走光,只剩下他“愣愣地站在那,像棵苍老、枯萎的树干”。但之后,通过女主人公花花留在心尖尖上的诸多回忆,讲述了老支书,即她心尖上的人,顽强地为村民谋福利的桩桩件件的大好事。小说仍以老支书因公事受伤患败血症而死的悲剧结束,而老支书临终前为留好名声,有儿不敢认的结局,让读者不无遗憾地合上了书页。
刘俊杰的小说没有闲置的情节,总是环环紧扣,以生动的描绘让读者步步紧跟,同时对人物的心理状态施以入木三分的揭示,进而使读者产生共鸣。
当我们从刘俊杰那本悲情绵绵的“白皮书”中抬起头,转而阅读他的散文,会立即进入到一个个阳光灿烂的景致当中。你看,《追求那一片新绿》,开始只是描写一小盆名曰“滴水观音”的小花,而她绽出的新绿却让读者激情迸发,感悟春天,歌颂生命,在结束语中写道:“在朝霞的沐浴中,在敲打电脑键盘的乐趣里,在身旁那一片新绿的陪伴下,我驾驭文学想象的翅膀,与文共舞,在生命的追求中,独守灵魂对文学的执着,在心灵追逐高尚的路途中,我多么期盼自己是一棵小草,渴望在文学的大地上成为随心而生,随风而长的新绿。”
《春天细语》则抒发出作者浪漫的情怀:“春风春雨在召唤,召唤开拓者去耕耘新的明媚;春山春水在期待,期待创业者编织新的花环;与春风同行,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塑造春天;与春色齐飞,在建设的蓝图上描绘自己智慧的一笔……”
这写文字抒情片段,是刘俊杰为他主办的刊物《兴华文艺》写的卷首语,不仅表现出他非同一般的生活热忱和艺术活力,也无疑是他给刊物的广大作者、读者,在文学创作上起的示范作用,鼓励人们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多读书,勤动笔,追求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刘俊杰的散文优美、浪漫,文化精神的飞扬尽在其中,正如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所说:“词句愈是紧跟上思想,效果就愈是美好。”
说到刘俊杰的文学创作,就不能不提及他近年呈献于世的两部大作。
三十年磨一剑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帝国阴谋——一九三七》恢宏问世
这是一部揭示77年前——1937年春夏之际,日寇为全面侵华而制造的“卢沟桥事变”过程中,玩弄诡计,阴谋侵占华北的史实式电视连续剧,是刘俊杰三十多年来几经修改、数易其稿,而最终形成的鸿篇巨制。
刘俊杰出生的北京大兴县与卢沟桥近在咫尺。他的父亲曾是在“卢沟桥事变”中奋起反抗日寇的29军中的老战士。刘俊杰从小就常听父亲和村人讲起当年打仗的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刚大学毕业的刘俊杰,在工作之余就开始搜集相关资料,并且多次前往卢沟桥、宛平城、南苑、团河、廊坊、文史馆考察,并采访了抗日名将的家属:佟麟阁的儿子佟兵、赵登禹的女儿赵学芬、张自忠的女儿、何基沣的妻子宋晓菡极其儿子……获得了翔实的资料。
史料记载:在1983年,刘俊杰创作了长达8万字的电影文学剧本《卢沟晓月》,次年刊发于《中外电影》杂志。在1992年,为纪念卢沟桥事变55周年,他出版了在此基础上创作的长篇章回小说《血染卢沟千古月》,时任民革中央主席屈武先生亲自书写书名;著名作家刘绍棠欣然作序;中国作协副主席端木蕻良挥笔题词:“弘扬民族正气,状我中华神威”;作家浩然等人及新闻记者近百人出席新书发布会。
在1997年,卢沟桥事变60年之际,刘俊杰再次修改此书并更名为《帝国阴谋——一九三七》,由作家柯岩作序,新华出版社出版。2012年,值卢沟桥事变75周年,又为迎接、纪念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刘俊杰在工作之余,尽力克服身体疾病的侵扰,不论严寒酷暑,以顽强的毅力,将其章回小说改编成52集电视连续剧《帝国阴谋——一九三七》,目的是以电视剧形式、视觉形象的效果,加强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认知,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警醒人们,不要忘记卢沟桥事变的屈辱。
这个电视剧本获2012年度中国作协重点剧目扶持项目,并获得2013年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联举办的“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主旋律,影视作品推介会‘十佳电视剧本”殊荣。目前,此剧正在筹拍中。
《毛泽东与黄河》向你娓娓讲述领袖的大河情怀
这本长达47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在刘俊杰的创作生涯中堪称浓墨重彩。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杨胜群先生赞扬此书“题材新颖、立意隽永”,赞誉刘俊杰“字里行间透着他对人民领袖和祖国山河的热爱,透着他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力,透着他矫健的笔力。”
《毛泽东与黄河》一书,以亲切的格调、崇敬的笔触,讲述了1952年毛泽东利用休假视察黄河的真实故事,生动地描绘出人民领袖毛泽东的黄河情结和对黄河两岸人民生产生活的殷切关怀。这是刘俊杰历经10年之苦,打磨出的又一大作。
这期间,他曾两次自费前往黄河沿岸,搜集了大量资料,采访了不少当事人;岁月的风霜雨雪中,他一直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在照顾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孩子的空闲中,顽强地构思、写作。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他抓住了精品诞生的契机,挖掘了一个无可替代、不可再现的重大的历史题材,其创作的气魄之大,一般人难以企及。
面对这一重大的宝贵题材,刘俊杰在布局谋篇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仅从标题的设置,就看出了他的匠心独运。全篇共设二十八章,每一标题之下都有一段“题记”,将毛泽东的“言”和“行”提纲挈领、扼要介绍其中,作为每一章节的亮点提示,不仅使纪实的效果越发彰显,也将其令人怀想、沉思和感慨的主题,巧妙地贯穿于全书。
《毛泽东与黄河》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作者成功地再现了毛泽东的胸怀、视野和气魄,让毛泽东的黄河情结,散发出恒久的魅力。据了解:根据此书编写的30集电视剧《大河之情》已入围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2013年度最佳剧本提名,并已在筹拍中。
退休之后的刘俊杰,文学创作却到达了旺盛期,他告诉我,今年春节,在人们都沉浸在吃喝玩乐中时,他竟写了一个剧本《种子传奇》,艺术地再现共产党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奇迹般解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
除了上述的成果,刘俊杰创作颇丰,他创作的30集电视剧《非常柔情》《情葬梅花岭》《雾霾冤家》也入围了2014年最佳剧本提名。
辐射正能量,让生命的价值在追求中五彩缤纷
在刘俊杰成长和文学创作的数十年中,不仅自己的事业和创作上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他还非常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关心着身边百姓的精神文明的建设。他以绝不放弃的信念,以奋起追求的姿态支撑着生命之树,以旺盛、强健的生命活力,为百姓们做实事、做好事,用不断辐射的正能量让自己的生命追求得到印证。
在2014年,为迎接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发表75周年,身为北京写作学会副会长、京南分会会长刘俊杰,主动腾出自家的老宅380平方米的院落,成立了白求恩国际学会北京分会。
有了这个平台,中央国家机关、国务院有关部委、新闻界、出版界、影视界、书画界、档案界著名专家多次前往,研讨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精神对现当代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2014年9月3日,在首个抗战胜利纪念日之际,刘俊杰和副会长、两个理事一行人,冒着大雨参加了中华志愿者学会、大爱中华、善水行动组委会在河北丰润潘家峪举办的书画义卖活动,拍得的10多万善款全部用于潘家峪村的饮水设施建设,刘俊杰获赠义卖荣誉证书。
2014年8月25日,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现代文学馆隆重举办纪念杨沫先生百年诞辰大会,刘俊杰做了题为《作家的责任与担当》的主题演讲,并欣然接受杨沫之子马青柯的邀请将杨沫的青春三部曲后两部《芳菲之歌》、《英华之歌》改编为60集电视剧《危亡时刻》、《烽火玫瑰》,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举办的第二届优秀剧本推介会上入选首展剧目,目前此剧正在筹拍中。
在2014年金秋十月,杨沫母校北京47中举办“唱响青春之歌”——纪念杨沫百年诞辰活动,刘俊杰携同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成志伟、京南分会副会长周广银一行人,驱车百里前去参加,并向该校捐赠京南分会创办的会刊《兴华文艺》,受到师生欢迎和好评。
《兴华文艺》创刊于2012年,设有曲艺、小说、散文、评论、传说等十多个百姓喜闻乐见的栏目,现已出版七刊,成为京南地区百姓展示文学才华的平台。
今年,为繁荣文学创作,京南分会与文史出版社联合推出《兴华文苑》精品丛书的征集活动,目前已有若干作家、诗人报名加入。
为了促进影视业的发展,“兴华杯”全国现代题材网络电影、微电影、优秀剧本征文活动已于2015年4月中旬开始,这是身为总经理的刘俊杰所在的北京兴华鼎盛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北京写作学会、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共同举办的扶持影视剧作家和写作新人的又一重大活动,它有着不可估量的美好前景和发展空间。
刘俊杰和张连生共同策划的“红色记忆:金戈铁马烽火路——寻找抗日英雄、老模范”专题片拍摄项目,是一项抢救珍贵精神文化遗产的工程。为策划这个项目,刘俊杰彻夜未眠,半夜起床,怕影响家人,就地取材——拆开一个一尺长、半尺宽的中成药的大纸盒,写满了策划内容,第二天才录入计算机。笔者亲眼看见了那张让人啼笑皆非但又充满赞赏的“大纸壳”。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追求的生命,没有尽头。今年4月22日世界读书日的前一天,刘俊杰又毅然投资20万元,在乡村老宅开设了200多平方米的“乡间书吧”,设有两个画室、一个书屋,专供周边百姓和农民工免费阅读。
在这个院子里出生并长大的刘俊杰深深体会到读书使人进步,读书改变命运,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在中央文献出版社、文史出版社、言实出版社、星旗培训学校等单位支持下,联合北京写作学会、乡贤联谊会创办了京郊第一个乡村书吧,为反哺农村、提高农民文化、促进小康社会的发展、繁荣农村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目前已有朋友、名人、作家、书画家捐赠的近两千册图书、画册;星旗培训学校慷慨捐赠了乡村书吧需要的电脑,供大家免费使用。电视台和杂志社等媒体专程来访,首都部分作家、书画家、文友数十人前来捐书捧场。“乡村书吧”我们相信一定会红红火火的办下去。
当刘俊杰得知作者准备为他写些什么的时候,他的头摇得拨浪鼓似得,多次婉拒。他说:自己的生活很平凡,虽然长得五大三粗,却也没有为国家、为人民建什么功,立什么业,平凡得像一粒沙砾。有人戏称:刘俊杰从远处看,像卖菜的;近处看,像扛麻袋的;坐下一聊,却给人深刻的文人学者的印象,曾被文学界称为:学者男儿。对于外界的评价,刘俊杰嫣然一笑,他自认为自己骨子里还是农民,勤劳朴实,乐于助人,充其量不过是有着生命追求、有理想、有梦想的一个男子汉。
是的,有着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电影学院文学系双学位、深造学习经历的刘俊杰,在年轻岁月里,有着峥嵘奋斗的过程,建设家乡,他做过民工、农民;汇报养育过他的蒙金地,他默默耕耘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为歌颂赞美祖国,他在中国教育报文艺副刊,做过20年主任记者、编辑,为广大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的教育工作者扬名、做嫁衣,采访的足迹,几乎遍及祖国大地。近年来,他又在北京民族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北京传媒大学、北京航空旅游学院做过客座教授。丰富的人生经历,令笔者感叹不已。
其实,刘俊杰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创作创新精神,长得五大三粗的刘俊杰,近年来由于长时间在书案、电脑前劳作,患下多种病症,冠心病、膝盖骨质增生引起骨关节炎,行动艰难而迟缓,但他每天爬楼六层,为支撑身体重量,在楼道内的白墙上,留下深深的痕迹,就是这样,他依然没有泯灭追求的意志,还在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地坚持着……追求者,在文学创作的漫长道路上,踽踽独行,留下一串坚实而又清晰的足迹
业余时间,刘俊杰又在艰辛的文学创作道路上,刻苦耕耘,先后出版、发表600余篇(首)、500万字各种题材文学作品,并于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北京作家、北京影视剧家协会,取得令人瞩目的丰硕果实,使许多人望尘莫及,我们在为他高兴之余,更羡慕他以不懈的“坚忍”精神,把每一段生命过程都感受到了极致和透彻。
鉴于此,刘俊杰平凡的生命,因追求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