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建
杨氏自古为中原望族,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杨氏堂联是杨氏文化中的精华,在杨氏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推重。信阳(含固始县)杨氏人口约40万,位居全市前六大姓,堂联文化口碑相传,经久不衰。笔者自幼喜爱对联,常常利用差旅闲暇之机,调查根亲对联。至2015年年底,积攒姓氏文化对联近3000副,其中,杨氏对联200余副。
从堂联的构成来看,离不开祠堂和谱牒。祠联是指各个姓氏祠堂(谱牒)专用的一种对联,包括堂联、楹联、门联及谱牒用联,主体是堂联。堂联是指在祠堂墙壁悬挂,粘贴、镌刻的对联,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多为庄严、典雅之场所。楹联是指悬挂、粘贴、镌刻在祠堂内外柱子(楹柱)上的对联。门联是指悬挂,粘贴、镌刻在祠堂内外大门、仪门、屏门、耳门、楼门上的对联。这些楹联,都是通过对联这种艺术形式。记述本姓氏来源、发祥地、祖先的居住地、名讳字号、官(爵)位以及祖先的嘉言懿行,以达到不忘祖先故土、饮水思源的目的。
信阳杨氏堂联包括通用联和专用联两类。分述如下:
(一)通用联
通用堂联,多为五、七言,也有四、六言或七言以上的堂联。用量比较大、适用范围比较广,一般都是长期流传下来的联语,多无具体作者。
1.门楣题词(横额、匾额)
“清白传家、四知家风。关西世第、四杰传芳”
清白传家、四知家风、关西世第,均出自东汉杨震。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汉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杨震是东汉著名学者,明经博学,从游者数千人,诸儒称关西夫子。他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名扬古今。据《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为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后,转涿州太守,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日‘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后来,杨氏多以“四知堂”“三鳢堂““关西堂”等作堂号。
“四杰传芳”为王、杨、卢、骆四姓的共同门楣题辞。典故出自初唐四杰王勃(山西河津人,青年作家)、杨炯(陕西华阴人,著名诗人),卢照邻(河北涿州人,著名诗人)、骆宾王(浙江义乌人,文学家)。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潋隋,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
2.楹柱题联(竖联,上下联)
四言通用联
“关西世泽,江东家声。”
“三公世泽,四知家声。”
全联典指东汉杨震,位列三公,有四知却金之廉名。
“摘星见志,立雪表恭。”
上联典出北宋文学家杨亿。他幼时几岁了还不能说话,一天家人抱他登楼,不小心碰了头,他忽然吟道:“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人们大为惊奇。
下联典出北宋学者杨时。杨时(1053-1135),字中立,北宋熙宁年问进士,历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一次,他和游酢去洛阳见程颐,程颐正瞑目而坐,二人站着不离开。程颐睁开眼时,门外的雪已一尺多深了。后来,便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典故。
“四家称秀,三喜同时。”
上联典出南宋诗人杨万里,字廷秀,吉水人,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下联典出唐代弘农人杨敬之,字茂孝,元和年间进士,官至国子祭酒兼太常少卿。任职这天,他两个儿子杨戎,杨戴同时登科,当时称“杨家三喜”。
“家传清白,世济经纶。”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下联典指明代杨士奇。
“四知世德,三相家声。”
“人修骏德,天赐鸿禧。”
上述为客家杨氏通用堂联。
“子孝孙贤,至乐无极。”
“三相流芳,四知垂训。”
五言通用联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景运隆三代,清风衍四知。”
“神童列四杰,进士第—名。”
第三联上联典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下联典出明代文学家杨慎,正德六年状元。
“清白家声远,弘农世泽长。”
“四知传家永,三公世泽长。”
“佳气生朝夕,清言见古今。”
清代书法家杨宾撰书联。杨宾,浙江山阴人。著有《大标偶笔》等。
六言通用联
“痴姨不贪荣利,贵妃可壮门楣。”
上联典出北魏文明太后宠爱的太监苻承祖的姨母杨氏,家庭贫穷,苻承祖送给她衣服、奴仆,她都不收。她曾对姐姐说:“姐虽有一时的荣耀,不如妹有无忧无虑的快乐。”苻家笑她为“痴姨”。后来,苻承祖因罪被杀,株连到亲戚,只有杨氏因贫穷得免祸。下联典出唐代杨玉环,她初为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得玄宗宠爱,被封为贵妃。姊妹都显贵,堂兄杨国忠也操纵朝政。当时民谣说;“生男勿喜女勿悲,生女也可壮门楣。”白居易《长恨歌》也有句:“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七言通用联
“文体擅西昆之美,图书生东壁之光。”
全联典出宋人杨亿,与钱惟演、刘筠等多有唱和,成《西昆酬唱集》,号“西昆体”。又与王钦若领修《册府元龟》一千卷。
“风律更新占四始,雀环依旧卜三分。”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下联典指其父杨宝。
“四知清操惭贪吏,千古文坛重草玄。”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事,下联典指西汉扬雄事。
“木兰花馥三春瑞,易俗移风万户新。”
此为佚名撰杨姓析字联。
“载福勋名垂宇宙,云中旭日吊英贤。”
此为清代抗日名将杨载云庙联。
“忌我何尝非赏识,欺人毕竟不英雄。”
此为清代名将杨芳自题联。
“是何意态雄且杰,不露文章世已惊。”
此联原系明代杨继盛自题联。
“清白家声承伯起,经纶大业绍文贞。”
此上联典出杨震,下联源于《明史》卷一百十八所载:明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年间,杨士奇与杨荣、杨溥先后掌国政近五十年,“天下清平,朝无失政”“时谓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云。”并赞曰:“三人逮事四朝,为时耆硕”“明称贤相,必首三杨”。
“鲁冠千军称无敌,声威万代佩长城。”
“黎庶但教无菜色,居官何必用桃符。”
明朝三杨之中杨士奇(1365-1444),名寓,泰和人。早孤,“甚贫。力学,授徒自给”“以史才荐入翰林”。英宗时期士奇位居首辅,“朝政清明,廉能冠天下”,“卒年八十,赠太师,谥文贞。”联文见李贽《续藏书》引文。
“祖德宗功千载泽,子孙常怀一片心。”
七言以上通用联
“祖堂肃立荣幸杨姓,宗祠辉煌广博天波。”
“石破天惊杨氏一门足煊赫,峰回路转宗族百代沫熏风。”
“金戈铁马将门后,男女忠烈;仁人志士数我家,忧国忧民。”
“业炳关西,继世簪缨留旧泽;学源河北,传家诗礼焕新声。”
“系出弘农,俎豆馨香绵百世;家传清白,箕裘继述振千秋。”
“杨显祖训,子孝孙贤至乐无极;简朴品德,时和岁有隆盘乃登。”
“扬四知家风,廉政肃贪兴华夏;守天波祖训,尽忠全节报轩辕。”
(二)通用堂联
这一类堂联,小部分与中华杨氏通用堂联相类似,有交叉、重复的地方。大部分则系本地创作,限于本地流传。
“操守如玉环,万世可流芳。”此联赞杨宝,即杨震父亲。
“铁肩担教义,笑眼看儿童。”杨家祠堂(夫子庙)四知堂联。
“堂堂正正干事,清清白白做人。”
“不贪一粒米,才会拒千金。”
“三公宰相垂青史,四知杨震古辞金。”
“龙上风岭屏墓前,黄河渭水绕茔后。”
墓为夫子墓(祠).,即杨震安葬地,位于陕西省潼关县高桥乡四知村。
“依皇塬型北斗正气达天,跨青龙校史书光彩照人。”
“千古潼关清风明月廉声远,万寻华岳剑影莲峰正气高。”
“一座雄关踞河岳汤池铁壁,四知太守昭清廉竹节梅风。”
“日畏四知勤政爱民安社稷,夜扪三省奉公守法正乾坤。”
“扬正气倡廉风天知地晓,震朝纲祛贿赂古鉴今察。”
固始、商城、准滨。光山、罗山、新县等县区杨氏多属“四知堂”。沿准一带甚至有“姓杨不姓杨,可是四知堂”的谚语。可见四知堂和杨震对信阳杨氏的影响。
“唯爱清白二字留人间,拒收黄金四知振家声。”
此为唐代杨安题祠联,杨安是唐末固始传庆乡海下里人,随王审知入闽。卒葬于福建仙游县赵德山,为仙游莆田和泉州所辖安溪、南安、晋江、石狮、同安等地杨氏开基祖。
四知堂联
“源弘农蕃衍经纬,居豫皖济裕后昆。”
“槐市遗风留善政,潼亭遗迹尚堪书。”
横额:源远流长
“念祖宗品德烁古耀今,举旷代英才继往开来。”
横额:敦本睦族。
各地杨氏堂联
各地新旧现存杨氏祠堂,多有堂联内容。部分新修谱书,由于主笔的原因,往往不遵古例,导致堂联的缺位。
固始《杨氏老谱序》载:
“参天之本,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固始樟柏岭老来祖坟杨氏墓碑
“身归福地逗群鹤,情落龙山伴古松。”
新县千斤乡杨氏祠堂、光山沙石湾杨氏宗祠联:
“渊源承鳝室,俎豆焕龟山。”
上联典出杨震。杨震在书院讲学时,鹳雀衔三条鳢鱼落于讲堂之前,众人都以为是吉兆。有记载说:“鳢鱼黄地黑文,卿大夫之服象也。数三者,象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天降吉象,杨震从此出山入仕。他走后,他的学生把两间草房的“校书堂”,更名为“三鳢书堂”。下联典出杨时。
新县杨氏家训联
“四知却金品誉万世,清白传家德昭千秋。”
杨裕瓒为《新县杨氏族谱))撰联
“古今儿女读诗书,天地你我知清白。”
杨荟为《新县杨氏族谱》撰联
“水源木本三公世泽春萱茂,瓜瓞绵衍四知堂中兰桂芳。”
商城杨氏清白堂联
“衍似续于弘农,孔惠孔时,联十七传之箕裘勿替;集宗支于祠宇,以妥以侑,期亿万载之榆祀维新。”(大门)
“水源木本千年事,春露秋霜百代心。”(二门)
“仪式大宗瞻作述,班联一姓仰高曾。”(拜殿外柱)
“昭穆不失其伦,子孙亦以为序。”(拜殿内柱)
上述为商城杨氏垂裕堂楹联,据民国时期谱书。
作者单位:信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