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仁医大爱的人——记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骨科主任殷潇凡

2016-11-18 05:41:52范国忠赖城钊摄影
上海工运 2016年7期
关键词:交接班老伯骨科

◎记者 范国忠/赖城钊 摄影

追求仁医大爱的人——记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骨科主任殷潇凡

◎记者 范国忠/赖城钊 摄影

人物简介

殷潇凡博士,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主任医师、骨科主任,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他擅长骨科创伤救治、颈腰椎间盘突出、人工关节置换等手术治疗。近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完成骨科重大创伤、脊柱肿瘤等手术百余例,脊柱微创治疗数百例。他主持研究课题7项,参与市级和国家级研究课题5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SCI论文8篇,参编专业书籍5部。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项目,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以仁心精技服务患者,赢得赞誉,获得上海市卫生系统文明职工、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在采访殷潇凡之前,我先采访了骨科主管护师陈剑青。她略一思索,便对我说:“我好多次听经殷主任开刀的患者说,‘你们医院是三级医院的医疗水平。’”

二级医院被患者称道为“三级医院水平”,看来殷潇凡有非凡的故事。于是,我开始寻找故事,感人的、钦佩的、实诚的故事入眼入耳而来……

最忙的医生就是他

清晨5时起床,看一小时以上专业文献,7点半到医院,查房、交班、手术、门诊。下班和休息日,或去上专业课,或去听学术讲座,或在图书馆里查资料,或在实验室做实验……他紧扣医生业务,精益求精地钻研着、忙碌着。改一下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名言,形容殷潇凡的每天工作状态,十分贴切,“他不在医院,就是在去医院的路上”。

有一次,时针已经移动到22时,申城渐入休眠模式。

忙碌了一整天的殷潇凡疲惫缠身,正在最后整理着一天的资料。手机铃声响了,是骨科值班医生急切地请殷潇凡前去医院会诊。

原来,急诊室送来一名因高处坠落受伤的患者。他胸椎、腰椎多处骨折,已经造成患者部分截瘫。

患者的病情很凶险。

殷潇凡没有犹豫,这是他职业生涯中司空见惯的工作常态。他迅速换了衣服,出门疾步走到路边扬招出租车。

善谋先手棋的殷潇凡,在骨科内建立了医生微信群,医疗团队随时随地可以调阅资料查看病例。这一次,又派上了用场。在赶往医院的途中,他一边调看微信传入的患者X线摄片资料和初步救治情况、分析病情,一边指导当班医师做好一切必要的救治准备工作,并共同做出了最合理的治疗方案。通过他与多位医师的及时协同手术以及后期的持续治疗,最终使患者转危为安,消除了截瘫的风险,给患者创造了良好的预后空间。

忙碌的殷潇凡,不舍昼夜。

早交接班会率先创新

早晨,骨科会议室。

投影屏幕上,正在播放骨科一位医生昨天的手术X线摄片……

骨科医生、护士用英语交接昨夜今晨病房重点患者的治疗、护理情况……

这是骨科每天都进行的早交接班会的一个情景。

很多人知道,住院病房医生、护士每天早上有个早交接班会。怎么开的?患者是不知道的。

早交接班会,一般是医生归医生开,护士归护士开。内容,是过去一夜住院患者治疗、护理等情况。这就导致医生的治疗,护士不能全面理解;护士的护理,医生不能知道具体状况。

作为骨科主任的殷潇凡,看到了其中的不合理之处,于是想着改一改。经过深入思考和征求骨科医护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方案趋于成熟。

与众不同的早交接班会方案实施了。

医护人员一起开早交接班会,这样医生的治疗措施、护士的护理情况,医护人员彼此都了解,可以更加准确协同落实治疗方案;首先,早交接班会上主治医生介绍当天入院患者的情况和初步手术方案,大家讨论、集思广益,使手术方案更合理周密;其次,将前一天手术后拍摄的X线摄片放在投影仪上介绍,大家评析质量,激励提高医生手术质量,同时也明确个性化的术后治疗方案;再次,汇报当日手术病例;最后,确认当日患者手术方案以及应急预案,对每一个患者的治疗严格把关。

交接班的时候,要求医生护士汇报重点患者治疗、护理情况,用英语讲述,目的是提升大家查看英文资料、掌握国外骨科前沿治疗信息的能力。

可以看出,这样的早交接班会,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佳的治疗,而且提高了早交接班会效率,还使医护人员业务得到有效提升。

说到在早交接班会上播放术前、术后拍摄的X线片,开始时总有相关性的阻力,殷潇凡对此的态度非常坚决,他提醒说:“大家一起讨论,对提高业务能力非常有效,而且群策群力,每一阶段工作计划也会更加全面。其实,我们的手术和治疗不可能尽善尽美,但追求最佳的治疗措施和治疗结果是医生和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标。”正是在他的坚持下,全科各级医生的手术质量稳步提高,疗效显著,获得了患者的信赖。目前,科室平均门急诊量和治疗量,都在同级医院中领先。

科研领域里的领军人才

殷潇凡日常去得最多的一个地方,是医院的实验室。在那里,全神贯注地做着动物实验。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哪怕再简单再枯燥的基础实验,他都会像参与手术一样,有板有眼、认认真真完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你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总会有一份回报。

他从事骨愈合临床及实验研究、干细胞研究,从事椎间盘退变的机制研究等,成果斐然:先后获得闵行区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他主持研究课题7项,参与市级和国家级研究课题5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SCI论文8篇。

殷潇凡始终以前瞻性眼光,关注骨科科研发展和新成果。他主持引进脊柱的系列化阶梯治疗及微创手术治疗等先进医疗新技术新项目,不仅是本地区的领先水平,也为患者的有效治疗带来了福音。

作为骨科治疗的专家,他以主要完成人之一的身份参与《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同样,他也登上了科研之山的新高峰。

长期浸润于脊柱、关节、微创内窥镜等方面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使他成为闵行区领军人才。他总结专业经验和宣传教育经验,参编出版了《骨科术后康复指南》、《腰椎间盘突出》、《骨关节痛治疗与康复》等著作,为骨科患者等提供了专业的康复指导。

他,是大气的,又是厚实的。

20多年积累起来的丰富临床经验等,他从来不把它作为自己的私人财富,而是热情地传授给年轻的医生,建立传帮带制度。他建立骨科业务学习制度,开设专业英语简易课程并要求各级医师轮流授课,推荐科内医生参加院外学习及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助推骨科医生业务提高、视野宽阔。

大学里坚持不懈的学者

殷潇凡是医院的骨科主任,担当繁忙的临床工作和管理职责。既要到门诊为患者诊疗,又要在无影灯下为患者做手术。加班加点连续工作,有时甚至20来个小时连续工作。在这种工作状态下读博,付出是可以想象的。

按常理说,殷潇凡已经是主任医师,又是骨科主任,工作够忙的,读与不读博士,应该没有啥差别,为什么还要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读博?

他给了我答案:“长期的临床工作,是建立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螺旋提升中的,自觉地‘充电’是一个医生终生的工作。国内外骨科前沿理论、科研新成果需要到更高的平台学习体会,更重要的是,把自己长期临床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和想法,放到更高更广泛的领域去研究。我最大的愿望,是让患者得到最科学、最合理、最有效的治疗,所以我选择了进入大学持续学习。”

读博,于他而言是极其艰辛的。为了把影响工作的问题降到最小,他选择晚上和周末上课。

医院领导十分支持他的临床和科研齐头并进的计划。所以,学校和医院两头跑,就成了常态,有时候免不了气喘吁吁,免不了应接不暇。他默默地坚持自己克服困难,平衡“两头”,人却更瘦了。但他“仁医”之心,依旧盎然。

读博期间,他从闵行区的医院赶到徐汇区的上海医学院和杨浦区的复旦大学本部,学习课程,进行实验,参与科研,认真投入,学到了新知识和新技能,为患者诊疗的新方法逐步开展应用起来……

仁医,有巨大的付出,更有巨大的爱心能量在传递。

为患者着想的殷医生

那一天,我走进7楼的骨科病房。

躺在58病床上69岁、气色很好的赵祥兴,给我说起了殷医生的故事。

2012年4月,赵老伯骑自行车外出,不小心摔倒。他坐在地上,左腿感到隐隐的疼痛,心想不好。赵老伯被送到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骨科急诊,经过X线摄片等检查,诊断为股骨颈骨折完全性翻转移位。

经过一系列的医疗检查及与家属讨论,决定了详细手术方案和预案,由殷潇凡担任主刀医生进行手术,为赵老伯装上了人工髋关节。

手术做得很完美,赵老伯出院休养一段时间后,就能行走自如恢复正常生活了。赵老伯非常开心,渐渐忘了自己是做过大手术的人,完全感觉不到做过人工髋关节手术的不舒适,于是还像从前一样到处奔波,外出办事还骑自行车。

家人一再对赵老伯说:“腿做过手术,医生关照过,年纪大了反应慢,要避免外伤,侬哪能不肯听啊。”赵老伯说:“我没有做过手术的感觉,骑骑自行车有啥要紧?”

于是,他经常骑自行车外出办事。

2016年5月的一天,赵老伯照例骑自行车外出办事。

“啪……”赵老伯突然连车带人摔倒在非机动车道上,尝试站起来时,左腿的疼痛十分明显。赵老伯暗叫:“不好,手术的地方肯定出问题了。”当被紧急送到闵行区医院就诊时,疼痛越来越重。

X线摄片等检查后,殷潇凡读片,看见这次骨折发生在人工髋关节周围。

常规的、保险一点的手术,是重新安装新的、加长了支撑柄的人工髋关节,并且在外围再加支撑接骨板。

安装新的人工髋关节加接骨板,不仅手术创口大、老人身体承受力弱、易引发并发症,而且医疗费用在七八万元之间。

赵老伯对殷医生十分信任,一定要让殷医生再为他做手术。

殷潇凡反复看片,结合患者高龄身体条件差等情况,深入思考手术方案,最终选择了保留原来的人工髋关节、使用特殊类型接骨板的方案。

这是一台高难度的手术。

无影灯下,殷潇凡与医护人员为赵老伯做手术。他把一块块碎骨细心接拼……2个多小时后,手术完成。后来的X线摄片检查显示,碎骨接拼完全看不出凹凸,达到解剖复位,原关节也保住了。这次手术,为赵老伯省了5万多元的手术费。

这样既好又为患者省费用的手术,殷潇凡每次都为患者贴心考虑、仔细计划。他义无反顾选择做付出精力体力多、难度大的手术,考虑的就是患者的利益。

仁医仁心,总在日常中显现。

尾声

潇凡,正应了他的名字。有仁心有高超医术,把工作做到出色,可谓潇洒;平凡,他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可谓凡人。

令人钦佩的是,自从穿上职业的白大褂,他就把追求“仁医”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孜孜不倦地实现它。艰辛的背后,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鼓励。

记者还想与殷潇凡聊聊家常,他说有一台手术等着他,歉意地与我挥挥手“再见”,随即进入手术间做手术去了,为患者带去一片宁馨的云彩。

手术室那扇密封门徐徐关上时,我不由自主地看了看手腕上的表,中午11时……

猜你喜欢
交接班老伯骨科
老伯和桃园
幼儿100(2023年21期)2023-06-21 02:20:46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医师信息化ISBAR交接班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浅谈网络交接班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护理交接班缺陷分析与对策探讨
西南军医(2016年3期)2016-01-23 02:18:00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
寻找长寿秘诀
骨科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护理与观察
3D打印技术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