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德
一封旧信
华人德
作者致刘正成旧信
华人德近影
去年北京一位朋友来电话,说起一拍卖会上有我两封信札,一封甚简短,一封有四页纸,内容主要是谈五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的“广西现象”,有史料价值,为一熟人以两千元拍得。该人想要我为其题一斋名,愿意将此信归还给我。我说信是寄给他人的,自己不必拿回收藏了,寄份复印件给我即可。复印件寄来很清晰,是用炭水笔写的,信中我谈了对“广西现象”的看法,观点至今仍旧未变,当时因《中国书法》杂志编辑约稿时间局促,而诸事接踵而来,不及敷衍成文,而今能发表此信,已迟了二十二年。
此信是1994年5月3日写给刘正成先生的。他当时任《中国书法》杂志主编,又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历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他都是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信中提到的刘恒,时任《中国书法》编辑,和我同届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我曾应邀担任全国第五届中青年展评委,评审时乍见广西的作品有好多是经染色、打磨、做旧,并盖了许多印章,内容大多抄自《世说新语》,给人的感觉像历经洗裱的晋唐旧帖。中青展一贯提倡创新,这些作品得到了多数评委的赞赏,都投了票,我也是其中之一。当然也有反对的,认为要看其书法,表面的装饰不可取。五届中青年展上,这些“广西小将”(大多只二十岁上下,当时有这样的称呼)的作品入展很多,有一些得了奖,报刊上称之为“广西现象”。但据说在翌年的四届全国展上,这些广西小将几乎全军覆灭了。可是从此以后全国性展览上,染色(包括用色纸或用颜色书写)、拼接、乱盖印章等着重于使用书法之外的装饰手段层出不穷,愈演愈烈,是始料而不及的,值得反思。附上我致刘正成先生的旧信。
作者手稿
正成兄:
上月底,收到刘恒兄函,讲兄对陈国斌、张羽翔《我们的书法观及形式训练》一文中谈到的“文人书法”,“文人资格”等观点有异议,并要我对此写篇文章谈谈看法。此文我曾看过,但对这几个观点未多介意。因翌日,我校外办组织为留学生讲课的老师和留学生到千岛湖、富春江旅游四天,我将两份载此文的《书法报》随身带了,休息时又反复细读了两遍。昨天深夜返苏州,今日上午到馆上班,见到陶钧来函,即约写评陈、张之文的稿,须于一二周内寄出,要3—5千字。如因故不能撰写,要立刻回信,以便另约别人写。兄与刘恒兄皆好友,既有嘱托,自本当效力,想细细思考敷衍成文。因一周前都江堰市政府和张旭光来电报,中国书协培训中心西南片高级班面授定于5月9日——17日于都江堰举行,要我主讲隶书。函授生将如期集中,自无商量余地,只能奔波一趟,再次入川(去年11月四届书学会时我曾去都江堰一游),7日动身,17日返苏。同组去面授的还有曹宝麟、言恭达。黄惇、朱寿友、陶钧那里我就只能复信请他另约人写了。
关于对“广西现象”的看法和对所谓“文人书法”“文人资格”等观点批评,我初步的见解是:
(1)广西一批小青年作品有新形式的创造是好事,比陈陈相因要好。照陈、张文中所述,这些人都原是毫无书法基础的,在他们一套培训教育方法下,短期内取得了大成绩。如果真是如此,这些作品是在接受了他们的艺术思想和训练后,由作者独立自觉创作而成的话,那么这种教学实验可以说是极成功的,这批学生以后在艺术上也会是很有前途的。如果这批学生只是陈、张两人的“皮影、傀儡”,是按他们设计的样稿
华人德在展览会现场
(2)陈、张二人对“文人书法”、“文人资格”的观点是偏面的,将其理想化了,古代文人是将书法作为六艺之一,是余事,是七八等事,是作为一个文人应该掌握的技能,故称“法”而不称“道”,古代通过书法来求“道”的极少,以悟“道”来提高书法的气息境界是有的。古人从事书法艺术与今人略同,除自娱、陶冶性灵外,也时刻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公众的赞誉,获名于当代后世也有佣书鬻字以自养致富,他们也有类似于现代的“展览会”和“出作品集”等宣传形式。民国不已出现过不少个展,联展,书画集?不过大多自费举办的,这是可以从史料、纪闻中找出许多实例的。陈、张二人初出茅庐,连年获奖,目空一切,由于对历史的不熟悉,光凭自己的幻觉想象而立论立说。当今书法热潮是有一些弊病的,但不能由此而完全否定,绝不会因采用了展览等形式而会使书法艺术沦为只讲“视觉效果”,只有形式美而无品格内涵。他们的文章还在“待续”,话未讲完。我觉得他们的这些说法是否让它作为“一家之说”而存之,不必组织不少人去开展讨论、批评,大张旗鼓有些不值得,以后可以另写文章将一些问题说明白。不知兄以为如何?此信请转刘恒兄一阅,我不另写信了。
兄以前对旧墨有兴趣,在苏州二百元左右能物色到一些品相较好的清末时旧墨。如兄要,弟可代劳,待以后会面时带上。有便时请告诉一声。不一一,专此即颂夏绥
弟人德顿首
五月三日
编写《书法论文索引》的一万元钱何时能到位,以便组织人员着手编写,又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