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林
感恩书法
王伟林
王伟林书法作品
王伟林
我与书法正式结缘是20年前的事情。
1984年,我进苏州大学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二年级时,设有书法课,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偶然的机缘,我便有幸立于著名书家华人德先生及李鹤云先生门下。书法课程虽匆匆一载,我听来却兴味甚浓,以至改变了我进校之初颇为强烈的“考研”念头。其间,得识吴门书坛名宿沙曼翁先生,耳濡目染,获益良多。更令自己都感到意外的是,后来的毕业论文写作竟斗胆选择了书法课题。在华人德、张鹄两位恩师的悉心指导下,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后又意外摘得首届“书谱奖”。现在回想起来,4年大学生活充满了笔情墨趣。我清晰地记得1986年1月8日,时值敬爱的周总理逝世10周年纪念,华老师在学期最后一堂书法课上为我开小灶,即兴创作了一副对联,内容正是周总理的名句:“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20余年来,这副对联一直陪伴着我寒窗夜读,成为人生道路上的路标。我同样清晰地记得上大三时,华老师又特别引荐我认识了其时借调在苏州大学《汉语大辞典》编纂组工作的年逾八旬的钱太初先生。钱老满腹经纶,一派儒雅,面对不才如我的冒昧请教没有半点架子。于是,姑苏富仁坊内先生那几间简陋的平房成了我心向往之的殿堂。那一年,钱老和华师联袂当起“红娘”,介绍我加入苏州市书协。而我却直到毕业后,工作了数个年头方知钱老竟是苏州市书协的首任理事长。苏大4年,同样的温馨记忆来自于我众多的师兄弟:孙悦良、薛龙春、卢雄勇、孙立、王学雷……因为书法,我们每每彻夜长谈,不知东方之既白。
大学毕业,因为“书法特长”,我十分幸运地被留在苏州市区,分配到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从此,书法成为我的人生职业。我也因能生活、工作在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而不断地得到滋养。1999年夏天,我又因翰墨缘被调入市文联担任书协的驻会秘书长。从学校跨入协会,我的书法天地一下子开阔起来。而会员们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也无论是个性强烈或遇事偏激者,还是脾气温和、处事低调者……他们都给我以莫大的理解、信任、支持,我为能在协会这个平台上为书法艺术大厦添砖加瓦而感到无比的欣慰。作为一名地方书协组织者,我更为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激情、充满挑战的新时代而深感自豪。时代在呼唤艺术,生活在呼唤创造,中国书法欣逢盛世,理应铺展其美妙的线条去挥写更加绚丽的未来。
书协工作10年历练,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为人为艺皆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但凡关乎会员发展、协会提升和事业推进的事要多做,要不厌其烦地去做,创造性地去做;而涉及自身利益的事则应退避三舍,敬而远之。
最近10年,苏州市书协先后在李大鹏、华人德领衔的两届主席团的引领下,和谐奋发,锐意创新,又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切实开展了诸如苏州·新加坡书法交流展、“得意之作”展、明清书法史国际研讨会、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吴门书道——中国书法名城苏州作品晋京展、首届中国书法名城论坛等创意活动。由此,协会既锻炼了一支朝气蓬勃的中青年团队,又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学术性、创意性、人文性、开放性始终是书协工作的生命力,而温馨和谐的氛围、热情周到的服务、公而忘私的奉献则是协会凝聚力之所在!
王伟林书法作品
王伟林书法作品
谈到当代苏州书坛,自然不能不提“沧浪书社”和“江南风”雅集,可以说,这两个社团聚集了众多当今吴门中青年书家的代表性人物。平日里,他们雅集园林,相互评点,相互砥砺,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又乐此不疲。这里需特别一提的是:在我临池学书和从事书协工作的20余年间,沧浪书社中的几位吴门师长一直是我学习的楷范。本师华人德先生敦厚务实,弘道养正,作风民主又恪守原则;言恭达先生热情宽容,诲人不倦;黄悖先生缜密严谨而又乐于提携后进;孙晓云老师细致入微,如春风化雨;陆家衡先生谦和儒雅,循循善诱;马士达先生率真笃实,不事雕饰;潘振元先生勤勉通达,平易近人;周玛和先生耻于张扬;王歌之先生淡泊宁静……师长们为艺治学、待人接物的优秀品质犹如一面面镜子,时常提醒我,在工作生活的每一天都要笑对生活、笑对事务、笑对困难。而“江南风”诸同道的积极进取、不甘落后的可贵精神也无时无刻不在鞭策我工作之余不忘临池、读帖、看书、写作……
书法是苏州这座古城的一张名片,更是值得我不懈追求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