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杰,李树霞,邢志军,黄跃燕,谷寅煜,宋秀岩
(1.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 067000;2.承德市中心医院;3.河北省隆化县第二医院内科)
护理医学
自我效能感在肺癌疼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杨 杰1,李树霞1,邢志军1,黄跃燕1,谷寅煜2,宋秀岩3
(1.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 067000;2.承德市中心医院;3.河北省隆化县第二医院内科)
自我效能感;肺癌;疼痛
目前,肺癌疼痛治疗已被确定为肿瘤综合防治的四个重点之一,尤其是晚期肺癌患者,疼痛严重危害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关注患者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成为护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改善肺癌疼痛患者的心理和行为,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积极培养自我效能感,帮助患者完成自我管理是肺癌患者护理的一大趋势。本研究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在肺癌疼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住院治疗的肺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3-81岁,平均(56.53±3.54)岁,病程3.5-5年,平均(3.76±0.52)年;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2-82岁,平均年龄(55.65±2.65)岁,病程3-5.5年,平均(3.45±0.75)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症状、病程、病情严重程度、文化、 生活习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按照肺癌护理常规实施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基础护理、药物护理、饮食指导等。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自我效能干预方法。从患者入院时起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心理和行为评估,了解患者最迫切需要解决和满足的健康问题,制定相应的自我效能干预措施,随时进行效果评估。⑴认知干预:按照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主要包括肺癌、疼痛、手术、饮食、有效咳嗽方法、排痰等内容,帮助患者了解疾病与治疗,尤其是及时纠正对疼痛认识的误区,指导患者坚定与疾病抗争的勇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付诸于实际。⑵经验获得:通过安排患者之间交流、观看科普宣教片、介绍某些患者成功治疗的经验,以及帮助患者进行自身治疗效果或偶然事例的评价来获取经验。在疼痛评估中指导患者正确叙述疼痛症状,总结疼痛治疗方法的效果,尤其是采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如暗示疗法、转移注意力、听音乐、深呼吸等,在经验中提高自我效能水平,从而改善自我管理行为。⑶支持与激励:加大社会支持力度,给予患者充足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获得心理、情感、经济、治疗上的帮助和满足,缩短与医务人员、家属、亲戚朋友的距离,更乐于与大家沟通交流,自觉自愿参与到护理中来。护士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收获和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激发患者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配合治疗和护理,逐渐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⑷回避负性刺激:肺癌是难治性疾病,患者身心压力很大,因此要尽可能让患者接触正能量的事情,减少或尽可能回避负性刺激,如重症患者的抢救过程、某患者病情恶化、癌痛患者疼痛控制效果不佳等信息,以免引起情绪波动,影响患者接受治疗的信心,不利于治疗与护理措施的实施。
1.3 效果评价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表(GSES)[2],分别在干预前5天和干预后15天评价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该表共有1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总分范围10-40分,得分越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GSES评分见附表:两组患者干预前G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的GSES评分均明显升高,并且,研究组干预后的GSE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后(P<0.05)。
附表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GSES评分比较(±s)
附表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GSES评分比较(±s)
组别例数干预前干预后研究组4026.20±5.0736.78±4.57对照组4026.18±6.2130.05±5.10 P>0.05<0.05
晚期肺癌患者多伴有中重度疼痛,癌性疼痛是肺癌患者面临的难题,不仅给病人带来身体的不适,而且对病人的精神、心理等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患者表现为心理障碍和人格变异,出现情绪低落、恐惧、紧张与无耐,持续不缓解的疼痛还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患者产生绝望、不安、烦躁等情绪,进而导致病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升高,影响自我效能的发挥。目前,疼痛治疗多采用药物和非药物镇痛治疗。阿片类止痛药物可产生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反应,加重患者的不适,再加上该类药物具有成瘾性,也会降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对于癌痛患者要加大非药物镇痛治疗的比例,如暗示疗法、心理干预、转移注意力以及交流谈心等。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高有利于坚定患者治疗信心,减少各种负性情绪,是有效控制疼痛的途径之一。
自我效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率先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实施某一行为的期望,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4]。本研究以自我效能理论和整体护理观为指导,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自我效能干预。护理工作人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讲解该理论知识的内涵,指导患者具体实施并及时解决患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研究发现,疼痛与自我效能感具有相关性[5];疼痛可降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在疼痛发生时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能有效预防并缓解疼痛强度。另外,患者体质越差,自我效能感越低[6];此时,可通过加大社会支持力度、改善患者认知水平、激励与获得经验等干预方法来改善患者的心理和行为,不断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自我效能水平。
本研究发现,给予研究组患者自我效能干预后,患者的GSE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自我效能理论在肺癌疼痛患者中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能改善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提高患者主动参与治疗与护理过程,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1]熊谦,覃卫青.癌症疼痛控制及护理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0):99-100.
[2]唐丹,邹军.老年人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11):1451-1453.
[3]李琳.癌症疼痛的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1992,8(4):1-3.
[4]唐宏,郑燕,鄢家莉,等.运用自我效能理论对临产孕妇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7,13(2):144-145.
[5]李临英,杨鸿芳.癌症放疗患者疼痛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相关性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2):61-62.
[6]陈鸿尔,郑亚华,颜萍.病友支持团队在改变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5):461-463.
R473.73
B
1004-6879(2016)03-0220-03
(2016-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