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的工业部门与流通服务业部门关系变化

2016-11-18 05:16
产经评论 2016年5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流通

周 扬



基于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的工业部门与流通服务业部门关系变化

周 扬

在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流通和生产的需求互补特性假设,并将工业部门区分为生产职能部门和流通职能部门。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2002-2013年的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生产和流通对流通环节就业占比和经济发展表现出木桶效应,流通环节就业占比的提高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需要以流通环节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相对减缓为代价;另外,变量之间存在空间相关性,对流通环节就业占比而言,显现出劳动力的区域溢出效应和流通环节劳动力的需求端跨区域传导效应,对经济发展而言,则显现出需求端的空间负向传导效应和供给端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为此,宜进一步深化流通环节改革,提升市场化水平,实现流通环节的健康发展。

工业中生产职能与流通职能; 外部流通服务业部门; 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

一 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由原来的资源约束型经济、供给约束经济转变为市场约束型经济、需求约束经济,消费者主权得以确立,流通业发展在经济中的基础作用和重要作用越来越为学者们所认同(黄国雄,2005[1];徐从才,2006[2])。同时,流通业作为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演变也遵循着配第-克拉克定理,即服务业相对比重将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上升。流通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其内部结构得到优化,流通各环节效率得到提高,流通资源与优势得到合理配置,但对于经济结构变动中流通服务业比重上升将对经济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却无定论。现有理论文献对流通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分为两条研究主线(孙淑红,2014)[3],其中一条围绕经济制约论展开论述,即流通服务业发展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Cundiff,1965[4];Arndt,1972[5]),另一条围绕流通作用论展开论述,即流通服务业发展会拉动经济发展(Holton,1953[6];赵凯和宋则,2009[7])。但是这些理论文献在进行分析时由于专注于流通服务业,因而忽视了其他各部门对流通服务业的影响,以及其他部门和流通服务业对于经济发展的交互影响。对此,本文拟借鉴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探讨分析工业发展和流通服务业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交互影响。

鲍莫尔(Baumol,1967)[8]通过构造一个简单而精炼的包含生产率复合增长率为零的“停滞部门”(Non-progressive Sector)和生产率复合增长率为r的“进步部门”(Progressive Sector)的非均衡增长模型,推演出:(1)停滞部门将吸纳所有的劳动力,而进步部门就业将趋于零,同时停滞部门的产出单位劳动成本将随时间无限制上升,而进步部门则保持不变;(2)在停滞部门需求弹性不高的情况下,停滞部门将面临产出下降,甚至最终消失的趋势;(3)在政府补助或者产品需求价格无弹性或收入有弹性的情况下,两个部门的实际产出也有可能始终维持固定比例,但这也使得经济发展趋于停滞。需要注意的是,鲍莫尔本人并没有明确地把进步部门-停滞部门和工业-服务业对应起来,并且强调,其“成本病模型”仅仅是两部门不平衡发展的一个基础性演示。但是,许多学者追随这一论证,表示出对整个经济将停滞的担忧。与此同时,富克斯(Fuchs,1968)[9]特别从服务业就业角度表述了基本同样的观点,在他看来,服务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尤其是工业活动而言,因为具有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从而使得美国经济中服务业就业变得日益重要,两者综合形成了著名的 “鲍莫尔-富克斯假说 ”。

但也有许多学者表达了对“鲍莫尔-富克斯假说 ”的质疑,指出:(1)由于服务业部门存在不可测度性,从而对服务业生产率和产出存在低估(Griliches,1994)[10];(2)随着服务业和工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服务业往往作为中间产品投入到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 从而能把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引入到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 进一步刺激制造业对服务业的需求,从而影响经济增长(Oulton,2001)[11];(3)同时,也应注意到服务业并不是一个同质活动的集合,其本身由不同生产率的行业组成, 有的行业生产率增长低或负增长, 但有的行业生产率增长甚至比工业部门还高(Wölfl,2003)[12]。

具体到流通服务业,本文认为其发展具有区别于其他服务业的自身特点,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揭示的:“生产和交换是两种不同的职能。这两种职能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相互影响,以致它们可以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86页。”。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交换(流通),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交换(流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02页。,这些论断深刻地揭示了生产和流通之间的互补关系,换言之,一方面,生产是流通得以发展的源泉,没有生产的发展,流通将处于无米可炊的境地;另一方面,商品的生产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商品流通出去,特别是当社会分工越复杂、越细密时,需要流通的商品品种、数量也就越多,生产就越离不开流通。根据流通业与工业的紧密联系,假设二者在消费者效用函数中表现为互补关系,这也是后文理论分析中用到的一个重要假设。另一个重要假设或可称为现实观察的是,流通职能并不是流通服务业所独有,工业企业中也存在流通职能,突出反映在工业企业的销售部门中,因此考虑流通业的发展也应考虑工业企业中的流通职能部门与外部流通业部门之间的替代关系。基于这两项假设,本文将研究视角从估计消费者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来分析服务业的“成本病”问题,转向从生产职能和流通职能以及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来研究工业部门、流通服务业部门发展与“鲍莫尔-富克斯”假说之间的关系。

二 理论分析

(一)模型构建

承前所述,本文对鲍莫尔的模型进行拓展。考虑经济体中存在两个环节、三个部门:工业中的生产职能部门(部门1)、外部流通服务业部门(部门2)以及工业中的流通职能部门(部门3),顾名思义,部门1代表生产环节,部门2和部门3代表流通环节,各部门的生产函数*使用“生产”函数这一名称可能并不恰当,因为对于流通环节而言,其主要职能不是生产,所以似乎给生产职能部门指定一个生产函数名称,给流通职能部门指定一个流通函数名称更为合适,同样的,下文中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等等指标也似乎应分别指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流通率以及生产技术和流通技术,但为了避免术语命名的混乱,在不引起误解的前提下,我们仍然使用经济学中已经约定俗成的名称。设为:

y1=A1L1er1t,y2=A2L2er2t,y3=A3L3er3t

(1)

三个部门在t时的产出y1、y2、y3取决于劳动投入L1、L2、L3,劳动生产率增长率r1、r2、r3和技术参数A1、A2、A3,总劳动力L=L1+L2+L3。每一消费者面临的预算约束为:

p1y1+p2y2+p3y3≤w

(2)

生产与流通于消费者而言具有互补性,而外部流通与工业中的职能流通于消费者而言则具有替代性,因此,每一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可表示为:

(3)

(4)

(5)

从供给角度来看,根据利润最大化条件有:

w=A1p1er1t=A2p2er2t=A3p3er3t

(6)

从而,各个部门的相对价格为:

(7)

(8)

(9)

(10)

(11)

(12)

而均衡条件下经济体的单位总产出为:

(13)

代入式(7)和式(8),取自然对数并对t求导,整理得人均产出的增长路径为:

(14)

(二)模型结果探讨分析

图1中,为简单明了地反映生产和流通对于经济发展的木桶效应,本文考虑其中一种情况,各个参数的关系如下:r1>0,r2=0,a=b,ρ=1,即流通环节的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而生产环节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一直增长,消费者对生产和流通的需求保持固定比例,扩张路径因此可以用过原点的一条射线E1显示。图1中横坐标为流通产出,纵轴为生产产出,Q1、Q2、Qn分别为不同生产环节劳动生产率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由图1可以发现,随着生产环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的斜率增大,生产环节劳动占比随之减少,流通业劳动占比随之增加,工业产出和流通业产出水平增加,同时经济总产出随之增加,但经济总产出增长率趋于流通业产出增长率,即趋于零,因此经济总产出将收敛于一个固定值。本文倾向于以木桶效应来指代生产与流通对于经济发展的错综影响,而不是沿袭鲍莫尔模型简单地将执行流通职能的流通服务业设定为“成本病”行业。事实上,只要将图1中的横轴和纵轴对调,横轴代表生产,其生产率保持不变,而纵轴表示流通业,此时假设其生产率水平一直增长,经济总产出增长率也会趋于零。

图1中考虑了生产与流通对经济发展的木桶效应,但更多是从供给层面考虑,而图2则同时考虑了需求层面的演变。在图2中,仍然有r1>0,r2=0,ρ=1,但我们放宽了生产和流通之间需要保持固定比例这一条件,假设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从而对流通环节的需求相对来说越来越高,表现在图2中,即过原点那条扩张路径e1的斜率越来小。这时,会发现木桶效应问题更加严重,经济增长速度将更快地降低为零。

图1

图2

(三)计量模型构建

在上述关于流通环节就业占比以及人均产出增长路径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检验生产和流通对于流通环节就业占比的影响,以及生产和流通对经济发展是否存在木桶效应,如果存在的话,短板是生产还是流通?

l=f(DR,T,RP,DR×T,DR×RP,ε)

(15)

类似地,构建经济发展(用符号r表示)的计量模型,所不同的是根据式(14),增加了流通环节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r2(简称为流通效率增长率),这一参数的增加是为了构建模型中的关键解释变量DR,其它变量构造与上述类似,不再赘述。因此,模型计量表达式为:

r=f(r2,DR,T,RP,DR×T,DR×RP,ε)

(16)

三 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处理

本文中数据一部分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其它部分来源于《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2008)》、《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2-2012)》、《中国工业经济年鉴(2013、2014)》和《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4)》。最后在权衡数据来源可信度、统计口径一致和数据广度的基础上整理出2001-2013年间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西藏和海南因数据缺失严重而没有包含在我们的统计之列。同时,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计算涉及到滞后变量,因此,最后回归方程中实际样本期间是2002-2013年。。

根据前文分析,变量的处理涉及对工业中生产职能部门、工业中流通职能部门和外部流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测算。外部流通部门数据来源于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统计数据。工业中生产职能部门、工业中流通职能部门数据来源于各年各省份公布的限额以上工业数据,其中,为区分工业中生产职能产出和流通职能产出,本文根据工业部门内部生产和流通的特点,通过审查会计科目的核算范围,认为销售费用(又称为营业费用)可以用来衡量工业中流通职能部门的产出水平。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自制半成品和业性劳务等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具体包括的项目内容为:包装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展览费、广告费、租赁费以及企业为销售本企业产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费用,如职工工资、福利费、差旅费、办公费、折旧费、修理费、物料损耗和其他经费等(朱岩,2004)[13]。从其核算内容来看,和流通职能非常契合。2004-2008年的销售费用这一科目,相应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并没有明确给出,但2004年和2008年的数据可以利用《中国经济普查年鉴》得到,其他年份的营业费用可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给出的成本费用利润率间接推算出来,成本费用利润率的计算公式: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利润总额是工业企业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产品的货币表现。成本费用总额是指企业的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之和,即完全成本。所以根据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和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科目可间接推算出2005-2007年工业企业的销售费用。

对于各个部门的产出数据,本文利用价格指数进行处理,其中流通部门的产出使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来进行平减,工业生产职能部门数据则使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模型中涉及到的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从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流通环节就业占比l的均值为0.235,最低值为0.068,最高值为0.937,波动幅度较大;非平衡增长率的平均值为0.06,说明从总体均值来看,2002-2013年间中国流通环节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生产环节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大致相等,从这一角度来看,很难说流通职能部门必然属于停滞部门,这也显示孤立地使用“成本病”效应来指代流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恰当。另外,从相对劳动生产率RP的均值来看,流通环节劳动生产率比生产环节劳动生产率仍然略低一些。

(二)普通面板模型估计结果

由于使用的数据是面板数据,通常的计量分析需要在混合回归、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中进行选择,通过F检验、Hausman检验、LM检验,根据“三角形法则”*如果将面板数据回归中常用的三种模型——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作为三个顶点,将模型筛选时用到的检验方法——F检验(在混合回归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之间进行选择)、豪斯曼(Hausman)检验(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之间进行选择)和LM检验(在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回归模型之间进行选择)作为三条边的话,将构成一个三角形,这一模型选择过程也被形象地称为“三角形法则”。,两个方程均选用的是固定效应模型,同时考虑遗漏的固定效应,添加了年份虚拟变量,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普通面板数据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显著,下同。

至于经济发展方程,首先,根据前文关于交互项的处理方法,推得在非平衡增长率DR和相对劳动生产率RP这两个变量的均值处,非平衡增长率DR对经济发展r的偏效应是-0.022,显著为负,表明非平衡增长率越高,经济发展越慢,注意到DR是流通环节的生产率增长率r2和生产环节的生产率增长率r1之差,同时估计结果显示,流通环节劳动生产率增长率r2前的系数是0.028,综合来看,流通环节对经济发展的净影响为0.006,生产环节对经济发展的净影响为0.022,这也说明在2002-2013年间,生产和流通发展都有助于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更依赖于生产部门的发展;与流通就业占比方程中类似,非平衡增长率DR的木桶效应也受到了消费者偏好结构T的影响,但符号与之相反,对这一系数方向的理解似乎不太直观,实际上这与理论模型中推测的方向是一致的。举例来说,考虑两个经济体1和2,同时生产相同的工业生产品,但经济体2消费者偏好更多的流通服务,这样,只要流通服务的增长率为正,额外流通服务的增加自然也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对相对劳动生产率RP交互效应的分析则刚好相反,其系数前面的符号为负,这是因为,当消费者偏好结构不变时,如果经济体2的流通服务拥有更高的生产率,则意味着均衡中,经济体2的工业生产更少,自然也就降低了经济增长率。同时,在非平衡增长率DR均值处,消费者偏好结构T对经济发展r的偏效应是-0.053,显著为负,表明消费者流通需求越高,经济发展越慢,这是木桶效应的又一层体现。而在非平衡增长率DR均值处,相对劳动生产率RP对经济发展r的偏效应是0.010,显著为正,表明流通环节劳动生产率相比于生产环节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发展越快,和前面流通环节就业占比方程相呼应,因为相对劳动生产率越高,则有越多的劳动力从事工业,从而推高了整个经济体的增长率。

(三)空间面板Durbin 模型估计结果

另外,考虑到各地区之间的资源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普遍现象,忽略空间相关会导致参数估计和推断不可靠(才国伟和钱金保,2013)[15]。为此,借鉴空间面板计量的最新发展,构建了同时包含空间滞后项和空间相关项的更稳健的广义空间模型,即空间面板Durbin模型(SpatialDurbinModel,SDM)。以流通环节就业占比方程为例,空间面板Durbin模型的方程形式如下:

l=f(Wl,X,WX,ε), X=(DR,T,RP,DR×T,DR×RP)

(17)

其中W为空间加权矩阵,采用文献中最常用的地理邻接矩阵,即如果用空间加权矩阵W中的元素wij表示各个地级市之间的空间关系,则当地区i与地区j在地理上相邻时令wij=1,反之令wij=0。

根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我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参照针对空间和时间固定效应的联合显著性检验结果,模型中同时包含空间和时间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续上表)

变量流通环节就业占比方程系数标准差经济发展方程系数标准差RP-0205∗∗∗00090013∗∗∗0004T×DR-0118∗00620079∗∗∗0030RP×DR0093∗∗∗0009-0013∗∗∗0004Indirect r2-00320033DR0009∗000400280028T-0066∗0031-0055∗∗∗0017RP-001300120014∗∗∗0004T×DR001000080086∗∗0037RP×DR-0008∗0004-0014∗∗∗0005Total r200120039DR-0086∗∗∗0012-00100034T0674∗∗∗0040-0108∗∗∗0030RP-0218∗∗∗00110027∗∗∗0008T×DR-0108∗00580165∗∗0066RP×DR0085∗∗∗0008-0027∗∗∗0009rho-0089∗00480560∗∗∗0044YearFEYESYES观测值348348

空间面板Durbin模型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含义,从空间 Durbin 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流通环节就业占比方程的空间自回归系数ρ(rho)在10%水平上显著为负,而经济发展方程的空间自回归系数ρ(rho)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普通面板模型显著忽略了变量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引入空间模型是必要的。

模型报告了平均直接效应(Average Direct Effects)、平均间接效应(Average Indirect Effects)以及平均总效应(Average Total Effects)。平均直接效应表示的是同区域中某一自变量对本区域因变量的平均影响,平均间接效应(即自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表示的则是相邻区域某一自变量对本区域因变量的平均影响。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平均总效应表示的则是所有区域某一自变量对某一区域因变量的平均影响,其也表现为平均直接效应与平均间接效应之和(陈强,2014)[16]。

对于流通环节就业占比方程而言,平均直接效应方面, 解释变量系数的方向和显著性水平与普通面板回归的估计结果差别不大。平均间接效应方面,非平衡增长率DR前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周围地区流通环节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相比于生产环节劳动增长率越高,本地区流通环节就业占比越高,显现出劳动力的区域溢出效应,即木桶效应更明显的地区使得流通环节劳动力流向相邻地区,生产环节劳动力流出相邻地区。但此时非平衡增长率DR和消费者偏好结构T的交互效应不显著,表明需求端对劳动力区域溢出效应的跨区域传导影响不明显,而非平衡增长率DR与相对劳动生产率RP的交互效应则显著为负,说明流通环节劳动力的这一扩散效应随着相邻地区流通环节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弱。消费者偏好结构T前面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周围地区的消费者流通业需求越高,会使得本地区的流通环节就业占比下降,体现了需求端对流通环节劳动力的跨区域传导效应。

对于经济发展方程而言,平均直接效应方面,解释变量系数的方向和显著性水平同样与普通面板回归的估计结果差别不大。平均间接效应方面,流通环节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r2和非平衡增长率DR前的系数并不显著,说明周围地区这两个变量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但其它变量前的系数方向和显著性水平与直接效应并无二致,消费者偏好结构T前面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相邻区域的消费者流通需求越高,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越慢,显示出需求端的空间负向传导效应(在保持其它变量不变的前提下,相邻地区T更高,则意味着相邻地区流通需求增加,吸引本地区劳动力涌出,降低了本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非平衡增长率DR和消费者偏好结构T的交互效应显著为正,说明非平衡增长率DR减缓了消费者偏好结构T引发的需求端空间负向传导效应(即便相邻地区流通需求增加,如果流通环节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相对越高,所需的流通环节劳动力相对来说越少,减少了本地区劳动力流出数量)。相对劳动生产率RP前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周围地区流通环节劳动生产率相对于生产环节劳动生产率而言越高,本地区经济发展越快,显示出供给端要素层面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在保持其它变量不变的前提下,相邻地区RP更高,则意味着相邻地区流通环节劳动力需求更少,多余的劳动力涌入本地区,促进了经济增长)。而非平衡增长率DR与相对劳动生产率RP的交互效应则显著为负,说明非平衡增长率DR也减弱了劳动生产率RP的供给端空间正向溢出效应(相邻地区DR更高,流通环节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相对越高,相邻地区减少的流通环节劳动力需求会分流到其生产环节之中,减少了溢出到本地区的劳动力数量)。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使得经济学家对服务经济的发展持消极解读态度,但事实上,对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的正确解读是停滞部门的发展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极限,为此,本文强调使用木桶效应来描述经济体中各个部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流通服务业*服务业部门是一个异质活动的集合,对服务业整体进行分析并不合适,因此需细分服务业部门,并作具体分析。,通过引入流通职能与生产职能之间的互补关系假设,重新推导了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由于本文的理论模型并未预设流通职能部门是停滞部门,因此更为清晰地显示了生产发展和流通发展对流通环节就业占比和经济发展的木桶效应。

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提出以后,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定服务业必然属于滞后部门,流通服务业作为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部门,似乎也就归到了停滞部门的行列之中,在鲍莫尔(1967)[3]的研究中,特别以零售业举例说明,认为零售业因为受服务无法储存和不可传输性质的影响,无法形成持续而累积性的增长(Constant and Cumulative Increases),但事实上,流通业的数次革命向经济学家展现出,通过百货商店、超级市场、连锁店、特许经营、自动化和信息化等流通经营技术(向欣,2000)[17],流通业也能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因此,本文也对利用2002-2013年数据对理论模型中提出的流通环节就业占比方程和经济发展方程分别进行检验时发现的结论“流通环节就业占比的提高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需要以流通环节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相对减缓为代价”持谨慎解读态度。

考虑到在理论分析中揭示出生产和流通对流通环节就业占比和经济发展的木桶效应,流通环节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相对减缓的实证含义便十分清晰,即:使生产和流通发展程度相匹配,实现均衡协调发展,当流通环节发展速度更快时,也需要同时提高生产环节发展速度,改变中国工业生产部门过去很长时间内采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协调融合生产和流通,改造传统制造业,提高生产环节劳动生产率。同时,也需要认识到,目前中国流通环节劳动生产率指标的提高仍是以整个社会的流通成本提高为代价,行政垄断、地方分割的存在造成了流通环节的虚假繁盛,大量的体制性成本通过价格被转嫁给消费者,甚至作为流通环节的收益。为此应加快流通环节改革进程,提升市场化水平,实现流通环节的健康发展。

[1] 黄国雄. 论流通产业是基础产业[J]. 财贸经济, 2005, (4): 61-65.

[2] 徐从才. 流通理论研究的比较综合与创新[J]. 财贸经济, 2006, (4): 27-35.

[3] 孙淑红. 流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基于发展中国家流通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1950-2012年)[J]. 中国流通经济, 2014, 28(7): 23-30.

[4] Cundiff, E. W.. Concepts in Comparative Retailing[J].JournalofMarketing, 1965, 29(1): 59-63.

[5] Arndt, J.. Temporal Lags in Comparative Retailing[J].JournalofMarketing, 1972, 36(4): 40.

[6] Holton, R. H.. Marketing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 1953, 67(3): 344-361.

[7] 赵凯, 宋则. 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及作用机理研究[J]. 财贸经济, 2009, (1): 102-108.

[8] Baumol, W. J.. 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 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 1967, 57(3): 415-426.

[9] Fuchs, V..TheServiceEconomy[M]. Massachusett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68.

[10] Griliches, Z.. Productivity, R&D, and the Data Constraint[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 1994, 84(1): 1-23.

[11] Oulton, N.. Must the Growth Rate Decline Baumol’s Unbalanced Growth Revisited[J].OxfordEconomicPapers, 2001, 53(4): 605-627.

[12] Wölfl, A.. Productivity Growth in Services Industries: An Assessment of Recent Patterns and the Role of Measurement[J].InternationalProductivityMonitor, 2003, 8(1): 66-80.

[13] 朱岩. 企业销售费用的会计控制[J]. 经营与管理, 2004, (1): 42-43.

[14] (美)杰弗里·M.伍德里奇. 计量经济学导论: 现代观点[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5] 才国伟, 钱金保. 解析空间相关的来源: 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J]. 经济学 (季刊), 2013, (2): 869-894.

[16] 陈强. 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第二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17] 向欣. 电子商务与流通革命[D].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0.

[责任编辑:陈 林]

[DOI]10.14007/j.cnki.cjpl.2016.05.007

[引用方式]周扬. 基于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的工业部门与流通服务业部门关系变化[J]. 产经评论, 2016, 7(5): 78-89.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ustrial Sector and the Circulation Sector Based on the Baumol Unbalanced Growth Model

ZHOU Yang

Based on the Baumol unbalanced growth model,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mands complementary hypothesis of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and divides the industrial sector into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department and circulation function department. Then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02 to 2013. Using the fixed effect model and panel data spatial Durbin model, the empirical analysis finds out that there did exist cask effect for the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to circulation employment ratio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speed up the circulation employment ratio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requires a relatively slower speed of the circulation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rate. In addition, there is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ariables, for the circulation employment ratio, there exists labor regional spillover effect and the circulation labor regional demand transmission effect,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 exists negative spatial transmission effect of the demand side and positiv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the supply side.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circulation function in industry; external circulation service sector; Baumol unbalanced growth model

2016-04-13

周扬,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流通经济学、商业集聚。

F710

A

1674-8298(2016)05-0078-12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流通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美国的蔬菜流通
台2016GDP“成功保1”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研究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国务院决定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
美拭目以待的潜力城市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