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进
习近平主席在今年9月15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时强调,要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山西作为我国内陆型资源大省,近年来对内对外开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标先进省份仍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现状,分析原因,制定更加完善的工作措施。
一、山西省开放发展现状分析
1.开放型经济规模小,发展速度较慢
以进出口、直接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为主要指标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扩大开放水平的重要体现。“十二五”期间,全省进出口总额从2010年的125.8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47.2亿美元,年均增长3.2%。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32.06亿美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43.6%。全省设立境外企业141家,累计实现对外投资15亿美元,较“十一五”增长178%。虽然从纵向发展来看,山西省开放型经济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总量规模在全国的占比依然很小,特别是与中西部地区兄弟省市的差距在拉大。以进出口为例,2015年,山西省进出口额在全国排第24位,在中部6省处末位。
2.招商引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投资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共签约项目9745个,总投资额12.74万亿元。截至2015年底,共履约项目5318个,占项目总数的54.6%。今年全国外贸回稳电视电话会议后,国家提出鼓励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山西省政府立即组织赴东部沿海六省市对接,出台了支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若干政策措施,各市积极开展了项目对接活动,有力推动了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项目的签约和落地。虽然山西省招商引资签约项目数量很多,到位资金总量很大,但招商引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招商引资基础性工作不够扎实,招商项目开发粗放,没有做好功能定位、产业规划,没有突显地方特色,项目可行性不强;招商方向不清、目标不明,缺乏精准定向的招商引资产业路线图、客商资源地图、园区招商地图等基础性宣传资料,对招商引资的目标产业、目标企业和目标区域心中不明,直接影响了招商引资的实际效果。
3.开放平台建设滞后,对扩大开放的支撑能力不足
开发区是扩大开放的产业基础平台,口岸是扩大开放的物流通道平台,展会是扩大开放的交流合作平台,这三大平台犹如三足鼎立,共同为扩大开放提供支撑。而山西省这三大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无法为扩大开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开发区为例,截至2016年7月底,山西省只有31个开发区,而周边的河北有246个,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都超过了100个。同时,山西省开发区产业集聚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造成主导产业不明确、低水平同质化发展,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条较短。山西省现有正式开放的口岸只有1个,而周边河北、陕西、内蒙等省份中,口岸最多的是内蒙古16个,其次河北4个、河南3个。与发达省份相比,山西省会展行业总体水平也较为落后,展览面积仅为广东的5.8%。
二、山西省开放不足的内在原因分析
1.在地理空间上的开放方向比较模糊
山西省作为内陆省份,既不沿海,又不沿边,在开放的地理空间上陷入困境,在开放的方向上比较模糊。早年,山西省的开放方向主要是中原经济区,与中部五省区合作,但中部其他五省跟山西省产业结构比较雷同,而且最近几年其中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几个沿江省份更注重融入长江经济带。近年来,山西又积极向东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主动与京、津做了对接和交流,但在目前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山西基本被排除在外。按照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山西也是边缘省份。因此,在开放方向上,山西整体上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
2.在产业结构上的开放动力明显不足
目前的山西开放动力不足,原因很多,但普遍认为与依赖煤炭资源有关。正是由于对资源的过度依赖,逐渐退化了开拓市场的动力和能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人几乎都在做着与煤相关的业务,直接或间接地吃着煤炭饭,缺乏从事其它行业的动力。而与此同时,近年来不靠煤炭吃饭的山西企业,靠开放、创新闯天下,反而发展得比较好。如大运汽车出口到东盟、中亚、非洲市场,2015年出口汽车3011万美元,同比增长34.84%;晋西车轴公司、太重集团等企业2015年出口铁路设备3.7亿美元,同比增长114.6%,成为山西省新的出口增长点;今年,出口太阳能电池的晋能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出口2670万美元,绝对额增长2227万美元,是拉动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
3.合作共赢的开放文化和服务理念相对缺乏
前些年,山西省把更多的心思用在煤炭经济上,对开放讲得多,但做得不够。各类企业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意识,缺乏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市场化观念和企业家精神。行政服务理念不够,还没有形成亲商容商的环境,重合同、守信用方面时常遭受到外来投资者的诟病。2010年浙商资本投资促进会以“致全球浙商公开信”的形式,发布了一个投资(中国)最佳城市“红黑榜”,山西被列入“黑榜”。在承接东部沿海省市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对接过程中,部分加工贸易企业担心来到山西省后发生“JQK”现象。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不强,“弹簧门”、“旋转门”、“玻璃门”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4.对扩大开放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不够
省委、省政府和各市都很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在机构、人员、财力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与其他省市相比,政策支持的力度还不大,招商引资工作的机制还不优。在政策支持方面。兄弟省份十分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对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而山西省出台的关于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很少。在工作机制方面,一是财政支持不够。目前,山西省还没有设立省本级的开放型经济专项资金,财政对开放型经济的资金投入全部来自于中央外经贸发展资金。二是考核奖惩缺乏硬约束。三是部门协作不畅,招商部门只负责项目签约,至于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开工、建设、投产一直没有明确责任部门,导致很多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后无人落实,省级层面也仍未建立起有效的招商引资联席制度。
三、山西省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措施建议
1.树立开放发展新认识
山西陷入欠发达、资源型的经济困局,其根本原因在于扩大开放力度不够。山西发展的差距就在于开放的差距,激发山西经济活力需要扩大开放的突破,推动山西深化改革需要扩大开放的倒逼,促进山西结构转型需要扩大开放的助推,实现山西创新发展需要扩大开放的引领。必须把扩大开放上升到全省振兴崛起的主战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夯实开放发展平台,培育开放发展主体,形成开放发展机制,抢抓开放发展机遇,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开放发展的新路。
2.形成开放发展新机制
建立健全扩大开放工作机制,省级层面主要负责研究部署、协调落实招商引资和发展开放型经济中的有关重大事项。建立招商引资季度工作会议制度,对全省招商引资工作情况定期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发展开放型经济专项资金,并实施动态管理,建立投入增长机制。搭建银企对接互动平台。定期举办重点项目、企业与金融部门融资对接会,做好重点招商引资落地项目、重点外经贸企业的推荐工作,协调解决资金供需矛盾。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将招商引资纳入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对省直相关部门、各市县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除对各市项目签约任务考核外,增加签约项目审批率、进资率两项指标,加大对项目履约和落地情况的考核,推动更多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投产。加强扩大开放培训。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定期参加领导干部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专题培训班,提高领导干部在新常态下驾驭扩大开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强化招商一线人员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提升,打造一支懂产业、懂技术、懂法律、懂财务、懂公关、懂外语的招商人才队伍。
3.搭建开放发展新平台
(1)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统筹规划各类开发区发展,加强对全省各类开发区的统筹规划,提升存量,培育增量,做大总量,逐步推动山西省开发区从数量上达到一个合理的规模,从质量上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通过整合、共建、一区多园等模式,支持全省建设空间已基本饱和的开发区扩区。鼓励区位相邻、相近的开发区整合发展,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鼓励以国家级和发展较好的省级开发区为主体,对本地区小而散的各类园区进行整合。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申报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产业园区升级设立为省级开发区。加强开发区基础设施等配套体系建设,做好开发区征地动迁、基础设施开发,使开发商能迅速开工、竣工投产,形成产能。创新开发区开发建设机制,将一定期限内开发区工业企业新增税收留于开发区,为开发区提供融资保证,实现开发区的征地动迁,基础开发,再通过招商引资项目落户,出让土地回收资金、获取税收返还补助,实现资金链的良性流动。
(2)加快口岸建设。一是继续完善航空口岸,加大国际航空客、货市场的开发培育力度,扩大机场辐射能力。争取正式开放更多航空口岸,积极推进其他航空口岸临时开放。二是重点推动铁路口岸建设,以物流园为依托,建设铁路口岸,向东、向南开行至沿海港口的“五定班列”、特需班列,向西单独或与陕西、甘肃等西部省份共同开行中欧中亚班列,积极开展“铁海联运”等多式联运业务,促进铁路口岸与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联动发展,促使企业、产业、资源要素向“提升经济外向度”上靠拢。三是加快“无水港”和“口岸作业区”建设,支持各市围绕优势产业建立具有沿海沿边口岸功能的“口岸作业区”,提高口岸物流整体效能。四是持续优化大通关环境,加快通关贸易便利化的工作进程,继续深化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扩大通关作业无纸化化范围。进一步推行海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检验检疫“直通放行”通关模式和“铁海联运”转关业务,进一步深化跨区域通关合作。五是加快发展保税物流,推行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等领域可复制推广的政策措施,积极申请国家进口汽车、肉类指定口岸,大力发展其他新型保税服务。
(3)打造专业化展会合作平台。以低碳发展高峰论坛、能源博览会为核心,创新展会运作机制,提高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水平,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低碳新理念的传播平台、新成果的展示平台、新技术的交易平台和交朋会友的联系平台。同时在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文化旅游、晋商大会、科技创新五个方面打造重点专业展会。提升全省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农博会、文博会、晋商大会办展水平,利用好科技创新城平台,筹划全省科技创新专业展会。展会的重点向招商引资转变。将太原打造成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会展中心城市,推动太原城市群成为山西省展览业发展核心区,培育大同、运城成为全省展览业发展重点城市。继续引深山西品牌中华行、丝路行和网上行活动,建立常态化、市场化工作机制,在现有品牌企业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其功能和作用,不断向工业品牌企业和产品拓展,向招商引资、产业推介拓展。
4.培育开放发展新主体
(1)构建招商引资新体系。构建省市县三级工作体系,明确责任和分工,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推的工作格局。建立起多渠道、广覆盖的重点目标国家(地区)的投促网络和覆盖全国重点城市的国内投促网络。建立全省招商引资项目库,对全省招商引资项目在全省各市县之间实行合理分配与流转,实现效益最大化。围绕省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确定重点地区或城市、重点企业,编制产业地图。认真研究并筛选出与山西省产业关联度高的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名录,指导各级各部门定地区、定城市、定企业,点对点开展精准招商。
(2)优化投资营商环境。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落实“非禁即入”和国民待遇原则,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务服务中心作用,推行一站式服务,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建立重大项目审批代办制,对符合产业导向的利用外资和招商引资项目,设立代办服务中心代为办理相关手续,为重点项目开辟“特别通道”,提高了审批效率。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建立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协调机制,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活力,打造低成本、可量化、透明化、投资便利化的投资洼地。加强对全省营商环境的跟踪评估,注重同国内先进地区、世界发达经济体营商环境的对比研究、横向评估,打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3)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探索打造网上项目合作对接平台、网上项目与园区对接平台等,通过新型网络媒介开展网络招商。积极开展与产业新城运营商合作,将开发区(园区)打造成产城融合新城。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包括由招商地政府发起设立,专项用于招商引资项目的产业引导基金;由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与招商地政府共同发起设立,专项用于上市公司项目在招商地落地的产业基金等。开展精准招商、定向招商。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端项目。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努力承接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加工贸易产业项目。加大境外招商力度,每年组织“小分队”专业招商团组赴国(境)外招商。突出主题招商,开展“央企入晋”、“民企入晋”、“晋商返乡”、“跨国公司暨世界500强企业山西行”、“港企山西行”等招商活动。强化园区招商,主攻全省重点产业和境内外500强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园区招商。开展科技招商,积极推动“风投+科技”发展模式,搭建国内外各种风投机构与高科技企业的投资科研嫁接桥梁,积极引进重大科研项目。
(4)壮大开放型经济主体。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把利用外资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引导外资投向文化旅游、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医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稳定传统产品出口增长,积极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和出口主导产业。稳定重要原材料进口,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加快形成一批出口带动强、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大企业。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推动太原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服务外包发展,培育一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积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各市区位和产业优势,主动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和海上战略支点等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发挥山西省在产能、装备、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拓展产业和企业发展新空间。
5.抢抓开放发展新机遇
(1)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加强对“一带一路”工作的领导,设立丝路基金。明确山西省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衔接,出台相应领域的专项规划和具体实施措施,用于指导全省“一带一路”建设各领域工作。组织省内大型企业赴东南亚、中亚、中东欧等地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考察,策划一些有较大影响力的项目,由省内企业组成联合体,抱团出海,打造山西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项目。
(2)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抓住山西省被纳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的重大机遇,建立省际间高层互访机制和日常工作推进机制。当前应重点强化能源、产业对接两个方面的合作。一是强化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通过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等平台,推动能源产销合作,推进煤炭基地提质,推进煤层气开发利用,加快外送电通道建设,提升能源保障能力。二是对接京津高端技术转移和溢出。依托省内重点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强与京津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战略合作,吸纳更多科技重点项目和研发中心落户山西科技创新成。三是充分发挥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功能定位,积极落实乌大张区域合作的战略部署。
(3)积极推进“以煤会友”。跟踪了解全球煤炭产业发展态势,积极推进山西省煤炭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好与世界煤炭大国的主要产煤省州的友好关系,加强山西省与德国北威州、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怀俄明州等煤炭资源型地区在科技研发攻关、资源型城市转型、矿区生态修复治理、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和接续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