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消费者的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差异,消费者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阶层的人群通过消费来显示自己身份地位的不同。但是社会阶层的流动受阻,出现了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阶层固化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本文从社会分层理论和消费理论出发,分析不同阶层居民的消费偏好及差异。厘清社会阶层固化与居民消费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阶层;固化;消费心理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大规模消费时代,国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消费社会学也应运而生。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的概念,是中国近年来最重要的现象之一,也是把握中国社会现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这一社会现象,也和经济领域息息相关。社会分层是居民身份及地位的象征,居民通过购买不同层次的消费品来体现自身地位的不同,因此社会分层使得居民消费也呈现出分层现象。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居民的消费已不再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由注重消费的数量过度到注重消费的质量,更多的是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和享受生活,消费也成为一种显示地位和声望的象征。因此,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却有着内在的联系。
本文从社会分层理论和消费理论出发,厘清社会阶层固化与居民消费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二、社会分层理论研究
1.传统社会分层理论
传统的社会分层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以马克思为代表的马克思学派,以及韦伯代表的韦伯学派。马克思学派和韦伯学派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如何确定以及运用分层标准上。
马克思学派认为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由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决定的,也就是说通过个人生产资料的占有量的多寡可以辨别出其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这种社会层级分析方法即是马克思学派的一元社会分层理论。
与马克思学派一元社会分层理论不同的是,韦伯采用了三个标准来分析,即:财富、权力和声望。韦伯认为财富是辨别社会层级的经济标准;政治标准是通过权力来衡量;社会标准用个人在社会中的声望来判定。与马克思学派的分层理论相比,韦伯从财富、权力和声望三个方面分别考察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不平等,因此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也被称为多元社会分层理论。这对马克思学派单纯以经济标准划分社会阶层无疑是一种有效补充。
2.我国社会阶层划分
陆学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依据大量的调查和数据资料,结合我国的国情,在对职业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占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多寡,对中国的社会阶层进行划分,一共划分了十个社会阶层。其中,组织资源指的是个人对社会资源的的支配能力,这种支配能力主要是依靠国家政权和党组织系统。经济资源是指对生产资料所拥有的权利,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文化资源是指拥有社会普遍认可的知识和技能。
3.社会阶层固化
社会阶层的分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阶层之间可以相互流通和转化,低阶层的人群会努力进入更高的阶层,满足自身更高的要求。在一个良性的社会中,社会各阶层之间应该是可以相互流动的,但是如果流通阻塞,由低向高转化的难度加大,就出现了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
社会阶层固化的原因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占有不同、社会改革滞后、教育功能的弱化以及体制性障碍。由于阶层之间无法实现正常的流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下去,出现了社会阶层固化现象。社会阶层固化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产生了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
三、社会阶层固化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1.经济水平差异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收入水平无疑是划分阶层的重要依据,消费者将收入转化为商品和服务,从而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不同阶层的经济状况决定不同的消费行为,反映出整个社会消费分层的状况。对于城镇居民,收入越高的人群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比重越低,在居住方面的消费比例也略显偏低,但是在交通通信的消费比重增幅最大。而收入底层的人群,将近一半的消费支出用于食品消费,可见仍有一大部分的人还在未解决温饱问题,尚未摆脱贫困。除食品消费占去低收入者大部分支出外,衣着、家庭设备、交通通信和娱乐、医疗上的消费总体比例较小。
从农村居民按等级收入的消费结构来看,尽管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存在差异,但是消费结构的差异性不大。用于食品的消费支出随着收入的变化,降幅不太明显,但是高收入者用于居住的消费支出比较多,交通通信的支出所占的比例也很大。在文教娱乐方面,高收入者的消费略有增加。同时,也不难看出,城乡的消费结果也因为收入的差距而呈现很大的不同。
2.分配差距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实现了国民财富的有效积累。的确有一大部分人首先脱贫致富,但是“先富带动后富”却没有起到实质性效果,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而是逐渐加大,贫富差距成为亟待解决的大问题。这种贫富差距,不仅仅存在于最高收入户和最低收入户之间,各个基层之间的差距也很难缩减,因此社会阶层的固化不利于缩短贫富之间的差距。
3.教育功能不到位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中国历来重视教育,因为通过良好的教育可以改变命运,是个人向上流动的通道,最为显著的便是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是令人忧虑的是在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通道越来越窄。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越来越严重,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人教育资源的获得影响越来越明显。流通渠道变窄加速社会固化,而社会固化又会反向影响人们的教育消费。当教育体系本身无法承载社会流动的责任时,社会就需要有新的通道来实现社会群体向上流动的可能。
四、政策建议
1.增加居民收入,居民收入的多少是决定其消费水平的最根本的因素。首先要保证居民就业,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创新创业活动政府要给予政策和资金等必要的支持,鼓励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以带动就业。其次,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再者,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扶持力度,打好脱贫攻坚战。
2.降低基尼系数,缩小贫富差距。对于我国基尼系数的大小,各界学者的计算结果不相一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贫富差距已经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通过二次分配,抑高调低,控制贫富差距的拉大。为此,一是应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最低工资标准;二是利用税收手段调节收入差距,加快税制改革步伐,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并且要尽量减轻企业税负,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
3.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公平。首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有助于打破社会阶层固化。我国社会阶层固化部分原因即在于某些经济领域还存在行政垄断,导致机会不均等。其次,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社会的公平、公正,需要依靠法治来维护,特别是保护人们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用法律制度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自由竞争,保证社会经济公平、公正。再者,要深化教育制度改革,更加注重教育公平,落实教育资源均等化,教育资源供给要向贫困地区和低收入群体倾斜,重点高校有针对性的提高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区子女的录取比例,降低底层群体接受良好教育的门槛。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3,04:1-9.
[2]邓超.浅析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固化现象[D].华东理工大学,2012.
[3]李茜.论消费文化与社会分层[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9:288-289.
[4]任敏.城市居民消费分层研究[D].武汉大学,2004.
作者简介:黄礼龙(1988- ),男,河北省馆陶县,汉,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