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陕南

2016-11-17 20:37夏刚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李耀陕南战士

夏刚

1955年9月27日,对李耀来说,是个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和数百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干部,参加了授勋仪式。李耀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从周恩来总理手中接过命令状,李耀百感交集,他的思绪又回到了那戎马倥偬的岁月。

参加革命

李耀,安徽省金寨县双河区桃岭乡东岳村人,生于1911年12月24日,原名李克新,李耀是他参加革命后做地下工作时改用的名。

他出身贫困,幼年时讨过饭,给地主家放过牛。十来岁时父亲、大哥和三哥相继因病去世,这让他备尝生活的艰辛,却也磨炼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精神,让他有了谋求新生活的信念。而学生运动的兴起,则在他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1928年,17岁的李耀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因为表现积极,次年11月,被组织批准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30年10月,李耀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成为红一军第一师第三团机枪连的一名战士。从此,这个19岁的青年奔赴战场,以青春与热血,谱写出一曲辉煌的革命赞歌。

李耀参加红军后,正赶上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一次“围剿”。他参加的第一次战斗,是香火岭战斗。

香火岭战役

1930年12月30日,国民党安徽主席陈调元指挥的第四十六师,由苏家埠向驻守麻埠的红军进犯,红一军副军长徐向前率部迎击。9时许两军先头部队在距麻埠十余公里的东香火岭相遇,战斗打响。第一次参战,李耀既激动又紧张,他根据连首长的部署,将机枪架在山头上。随着指战员的一声令下,李耀的机枪喷射出阵阵火花向敌人射击。虽然入伍时间不长,但他刻苦训练,枪法很好,敌军一片片倒了下去。在机关枪的掩护下,红军战士挺起刺刀向敌军冲去,将敌人分割包围,然后聚而歼之。不到半天时间,敌人的先头团全军覆没。

随后而来的敌军两个团一看大事不好,掉头就跑。徐向前一声令下,战士们喊杀着向敌军追去,李耀也扛起机枪和战友们一起追击。李耀是个大个子,体力不错,但山路崎岖,为了散热,他的重机枪筒里又灌满了水,十分沉重,他被压得气喘吁吁。跑到半路上,机枪组的另一名战士掉队了,李耀也眼冒金星,双腿如灌了铅般沉重,几乎举步维艰,但他咬紧牙关继续向前。他知道,我军没有其他重武器,重机关枪在战场上极为重要,他告诉自己一定不能掉队,要让机枪在战斗中发挥最大作用。靠着这个信念,李耀拼命跑着、追着,忽然,他觉得心窝如火烧般难受,接着一口鲜血喷了出来!但李耀没有停下,他连嘴角的血迹都来不及擦拭,就和战友们一口气猛追了十多公里,终于撵上了溃败的敌军。他架起机关枪,向着敌人一顿猛烈扫射,战友们则奋勇扑向敌人,展开了搏杀。

香火岭战斗我军大捷,李耀单身扛着重机枪筒追击敌人,累到吐血也不停步的事迹,在军中传为佳话。这个高个黑脸的战士,如一块璞玉,在一次次战斗的洗礼中,逐渐显现出夺目的光彩。

郭家河战役

1931年1月中旬,红一军与红五军合编为红四军。不久,李耀调任皖西北苏维埃政府通讯排排长,在国民党的第二次“围剿”中,他带领通信排,积极协助主力部队作战,送信站岗,传递情报,为反“围剿”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在挫败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后,因为鄂豫皖苏区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的错误路线,致使我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红四军主力被迫撤离鄂豫皖根据地,越过平汉铁路,向西转移。

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留在鄂豫皖地区的一些零星部队和地方武装,经过各级党组织的努力,组建成了红二十七军,李耀被任命为红二十七军第三团三营营长兼政治委员。他带领战士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一面掩护留下的伤员和老弱干部转移,一面与国民党部队周旋战斗。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红二十七军牵制国民党5个师的兵力,行程1500多公里,经历大大小小的战斗几十次,不但安全掩护了近2万多人的转移,还消灭了国民党军近4000人。

1932年11月,红二十七军番号撤销,李耀所在的第三团编入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次年3月,第七十四师作为主攻部队,打响了郭家河战斗,李耀带领全营打前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红二十五军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全歼国民党马鸿奎第三十五师2个团,毙其百余人,俘2000余人,缴获各类武器上千件、战马百余匹。这是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坚守在鄂豫皖地区的红军取得的一次较大的胜利。

战斗即将结束时,李耀负伤,战后被送往医院治疗。4月,他伤愈出院,调任红二十五军军部手枪队队长兼指导员。他带领手枪队的战士们,根据上级的命令,或侦察敌情,或活捉“舌头”,或截取物资,机智灵活地打击敌人。9月14日,国民党第二二四、二二五旅在飞机的配合下,向红军驻地商城县瓦屋基展开进攻。双方为争夺一个制高点,激战了一天,未分胜负。关键时刻,师长刘德利命令李耀带领手枪队,组成敢死队将敌军击溃。李耀受命后,立即在手枪队中进行了动员,他和战士们一样,轻装上阵,手持盒子枪,腰系手榴弹,背插大刀,在主力部队的掩护下,如饿虎扑食般向敌军冲去。“冲啊!”李耀高喊着,他的手枪如同长了眼睛一般射向敌人,枪枪命中。在喊杀声里,后续部队紧跟他们前进,占领了制高点,敌军丢下一堆尸体后溃逃。

寻找部队

因为战事频繁,条件又异常艰苦,正当李耀带领战士们和敌人英勇搏杀时,10月,劳累过度的李耀突然病了,全身浮肿,浑身无力,无法跟随部队行动。当时医疗条件十分有限,只能熬艾叶水擦洗,根本没有效果。在这期间,国民党军经常来清乡搜山,苏维埃政府到处打游击,很难照顾伤病员。因为离他的家乡不远,一天,李耀趁黑夜潜回家。

在母亲的照料下,两个月后,李耀的身体渐渐好起来。他便化装成老百姓,到处打听红军的下落,想尽快重返部队。有一天,他在红军原来活动的地区打听消息时,被敌人抓到刘振华部独立旅某团三连当挑夫,后被补充到连里当兵。当时,这个连正在跟红军打仗,李耀决定将计就计,找机会回到部队。

这一天,趁着值哨的机会,李耀终于借着夜色逃脱敌人的阵营。他蹚过史河,翻过一座大山,拼命向认定的目标跑去。到了后半夜,他终于到达了红军的驻地!几经周折,李耀见到了日夜思念的首长郭述申,回到了革命军队的怀抱,李耀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4月中旬,红军又一次整编,李耀被分配到红二十五军第二二三团一营二连担任文书。11月,面对国民党80多个团的再次“围剿”,为保存主力,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越过平汉铁路,踏上了长征的漫漫征途。

国共第二次合作

在出发前的整编中,李耀调任红二十五军二二三团一营营部机枪班班长,又扛起了他心爱的机枪。在长征途中,和所有的红军战士一样,李耀不但要面对不断围追堵截的敌人,还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重匮乏的物质条件。草鞋烂了,那就赤脚行军;没有棉衣,那就穿着单衣抵御寒风;敌人来了,那就勇敢地拼杀!李耀的轻机枪枪管一次次被打红过,他也一次次挥起大刀去和敌人展开白刃战,杀得满身是血,如红袍加身。

历经10个月,途经5个省,李耀所在的第二十五军在陕北延川县永平镇画上了长征的句号。此后,李耀先后进入陕北红军干部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在学校里,他的成绩名列前茅,为之后的革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38年3月,李耀从抗大毕业时,国共已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为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挑选了一部分理论和政策水平较高的干部,去国民党军队做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在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的安排下,李耀来到河南省西华县。他被任命为西华人民抗敌自卫军参谋长兼干部训练大队大队长和军政主任教官,经过近半年的工作,这支队伍的军事和政治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12月,根据组织安排,李耀和中共豫东特委组织科科长周季方带一个大队组成东进支队,去永城和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会合。

彭雪枫,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的指挥员和军事家,时年31岁,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作战勇猛,年轻有为,在当地军民中很有威望。能和这样的人并肩作战,李耀感到很光荣。

经过整编,李耀先后任游击支队辖下第一大队政委、第一团政委。从此,在彭雪枫司令员的领导下,李耀和他的战友们在豫皖苏边区,与日伪军和反动势力英勇作战,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

李耀带领战士们或直面截击,或巧妙夜袭,挫败了日伪军一次次“扫荡”,端掉了他们的据点。面对一次次失败,敌人恼羞成怒。

1940年2月1日,新四军游击支队正式改番号为新四军第六支队。3月,李耀调任萧县抗敌总队(旅)任政委。月底,驻徐州西南的日军第二十一师团,纠集3000多人,对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进行报复性“扫荡”。日军由砀山、萧县、永城出动,企图分三路合击永城以北山城集一带,围歼第六支队。4月1日,李耀根据司令员彭雪枫的命令,率萧县抗敌总队与第一总队、第三总队、萧县支队等部在磨山、保安山、芒砀山等地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经过两天的鏖战,打退了敌人十多次进攻,毙伤日伪军300多人,敌人又一次大败而归。

一次漂亮的阻击战

1940年6月1日,新四军第六支队为纪念“五卅运动”15周年,在司令部驻地安徽省涡阳县新兴集召开纪念大会并检阅军队。这天,参加纪念大会的军民有一万多人,大家的心情都很激动,李耀也不例外。大会开始,彭雪枫司令员上台讲话,他说:“我们虽然已进入国民党战斗序列,但我军从性质上讲,还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我们党为无产阶级奋斗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大家正听得入神,忽然,不远处传来一声巨响。李耀心里一惊,他已经听出来了,这是日军步兵九二炮炮弹爆炸的声音。是敌人来袭吗?

哨兵的报告证实了他的猜想,由于内奸告密,日伪军纠集上千兵力,分为四路包抄过来,妄图将新四军第六支队消灭在涡阳,情况危急!李耀的手按到了枪上,他急切地注视着彭雪枫,等待着战斗的命令。

彭雪枫不慌不忙,沉着下达了阻击命令:李耀所在的第三纵队负责向北布防,在距新兴集四公里的马村桥一线迎击从永城方面进攻的敌人。接到命令,李耀立即率部奔向阵地。他们刚埋伏好,就看到了正面来袭的日伪军。李耀嘱咐大家:“不要慌,听命令,放近打!”战士们屏息以待。

眼看敌人越来越近,300米,200米,100米……“打!”随着一声令下,战士们立即开火,子弹呼啸着射向敌人。战斗越打越激烈。李耀接过战士手中的机枪,亲自向敌人扫射。他的枪法精准,敌人被撂倒一片。

敌人一次次扑上来,又一次次被打退。战斗从上午持续到下午,敌人仍未能前进一步。我军的枪支弹药已经严重不足,敌人又一次叫嚣着冲了过来。“跟他们拼了!”李耀大喝一声,挺起刺刀,带头跃出工事,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战士们也不甘示弱,纷纷加入。但见刀光闪闪,鲜血迸溅,在战士们的喊杀声中,敌人终于全线溃败,狼狈逃窜,第三总队打了个漂亮的阻击战。

此役,由于李耀率部打退了日伪军从北面的进攻,使支队领导机关未受到冲击,为支队打破日军的“围剿”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战后,彭雪枫亲自授予抗敌总队一面“战斗第一”的奖旗,并下令杀了三头肥猪,犒劳奋勇杀敌的战士们。

夜色渐浓,李耀看着庆功宴上热闹的情景,露出了疲惫的笑容。

1940年10月,李耀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和其他当选同志一起前往延安参加中共七大会议,并根据上级的安排,进入延安军政学院学习。学习结束后,根据组织安排,他随王树声司令员于1945年1月到达豫西渑池,与抗日游击队第二支队汇合,成立河南军区第二军分区,担任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兼中共豫西地委组织部部长。

革命受挫

当时的豫西,形势极其复杂,一方面人民群众需要发动,另一方面,武装势力众多,八路军要与国民党部队、地方抗联和地方武装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一同生存。上任伊始,李耀就协同其他干部发动群众,建立基层政权,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反动势力,或派出兵力打击消灭,或进行谈判收编,使之转变为革命的力量。

经过多次谈判,国民党渑池县民团1000多人被收编为独立第七旅,旅长为上官子平。洛宁县中共地下党员李桂五领导的一支七八百人的队伍被收编为“豫西分区桂五旅”。这两支队伍成分复杂,不少人是兵痞流氓,尤其是上官子平,为人狡黠,城府很深。为改造这两支队伍,李耀针对当时复杂的情况,就一些具体问题,向领导提出过建议和意见,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久,“豫西事变”爆发,李桂五遇害,上官子平叛变,两支队伍里被委派的党的骨干及党政军领导几乎被悉数杀害,分区的根据地由近30万人口减少到十多万人口,整个分区工作受挫。事后,虽然二分区领导迅速调集兵力,平定了叛乱,但这次事件的教训是深刻而惨痛的。在平乱后为烈士们召开的追悼会上,不少军民失声痛哭。“青山埋忠骨,热泪祭英魂”。李耀这个钢铁般的勇士,也无法抑制心中的悲痛,他在心中默默发誓,要牢记血的教训,以后的工作要做得更细致、更谨慎。

豫西地区的八路军与新四军互相策应配合,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打退了顽军的进攻,开辟豫西,发展豫南,扩大豫东,完成了中共中央制定的战略目标。豫西抗日根据地发展到20个县,300多万人口,部队也发展到1万多人,胜利地完成了开辟豫西的任务。

参加革命十几年,李耀已经从当初的热血青年变成了运筹帷幄的战将,一次次的战斗和学习,一次次的逆境和挫折,将他磨炼得如同钢铁般坚韧。

解放陕南

1945年8月15日,是中国人民普天同庆的一天,日本政府宣布投降,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战的胜利!李耀将激动和兴奋装进心里,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陕南地处川、陕、鄂、豫之交,秦岭、巴山之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国现代革命战争史上,从1928年渭华暴动起,到1946年中原部队突围止,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曾八次进入陕南,但都没能建立根据地,八次被迫撤出来。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后,陕南这一位于西北、中原两大战场侧背的地方,在军事上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急需建立革命根据地。关键时刻,刘金轩任旅长、李耀任政委的四纵十二旅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他们下定决心,要“九进九不出”。

“进”并不容易。十二旅随陈谢大军渡过黄河,进入豫西后,便开始孤军挺进。刘金轩和李耀率领战士们突破陇海铁路,兵分两路向南发展。刘金轩带领一路攻打洛宁县城,李耀率一路攻打杨坡寨的土匪。两人胜利汇合后继续挥师南下,攻占了豫陕咽喉要地卢氏县城,随后,与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十七师胜利会师。

第三十八军副军长陈先瑞有“陕南王”的称号,之前已在陕南两进两出。而李耀,对陕南也并不陌生,不少地区称得上是“旧地重游”,当年,他随长征的红二十五军,曾在这里创建鄂豫陕根据地,这里的许多山水都曾留下他战斗的足迹。会师后的第二天,两支队伍的领导人就举行了联席会议,商定了今后的行动。他们决定,第十二旅负责丹江以南地区,向山阳、镇安和鄂西北行动,创建陕南根据地;第十七师则于丹江以北地区牵制敌人,掩护和策应第十二旅向南线展开,以保证该旅侧翼安全。

对于十二旅能否在陕南扎下根,陈先瑞既期待又有担忧,他深知陕南的重要,更深知十二旅要面对的困难,这种困难,不只是要面对国民党部队的“围剿”,还有相对薄弱的群众基础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但李耀却掷地有声地说出一句话:“再苦也要忍受,再难也要坚持,即使讨饭,也不出陕南,死了就埋在陕南!”

要扎根,光靠决心是不行的。十二旅和十七师进入陕南,等于是在胡宗南集团的侧背插上了一把刀,他岂能善罢甘休,于是调兵遣将气势汹汹而来。这使得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正好得以实施,敌人的大部队被牵制在陕南,于我军陕北和中原的作战极其有利。但对李耀和他的战友们来说,却是极大的考验,毕竟敌我兵力悬殊,要想扎下脚跟,还得和敌人斗智斗勇。李耀和大家商量出了一套“调动敌人,虚于周旋,寻找战机”的战术,他们决定,先打分散孤立的敌人,再集中歼其主力。同时为了迷惑敌人,他们决定虚虚实实,扩大部队番号,对外旅称师,团称旅,各级干部自动高升一级,敌人果然中计,被牢牢牵住了鼻子。

第十二旅在十七师的巧妙配合下,炮轰山阳城,活捉了国民党山阳县县长及警察局局长等800余人,取得了进入陕南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对孤军奋战的将士们来说,这无异于一针强心剂,李耀当即赋诗一首:“旗开得胜下山阳,炮火雷鸣震秦岭。全旅欢呼来祝捷,赤诚万民迎大军。”

捷报还在继续,山阳县解放了,凤凰嘴解放了,郧西县、镇安县也解放了,解放区继续向周围发展,在商洛地区巩固和扩大。李耀和他的战友们,将胜利的火种撒向陕南的山山水水。

1948年5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晋冀鲁豫军区改称中原军区。6月7日,中原军区以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十七师和陈谢兵团第四纵队十二旅为基础,组建陕南军区,刘金轩任陕南军区司令员,汪锋任军区政委,陈先瑞任副司令员,李耀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李耀作为当地党和军队政治工作的主要领导者,除了带兵打仗,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协助农村和地方政权的建设。每攻克一个县城,就在那里建立起党的政权,并抽调素质过硬的干部战士过去。在这些干部任职前,李耀都会分别找他们谈话或举办学习班,向他们阐述地方工作的意义,交代政策,授予方法。同时,他还狠抓地方武装力量的建设,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配合其他领导,建立起了9个独立团、十多个县大队,共计2万余人,为我军输入了大量新鲜血液。在刘金轩和李耀的带领下,陕南的部队不但打退了国民党的多次进攻,还主动出击,配合兄弟部队打了不少胜仗,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在襄樊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杀出了赫赫威名。

1949年5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第十二旅、第十七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李耀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从此,第十九军在陕南大地上纵横驰骋,奋勇拼杀,相继歼灭胡宗南的部队和国民党残余的“游击武装”,陕南全部解放,五星红旗终于飘扬在陕南的每一寸土地上!

尾 声

建国后,李耀历任解放军第一步兵学校政委、解放军总后勤部干部部部长、后勤部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等职。不管在哪个岗位上,李耀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孜孜不倦地工作,耐心、细致、严谨一直是他的工作作风。

2003年4月9日,李耀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这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个“武能拿枪文可韬略”的将军,结束了他精彩而壮丽的一生。但他的功勋和事迹,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责任编辑 姚 梅〕

猜你喜欢
李耀陕南战士
交警之歌
——献给第一线的交警战士
超级战士要上网
党建地图·陕南
李耀:创业,来成都!
走进新入伍战士的心里
霍金:人类活不了1000年
无名战士有名剑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我 太 丑 了
春帖的历史记忆及其在关中、陕南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