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曙朝
郑益鑫祖籍广东潮州,1936年出生于泰国坤那育市。1948年,对祖国怀有深厚感情的父亲,让他回到祖国念书,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回国后,郑益鑫就读于汕头韦怀中学。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国家号召青年学生参加军事干部学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郑益鑫的班主任原来是新四军,积极支持学生参军。于是郑益鑫就在1951年报名参加了海军。当年他才15岁,是戴着红领巾到解放军部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确是一座革命大熔炉。郑益鑫在这座大熔炉里经受锻炼,伴随着人民海军一起成长。
郑益鑫在青岛海校学习了一年,就分配到华东海军第7舰队(后改为舟山战舰大队)。他登上了“延安”号护航驱逐舰,担任观测员。《人民海军报》一位记者到舰队采访,还专门采访了不怕苦、不怕死、只知道拼命干工作的郑益鑫,事后在报上发表了一篇《从红领巾到人民海军战士》的报道。
郑益鑫当上海军后,曾亲历一场海战,是我军与国民党军在海上的一次激烈的较量。我方除了海军舰艇编队外,还有空军和海岸炮兵配合。这是新中国海军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海战,给郑益鑫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当时,朝鲜已经停战了。彭德怀从朝鲜战场下来,到海防前线视察工作,在郑益鑫所在的军舰上住了一个星期,看华东海军的防线怎么样。那时候来的大干部很多,沿海陆军的首长们也来了。当看到吴淞口要塞的大炮阵地时,彭德怀认为不合格,要求全都拆除、重建。彭德怀到东海视察的消息,被台湾方面刺探到了,不断派军舰、飞机到东海骚扰;对方看见我们的渔船、商船出海也打,我军就出去护渔、护航。看见我方军舰出去,他们就溜回去了。我们军舰一回来,他们就又出来骚扰,反反复复闹得百姓不得安宁。因此指挥机关决定要跟他们打一仗。
我方出动了由4艘护卫舰组成的一个编队,即“延安”号、“遵义”号、“兴国”号、“瑞金”号。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方的鱼雷快艇突然出击,把对方负伤的“太平”号打沉了。消息立即传遍全国,人心大快!
当时我方“延安”号是司令舰。敌人的飞机(据说出动了28架次)就把目标盯住“延安”号,进行猛烈的攻击。对方的飞机都是低空轰炸。飞机除了轰炸,还用机枪扫射。当时情况非常危险。郑益鑫的战斗岗位就在指挥台上,他面对这种激烈的战斗场面,心里只知道战斗、战斗,也不知道害怕。舰长对郑益鑫很信任,出海时,就把手枪交给他,说:“小鬼,你给我拿着!”后来郑益鑫回想,心里充满了自豪和骄傲!
在这次战役中,我方除了击沉敌人的“太平”号以外,还击落了4架敌机。担任观测员的郑益鑫荣立了三等功。
在海军部队期间,郑益鑫先后荣立了两次三等功,两次三等奖,一次通报表扬,还获得“一级技术能手”称号。
1958年,郑益鑫转业到山西太原工作。对于参加海战那段重要经历,郑益鑫一直念念不忘。昔日的战友见面聚会,话题最多的,还是说海战的事。他曾经还创作小说,反映这段战斗经历,在《制药厂报》上连载。
转业后,郑益鑫把部队的好传统、好作风带到地方,从不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兵。对祖国赤胆忠心,对事业满腔热忱。
他在太原制药厂工作近20年,从工段长干到车间副主任(车间没有主任),负责全面工作。他领导的工段被评为“五好工段”,本人也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73年,郑益鑫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郑益鑫接受采访
1978年,各级侨联恢复工作。郑益鑫曾任太原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五、六、七届主席,兼任山西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第四、六届副主席。
昔日人民军队中的“华侨兵”,在新的战线上,郑益鑫和同事们又热忱为侨胞服务。
一是平反冤假错案。“文革”以后,拨乱反正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那时归侨出走的很多,他们走时有的还戴着各种各样的政治“帽子”,有的还曾蒙冤入狱。当时太原西峪煤矿也关了好几个归侨,郑益鑫和同事就为他们查阅档案,找政策依据,搞清真相再报领导批示,帮他们落实政策。
清理归侨档案的工作相当艰难,牵涉的面又比较大。当时,由组织部、公安局和侨联共同组成归侨档案清理小组,他们开始逐个单位、逐人进行清理。工作虽辛苦点,但成绩很明显,大概清理了200多份档案。 有一位归侨教师在学校一直都是先进工作者、先进教师。每个阶段他都给党组织写思想汇报,写入党申请书。最后,在培养入党的时候,组织上说他家里情况不清。于是,他就向组织上提供了两个证明人,其中一人在武汉,在国外曾是他的邻居,知道他的家庭情况。组织上派人去武汉调查。那个人以为他出事了,怕引火烧身,就不敢如实证明。取回来的证明材料说不清楚,校方就认为这个老师有问题,把他的先进工作者撤了,培养对象也取消了,甚至列入“内控”名单。“文革”后,这位教师伤心地去了香港。在清理档案时,郑益鑫配合人事部门的同志把其档案中不符合事实的东西取出并销毁。这名教师知道后,来信表示诚挚感谢。
在清理档案过程中,郑益鑫和同事还发现有的归侨档案里夹放着怀疑其“特务活动”的所谓“联络图”,都是未经证实就装进档案的。其做法非常可笑,但对归侨的伤害却很大。对这些捕风捉影、荒诞不经的东西,郑益鑫和同事们都进行了认真地清理,还归侨以清白。
二是利用自己精通泰语、熟悉泰国风俗民情的优势,参与海外王氏宗亲联谊和对外交流工作。
1986年,缅甸王氏家族会来信,说王氏的祖先在太原,希望能帮助调查一下。时任太原市市长王茂林批给侨办处理。1987年泰国王氏宗亲总会也通过国务院侨办和全国侨联来函询问王氏始祖的事。1986年,省、市侨办侨联联手开始调查,并且有了结果。
1987年,郑益鑫回泰国探亲时,专门到泰国王氏宗亲会访问,向他们通报了调查结果。泰方专门召开一个理事会议,听郑益鑫讲解。郑益鑫既会泰语又会潮州话,与会人员一听很高兴,彼此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郑益鑫把关于调查王氏宗亲祖先的情况向他们作了介绍。经调查,晋祠圣母殿供奉的圣母,是姜太公的女儿、周武王的太太,周灵王的老祖,而王氏的始祖是周灵王的儿子——太子晋,所以圣母殿里供奉的圣母就是王氏始祖的老奶奶。把这里当成王氏的祖宗发祥地,合情合理。他们很是认同,就要回来拜祖,问我方是否欢迎。郑益鑫请示了国务院侨办、中国侨联并得到国务院侨办和中国侨联有关领导的支持后,专心准备王氏宗亲联谊活动。
1988年,泰国王氏宗亲总会第一次组织数十人的考察团,来到太原考察经济并观光。1989年又组织一个经济考察团和一个夏令营来太原。双方往来密切,并促成在太原召开海外王氏宗亲联谊大会,成立了海外王氏宗亲联谊后援会。
随即,郭氏宗亲联谊活动也开展起来。唐朝郭子仪曾被封为“汾阳王”,汾阳就在山西境内。省、市侨办侨联和他们联络,并促成了海外郭氏宗亲社团到山西考察、祭祖。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太原市和英国的纽卡斯尔市结为姐妹城市。该市有个东北华侨联谊会及新华华侨联合会。太原市侨联希望在国外的华人组织相互支持、互相合作,郑益鑫和同事们搭桥牵线,促成两座城市发展友好关系、开展经贸合作。
2008年2月17日,郑益鑫因病医治无效,在太原去世,享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