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政之暇”丹青癖

2016-11-17 18:53刘晓晨
读者欣赏 2016年11期
关键词:代笔行书慈禧

刘晓晨

近百年来,关于慈禧太后(1835-1908年)的各种研究、野史层出不穷,然而,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仍有其鲜为人知的一面。据相关统计,清代帝王、后妃流传后世的书画作品共有两万余件,其中乾隆皇帝一人便占了万件,而列居第二位的则是慈禧,共有五百余件,因此慈禧也可称为是一位“书画家”。

慈禧赐“福”、“寿”字

现在各大博物馆及拍卖行中大量慈禧字画的面世,让我们知道了慈禧太后不为人知的一面。《清稗类钞》中也记载她“善书画”,“喜作擘窠大字,亦临摹法帖,作小楷。尤喜绘古松,笔颇苍老”。“喜作大字,用丈余库腊笺,书‘龙、‘虎、‘松、‘鹤等字,岁多至数百幅”。

慈禧设色梅花图轴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松芝双寿图 轴  设色  屈兆麟(清)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慈禧缘何喜欢写字绘画呢?首先,慈禧喜欢写大字,且数量多,主要是想满足其肆意赏赐臣子及戏子的需要。在沈阳故宫所藏20余幅的慈禧书法作品中,均为重复的“福”、“寿”、“松寿”、“松”、“龙”等吉祥大字。这些书法多为纵2米多、横1米左右的大幅作品,作品的中上部均盖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朱文大方印。

“福”字的颁赐始于康熙初年,“寿”字的颁赐始于道光初年。清宫规定了赏赐“福”字与“寿”字的对象:“清例,内外臣僚,除内廷供奉之南、上斋及内务府外,非官至二品不得赐福字,非年至五十不得赐寿字。”而慈禧皇太后并不按规矩执行,她赏赐书画主要看时节、看心情,基本上达到了滥赐字的程度。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她将寿字赐给一位苏州刺绣能手沈雪(当时沈雪年仅29岁),沈雪为了感恩特意将名字改为沈寿。

慈禧好观戏,嫌南苑伶工无歌喉(南苑戏班皆太监所扮,所以无嗓音)。遍传外班,如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杨小楼等,先后皆入宫演剧。慈禧晚年最喜欢杨剧(京剧中的杨派),每次入宫,杨小楼(杨派艺术的创始人)都必携其幼女同往。一日演出完毕,慈禧特召杨小楼携女入见,指案上所陈猪羊及一切馎饦之属,说:“这些都可以赏赐给你。”杨小楼跪地稽颡(即碰头)说:“奴才不敢领。”问何故,杨小楼说:“此等物已蒙赏赉不少,家中无处存放,求老佛爷赏几个字罢。”慈禧说:“你想要什么字?是对联,还是扇面?”杨小楼答:“求赏福、寿字数幅,即感恩不尽。”言罢,又不停地磕头。慈禧点头,立命人准备纸墨,书大福字、大寿字数方以赐之,并指着案上所有东西意思是都一起赏赐了,又说:“这些赏给你的女儿吧!”杨小楼马上率女谢恩。可悲!杨小楼一个伶人,却能得臣僚所不易得之物。他称家中无处存放赏赐之物,慈禧不但未生气,且赏赐丰厚,如若换作臣下言此,即可以大不敬罪处之。

慈禧赏赐臣民们福字寿字,除了陶冶性情,更多的则是为了笼络人心。

其次,慈禧亦是效仿历代皇帝。清朝皇帝自幼就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可谓无不精通。加之对古玩、书画等都非常痴迷,因此他们也创作了许多书画作品。男尊女卑的观点,使满族妇女同汉族妇女一样不能上学。但慈禧不同,“因日习书画以自娱,故后能草书,又能画兰竹”,因此,慈禧在后宫有着引人瞩目的优势。但慈禧的艺术造诣并不高,为什么后来会涌现出大量的大幅作品呢?笔者认为,这位误国“女皇”很可能是模仿清朝皇帝大量御书书画的做法。慈禧朱砂墨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还有,慈禧认为自己堪比皇帝。沈阳故宫所藏慈禧作品上都钤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中国南方书画院副院长、国家文物局书画鉴定专家陆小明,在鉴定顺德盛世传承艺术馆所藏的慈禧《瓶莲图》时曾表示:“一般人很少在作品中盖这么大的印章,而且不会盖在中间,只有皇帝才会这么做,皇帝认为自己天下第一,所以会把印盖在‘天上。”由此可见,慈禧是把自己当皇帝看待了。

另外,清朝有赏赐福、寿字的规制,这也是慈禧大量福寿字存世的原因。

慈禧书画作品中的代笔行为

沈阳故宫藏慈禧的绘画作品共计近百件,这批绘画作品的特点是,重复题材的特别多,绘画多选“牡丹”、“梅花”、“松树”、“兰石”、“九桃”等为题材。这些作品绘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均于作品中上部盖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另钤“承明受光”、“御赏”、“长春宫精鉴玺”、“万物光辉”、“爱物俭身”、“承天和”、“德日新”、“大圆宝镜”、“徽心正性”、“百顺鼎来”、“大雅斋”、“恩风长扇”、“冰清玉润”、“摛藻抒华”、“道湛天初”、“千秋镜”、“万邦惟怀”、“天地同和”、“含和履中”、“福祉养民”、“承明受光”、“积荣烛和”、“和乐仁书”、“芝”、“田”、“昭明有融”、“黄金共寿”、“凤沼恩波”等印。朱文大方印,画作的左右两侧书有大臣的题诗,诗下钤有“臣……敬题”、“敬书”等印。

这么多同一时期的大幅作品,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些作品应为代笔。首先,仅光绪三十一年的慈禧作品就达80余幅;其次,当时慈禧已达71岁高龄;再次,尺寸都达纵2米、横1米左右,如此大幅的作品,岂是高龄女子所能为?

北京故宫藏有一件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慈禧作品,朱砂墨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经文的字迹结构呆滞松散,笔力孱弱稚嫩,毫无生气,属于初学墨书的水平。由此可见,沈阳故宫所藏的作品多为代笔,只是画作完成后慈禧在作品上钤上自己的印章罢了。

慈禧太后虽然对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不过她自知自己的字画并没好到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的地步,为了沽名钓誉、抬高自己,另为赏赐群臣、以示恩宠之需,于是她开始找人代笔。

为慈禧代笔作画的基本上是两类人。一类是在慈禧身边的宫掖画家,她们不仅为慈禧代笔,还教慈禧画画,如缪嘉惠、王韶、阮玉芬;另一类是在造办处下属的如意馆专事绘画的男性画师,如屈兆麟等。

缪嘉蕙是四川的一位官眷,擅长书法、绘画,能写一手好字,尤精小楷、行书,擅画翎毛、花卉等,故有“女红艺杰”之称。慈禧很喜欢她,经常朝夕不离,随时向缪嘉蕙请教画画,或为其代笔书画。缪素筠主要为慈禧代画花鸟鱼虫条屏及山水、人物扇面,并代书“福”、“寿”、“禄”等斗方大字挂于宫殿之内。

屈兆麟于光绪十年(1884年)进清宫造办处如意馆听差,擅长工笔花鸟,后升至如意馆司匠长(相当于现在的馆长),清末时,在宫廷为慈禧代笔画松、鹤、灵芝等。屈祖明先生在《晚清如意馆画家屈兆麟》一文中记载其祖父屈兆麟:在如意馆承差时还有他自己的独特差使,一是仿郎世宁的画,二是为慈禧太后“代笔”……在慈禧太后赐予他人的画中,带有松、鹤、灵芝内容的大部分是由屈兆麟代笔的。

慈禧的书画功底

与慈禧的亲笔御书的作品进行对比,沈阳故宫藏的作品尺寸大、数量多、题材单一;从绘画作品来看,画风一致,字体有行书和楷书之分,但均笔体娟秀,均应出自一人之手。这些作品都散发着慈禧的书画才气,但从慈禧行书《松寿》来看,与之前的字相比较简直有天壤之别。那么,慈禧的字到底怎样呢?

咸丰十一年(1861年),慈禧太后曾亲自起草将肃顺等人解任的密谕。密谕中的字歪歪扭扭,一看便知毫无书法功底。密谕共237个字,其中错别字12个,语句也不够通顺。时隔39年,光绪三十年,慈禧太后抄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水平有所提高,但仍达不到书法家的水平,与院藏书法不可同日而语。

慈禧亲笔绘画的《蓼花螳螂》画稿,正上方钤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画面上所画蓼花的花叶比较零乱,枝与枝之间杂陈不接,其用笔畏缩迟疑,全无功力,螳螂则画得离骨岔气,不合章法。

沈阳故宫藏慈禧书画作品共有125幅,就作品所绘的主题图案来分,共有6种,即牡丹、松树、梅花、牡丹松树、九桃、兰石;书法作品共4种,为寿、福、龙、松寿。这样的选题,与慈禧晚年求长寿的心理不无关系。

作品幅面大;绘画作品均为设色、绢地,书法作品为洒金笺;年代多为光绪乙巳年;牡丹、梅花的花朵及枝叶均为没骨;题款书体有行书、楷书,但笔体一致;画上方中部均钤“慈禧皇太后之宝”朱文方印,引首“大雅斋”朱文长方形印,画面左或右侧的上方或下方钤有题款;有些作品的自题词语完全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首先,在慈禧松树的绘画作品中,题款分为行书与楷书两种,而款为楷书的作品里多有大臣们题诗。其次,行书《松寿》显得字体松散,不及其他书法作品写得好。

行书题款笔体一致的作品,字与画都非常娟秀,应为女子所为,且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鱼藻图》题款笔体完全一致,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鱼藻图》应为缪嘉蕙代笔。据其重侄孙李昌沅介绍:当年缪嘉蕙在宫中书画,多为代慈禧而作。而慈禧为表现自己,最常见的就是要么开个头,让缪嘉蕙接着完成;要么在书画成后描上二笔,然后盖上自己的印章。由此分析,笔者认为,沈阳故宫藏慈禧绘画作品中,无论绘的是梅花、牡丹、还是松树,行书题款都应为缪嘉蕙代笔。

楷书题款笔体一致的作品,与院藏的屈兆麟作品进行对比,发现屈兆麟所绘松树的树干显得比署名慈禧作品的松树树干粗糙、坚硬。由此认为慈禧的松树作品应该不是屈兆麟代笔。

从院藏慈禧字来看,墨酣畅浑厚的作品如《福》《龙》《寿》等都写得非常饱满、洒脱,比慈禧亲自抄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水准高出很多。因此,笔者认为这些作品亦为代笔之作。

慈禧行书《松寿》才是其真实作品。沈阳故宫藏慈禧行书《松寿》,因其字体松散,打眼看去就像现今的简体字,而显得与众不同。查找相关资料后发现,三水区博物馆所藏的“慈禧御笔寿字匾”及三亚市的“慈禧御笔寿字碑”的字与沈阳故宫的这幅松寿字几乎一模一样。三水区博物馆所藏的“慈禧御笔寿字匾”,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初一,郑绍忠六十大寿时,其根据慈禧太后当时所赐的亲笔寿字轴,后又用柚木刻了约两米高的“寿字匾”挂于“尚书第”,以示皇太后的恩宠。

猜你喜欢
代笔行书慈禧
柳佳玮作品
潘池勇行书作品
自撰联(行书)
太后过年
书画名人汇
慈禧照相
代笔
代笔
代笔
多面慈禧:亲民也得看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