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远大于威胁
图为何云峰
房地产创新企业启皓在2014年底发布的《2030未来的工作和工作场训》白皮书预测,当今企业将有50%的职业,到2025年时将不复存在。随着人工智能的到来,从前只能在科幻小说里出现的情节正逐步变为现实。对此,该如何来看待人工智能?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人类是否应该感到担心?
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问题的资深学者,上海市思维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何云峰,长期以来关注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问题,曾在2015年初参与了由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主持的人工智能问题讨论会。近日,笔者就人工智能问题专门采访了他。
笔者:您是如何来看待人工智能的?它与一般的机器人区别在哪里?
何云峰:人工智能真正受到热捧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在学术上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和界限。就一般而言,现在我们谈论人工智能主要指的是高级机器人。人工智能与普通机器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智能发达程度不同。普通机器人只能在单一技能层面做得好,并且大多局限在简单的重复性体力劳动上。然而,人工智能则体现在综合性技能上,它的目标是具有自主思维和决策能力;第二,发展方向不同。普通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是无机化方向,与一般的人类生产工具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人工智能面向的是有机化方向,通过深度学习和模仿,不断向人类靠近;第三,复杂程度不同。前者只是单一动作模拟的简单程序,后者则通过海量的数据输入,具有自主性的发展可能,甚至人工智能还能介入人类情感研究,语音识别系统、虚拟助理等就是这类研究的产品实验。
笔者:人工智能具有如此大的优势,它必然会对人类造成影响。尤其是在职业和技能方面,人们似乎已经感到了一丝恐慌。您如何来看待人工智能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何云峰:你说得对,我也看到了很多新闻都表达了对人工智能到来的担心。从总体上看,大家对人工智能的担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方面是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摆脱人类的控制,最终反制人类。比如个人事实上无法实现脑潜力的完全发挥,而人工智能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那种状态。因此,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就目前来言还为时尚早;另一方面,也是最为现实的,在于人工智能在劳动领域对人造成的威胁。比如说现在美国、日本、中国的不少行业都已经大量使用机器人,这导致经济发展的同时,原本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也都面临转型,那些可替代性强的职业和岗位都在逐渐消失。
笔者:对此,人类是否应该为此感到担心呢?
何云峰:我认为,应该从积极意义上,也就是在促进变革的意义上去看待人工智能。首先,它为人类摆脱繁重或者危险劳动提供可能。比如矿产机器人,它可以把人类从繁重危险的井下作业中解脱出来;其次,为克服人的自身局限提供机遇。例如人类在计算数据速度和计算大数据能力上有天然的局限。而人工智能可以克服这些,使人类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大大提高;再次,人工智能为最大限度地缩小各种社会差别,创造前所未有的条件。例如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异问题。这导致很多人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但人工智能使用,将使得蓝领从体力劳动中解放,促使蓝领“白领化”。马克思曾说过,人最终的目标是走向自由劳动,让劳动成为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主要是谋生的工具。人工智能的普及,正是将人类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按每个人的特点和兴趣选择工作,让人真正成为自由劳动者。因此,就目前看来,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机遇远远大于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