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人工林生物量结构变化研究

2016-11-17 01:58林建忠梁文斌曹流清唐晓春李星桦粟林丽
湖南林业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径级毛竹胸径

林建忠, 梁文斌, 曹流清, 林 斌*, 唐晓春, 李星桦, 粟林丽

(1.会同县林业局, 湖南 会同 418300; 2.会同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湖南 会同 418300)

毛竹人工林生物量结构变化研究

林建忠1, 梁文斌1, 曹流清1, 林 斌1*, 唐晓春1, 李星桦2, 粟林丽1

(1.会同县林业局, 湖南 会同 418300; 2.会同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湖南 会同 418300)

对会同县经营10年的毛竹人工林林分生物量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竹林不同龄级、径级、枝下高级和不同密度的生物量分配,81.2%生物量分配于1~7年生幼龄、壮龄、中龄竹;83.4%生物量分配于胸径11~15 cm之内;90.7%的生物量分配于枝下高7~11 m之内;86.2%生物量分配于立竹4500~9000株/hm2的林分之内,其中立竹4500~6750株/hm2的中密度林分,群体和个体生物量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试验竹林垂直总生物量和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对照竹林分别增多1.81倍和1.97倍、1.56倍,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之比为1.774∶1,经济系数为0.501,生物量从大到小的排序,地上部分为秆﹥枝﹥叶﹥凋落物﹥竹箨﹥退笋,地下部分为鞕根﹥竹鞕﹥竹蔸﹥竹根﹥死鞕。

毛竹; 人工林; 生物量结构; 变化规律

毛竹(Phyllostachyspubesens)是我国主要用材树种之一,它以繁殖快、生长迅速、周期短、用途广、收益快而著称。毛竹属单子叶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植物,地下茎为单轴散生型,新竹和新鞕依赖在土中30~50 cm处横向起伏蔓延的地下茎上笋芽和鞕芽生长而成,尽管地上竹株林立,而地下却是竹鞕相连,每株立竹只不过是一株完整“竹树”的一个分枝而已,因而毛竹林的形成、结构、发展、更新便不同于一般森林。

毛竹林立竹林分生物量的研究,是竹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业生产的主要内容。由于林分生长是一个动态过程,它随着林分的生长发育过程,环境条件变化,经营管理的集约程度,以及自身的遗传性而改变,即使是同一树种,其生物量在地理方面的差异也是显著的[1]。因此,我们对会同县毛竹林林分生物量结构变化规律进行探讨,以便了解该竹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和生物生产潜力,便于制定科学经营管理策略和措施,提高森林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会同县肖家乡坡脚村,原为荒芜低产毛竹林,地理位置北纬27°04′,东经109°53′,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6 ℃,1月最低气温-8.6 ℃,7月最高气温33.5 ℃,一年中有8—9个月气温在10 ℃以上,年均降水量1264.7 mm,相对湿度82%,年均日照1445.4 h,无霜期304天。标准地位于山坡或山湾中下部,坡度23~27°,海拔400~500 m,土层厚0.8 m以上,养分含量中等,立竹密度1500~2400株/hm2,平均胸径8.5~10.5 cm,平均枝下高5.5~7.5 m,各标准地立地条件基本一致。

2 材料和方法

(1) 林分生物量测定。试验共设置标准地40块,每块面积0.067 hm2,其中试验竹林标准地30块,对照标准地10块,对照标准地进行当地常规经营,每年修山一次,每隔3~4年浅垦复一次。试验竹林标准地则进行丰产技术培育,主要采取以下八项技术措施:一是选择好具有一定生产潜力的适宜的竹林地;二是深翻土壤,一般分二次连续垦挖,第一次垦挖深度30 cm左右,第二次垦挖则加深到35~45 cm;三是改造地下竹鞕;四是增施肥料,在深翻土壤的同时,施厩肥、绿肥和农作物秸秆等30~60 t/hm2作基肥,夏季则割野草、木叶,施7.5~15 t/hm2,覆盖林地,以及补施少量N、P、K化肥等,施0.3~0.5 t/hm2作追肥,2~3年补施1次;五是改善竹林结构,主要是调整好母竹密度,母竹平均胸径和母竹年龄的合理结构;六是合理留笋;七是防治病虫害;八是合理采伐,尽量提高立竹密度。

以上各标准地在每年出笋期进行出笋、成竹调查登记,当新竹长成后,则进行新竹胸径和枝下高实测,在每年秋末冬初标准地正常伐竹中,抽取不同径级的毛竹400株,逐株实测秆、枝、叶鲜重,作为测算活立竹质量的依据,实验历时10年[2-7]。

(2) 退笋的测定。在试验竹林和对照竹林地中,各选1块标准地测量退笋,在毛竹出笋期每隔5天测量一次出笋生长的高度,如该笋停止生长则视为退笋,挖掘称质量。

(3) 竹箨的测定。在试验竹林和对照竹林标准地中,当竹笋出土生长高度达20~30 cm时,各选3~4株不同粗度的健壮的标准笋,进行插签编号,测量竹箨,自竹箨开始脱落之日起,每天及时收集,各实验幼竹的竹箨全部收集完毕后,按编号分别将同株竹的全部竹箨集中捆束,并晒干称质量,取其平均值。

(4) 凋落物测定。在试验竹林和对照竹林标准地中,随机设置1×1 m2的小样方各3个,收集枯枝落叶等凋落物,晒干称重,取其平均值。

(5) 竹鞕、鞕根的测定。在试验竹林和对照竹林标准地的对角线交叉处,挖掘长宽1×1.5 m,深40~60 m2的土坑各3个,取尽坑内的竹鞕、鞕根、死鞕,漂洗泥土,晒干称质量,取其平均值。

(6) 竹蔸和竹根的测定。秋末冬初在试验竹林和对照竹林标准地正常伐竹中,选择不同竹龄的竹蔸,分别将其连根挖掘并漂洗泥土晒干称重,挖掘不同竹龄的竹蔸,各重复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测算竹蔸和竹根的质量。

3 结果与分析

3.1不同竹龄阶段的生物量分配

竹林中毛竹的年龄称竹龄,竹龄为异龄结构,一株竹子从竹笋出土形成新竹,经历幼龄、壮龄、中龄和老龄,直到老死,一般经历十几年。毛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它的生理机能、代谢水平、更新能力均有差异。因此,毛竹竹株年龄的组成,对竹林的产量和质量均有很大的影响。从2块试验林标准地测定的6930株/hm2的立竹,按竹龄归组的株数平均值和各部分的生物量组成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该标准地平均胸径11.0 cm,平均单株生物量36.01 kg/hm2,总生物量为266732.6 kg/hm2;第1~7年为幼、壮、中龄竹,生物量达到216704.2 kg/hm2,占总量81.2%,其中秆质量平均占81.9%,枝质量平均占12.5%,叶质量平均占5.6%;第8~9年为次老龄竹,平均胸径10.0 cm,平均单株生物量28.51 kg/hm2,合计生物量为36532.8 kg/hm2,占总量13.7%,其中秆质量平均占78.8%,枝质量平均占14.6%,叶质量平均占6.6%;第10~12年为老龄竹,平均胸径9.5 cm,平均单株生物量25.89 kg/hm2,合计生物量为13495.6 kg/hm2,占总量5.1%,其中秆质量平均占77.8%,枝质量平均占15.3%,叶质量平均占6.9%。毛竹林大小年非常明显,全竹龄为12年,其中6个大年生物量达204929.4 kg/hm2,占全竹76.8%,6个小年生物量61803.2 kg/hm2,占全竹23.2%。

从上述看出,不同竹龄的平均胸径和单株生物量以及秆重生物量比例均是随着竹龄的减小而逐渐增加的,平均胸径和单株生物量、年生物量以及秆重生物量比例由12年生老龄竹的9.3 cm和25.35 kg/hm2、1140.8 kg/hm2以及77.8%,到1年生新竹增至13 cm和51.41 kg/hm2、40871.0 kg/hm2以及83.5%,分别增加0.4倍和1.03倍、34.8倍,以及7.3%。这说明该竹林幼、壮、中龄竹占绝对优势,生命力旺盛、繁殖能力强,老龄竹分布比较适中,能为新竹成长提供较充足的营养,因而该标准地竹林生产力不断提高,年龄结构组成趋于合理[8-10]。

表1 不同竹龄阶段生物量组成及比例Tab 1 Compositionandproportionofbiomassindifferentagestagesofbamboo竹龄(年)届年(大、小)林分立竹株数(株/hm2)平均胸径(cm)标准竹平均生物量(kg/株)总生物量(kg/hm2)比例(%)林分质量组成(%)秆枝叶1大年79513 051 4140871 015 383 511 45 12小年9012 244 393995 11 582 512 15 43大年106512 645 8448819 618 382 512 15 44小年30012 043 6613098 04 982 512 15 45大年118512 244 3952602 219 782 512 15 46小年61510 731 7219507 87 379 714 06 37大年105011 036 0137810 514 280 113 76 28小年8709 525 8922524 38 577 815 36 99大年45010 531 1314008 55 379 714 06 310小年609 425 621537 20 677 815 36 911大年4059 826 7110817 64 077 815 36 912小年459 325 351140 80 477 815 36 9合计6930266732 6100 0 注:根据2个试验林标准地平均值。

3.2不同径级的生物量分配

毛竹胸径是反映竹林生产力诸因子中的重要经济指标,胸径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生物产量。为了解毛竹林不同径级的生物量分配情况,以8505株/hm2立竹生物量测定值按径级归组,求出林分立竹各径级的生物量组成,如表2所示。由表2可看出:随着径级的提高,单株生物量增多,秆生物量的比例增大,最大占87.4%,枝、叶生物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林分的质量分配以大径级为主,83.4%的质量集中分配于胸径11~15 cm之内,该5个径级立竹株数平均为1359株/hm2,其中以胸径12cm生物量最多,为81207.6 kg/hm2,所占体积质量最高,占总量达19.5%,胸径13~15cm生物量次之,胸径11cm生物量又次之,胸径16~17 cm生物量较少,径级7~10 cm生物量最少。这说明不同径级生物质量向两端逐渐减少,即林分径级质量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结构规律,这是因为林分随着平均胸径的增大,接近和大于林分平均胸径11~15 cm的株数就愈多,这5个径级每公顷平均株数比林分两端平均立竹株数分别多5.04倍和3.31倍,因而生物量就愈高[11-12]。

表2 不同径级生物量结构表Tab 2 Biomassstructureofdifferentdiameterscale径级(cm)林分立竹株数(株/hm2)标准竹平均生物量(kg/株)总生物量(kg/hm2)比例(%)林分质量组成(%)秆枝叶73015 41462 30 172 219 28 687519 701477 50 476 716 17 2928524 536991 11 777 815 36 91087029 6525795 56 279 714 06 311102036 0136730 28 880 113 76 212186043 6681207 619 582 512 15 413147051 4175572 718 283 511 45 114126059 3674793 618 084 710 64 715118566 1578387 818 985 210 24 61637574 6027975 06 786 69 24 2177582 206165 01 587 48 73 9合计8505415558 3100 0 注:根据2个试验林标准地平均值。

综上所述,这块试验竹林总生物量虽多,达415558.3 kg/hm2,林分生长也较好,但立竹密度似乎有些过大,到径级13 cm以后,总生物量逐渐减少,说明该竹林对水、肥、光照等已引起激烈竞争,从而导致产量下降,如果通过人工有目的的继续经营活动,适当间伐一些影响生长的老龄竹,无疑可培育成一种比较理想的大径级、厚壁型的建筑用材丰产竹林。

3.3不同枝下高的生物量分配

毛竹枝下高是全竹利用率最高、用途最广的部位,一般枝下高越高,自然用材长越长,甚至达到枝下高等于经济用材长,利用价值就愈大。以6960株/hm2立竹生物量测定值,按枝下高归组,求出林分立竹各枝下高的生物量组成,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随着枝下高的提高,立竹平均胸径逐渐增大,当枝下高13 m时,立竹平均胸径达16.9 cm,秆生物量的比例增多,最多为86.6%,枝、叶生物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林分的质量分配以大枝下高级为主,90.7%的质量分配于枝下高7~11 m的竹株之内,其中以枝下高9 m生物量最多,为96441.2 kg/hm2,所占体积质量最高,占总量达30.1%,枝下高8 m和10 m生物量次之,枝下高7 m和11 m的生物量又次之,枝下高12 m和13 m的生物量较少,枝下高3~6 m的生物量最少。这说明枝下高级生物量向两端逐渐减少,即全林分枝下高级质量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结构规律,这是因为林分随着平均枝下高的增高,接近和大于林分平均枝下高7~11m的株数就愈多,生物产量就愈高[13]。

表3 不同枝下高生物量结构表Tab 3 Biomassstructureofdifferentheightunderbranch枝下高(m)林分立竹株数(株/hm2)平均胸径(cm)标准竹平均生物量(kg/株)总生物量(kg/hm2)比例(%)林分质量组成(%)秆枝叶3306 011 25337 50 172 419 18 54607 115 63937 80 372 219 18 751358 320 442759 40 876 716 17 261809 525 894660 21 477 815 36 9779510 631 4324986 97 879 714 06 38141011 838 6354468 317 080 113 76 29205512 946 9396441 230 182 512 15 410154513 954 9784928 726 583 511 45 11145015 066 1529767 59 385 210 24 61225515 970 1217880 65 685 210 24 6134516 978 803546 01 186 69 24 2合计6960320714 1100 0 注:根据2个试验林标准地平均值。

3.4不同密度结构生物量分配

竹林密度(包括母竹和当年新竹)即单位面积上毛竹的株数,为竹林群体对林分地上、地下空间利用的程度,与生产力的关系比较密切。为了解毛竹林在不同密度结构下的生物量分配情况,根据22个标准地的调查资料列成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秆生物量在立竹密度8250株/hm2以下,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并稳定在80.1%~82.5%,枝、叶生物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平均胸径和单株生物量(标准竹平均生物量)在立竹密度6750株/hm2以下随立竹密度增加而增加,在6750株/hm2以上则随立竹密度增加而减少。全林分的质量分配以立竹中密度和高密度为主,86.2%的质量集中分配于4500~9000株/hm2立竹密度之内。其中以6750株/hm2和7500株/hm2的立竹密度生物量最多,分别为311917.5kg/hm2和327450.0kg/hm2,所占比重最高,分别为14.1%和14.8%,立竹密度8250株/hm2和9000株/hm2生物量次之,立竹密度4500株/hm2、5250株/hm2和6000株/hm2生物量又次之,立竹密度3000株/hm2和3750株/hm2生物量较少,立竹密度1500株/hm2和2250株/hm2生物量最少。

综上所述,立竹在7500~9000株/hm2的高密度林分,现存生物量暂时较多,但林分拥挤分化,林木各个体之间争夺阳光和养分已较为激烈,林木生长受到影响,平均胸径和单株生物量呈下降趋势,生产力得不到提高;立竹在3750株/hm2以下的低密度林分,因单位面积立竹株数较少,不能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生物量较少。因此,毛竹林适宜的立竹密度宜以中密度林分较好,即宜在4500~6750株/hm2的范围内,因为中密度林分各个体之间生长比较协调,能充分利用营养空间,制造的养分多,形成了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生物量最高[14-18]。

表4 不同林分密度生物量组成Tab 4 Biomasscompositionofdifferentforestdensity林分立竹密度(kg/株)平均胸径(cm)标准竹平均生物量(kg/株)总生物量(kg/hm2)比例(%)林分质量组成(%)秆枝叶15009 425 6238430 01 777 815 36 922509 826 7160097 52 777 815 36 9300010 129 9589850 04 179 714 06 3375010 531 13116737 55 379 714 06 3450011 437 32167940 07 680 113 76 2525012 144 02231105 010 582 512 15 4600012 344 75268500 012 182 512 15 4675012 746 21311917 514 182 512 15 4750012 043 66327450 014 882 512 15 4825011 537 65310612 514 082 512 15 4900010 932 32290880 013 179 714 06 3合计2213520 0100 0 注:根据不同密度的22个标准地平均值。

3.5林分的垂直结构

竹林地上系统和地下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地上部分的结构受制于地下系统的状况,可以通过调整地上结构而改变地下结构,也可通过促进地下结构的发展而影响地上结构。在试验竹林和对照竹林试验地中,各选3块密度、胸径适中的标准地进行地上及地下生物量调查,结果见表5。从表5可看出:试验竹林地上、地下总生物量为426052.6 kg/hm2,比对照竹林增加1.81倍,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为272451.0 kg/hm2,占全林分总生物量63.9%,比对照竹林增加1.97倍,地上生物量中具有最大经济价值的秆质量最多为213619.4 kg/hm2,占78.4%,比对照竹林增加2.11倍,其次枝叶质量为45396.3 kg/hm2,占16.7%,比对照竹林增加1.59倍,其中叶质量仅占5.2%,即同化器官所占比重较少。退笋、竹箨、凋落物等生物量较少,分别为2317 kg/hm2、3618.3 kg/hm2、7500.0 kg/hm2,占比分别为0.9%、1.3%、2.7%,比对照竹林分别增加2.14倍、1.61倍、1.25倍,地下部分生物量为153601.6 kg/hm2,占全林分总生物量36.1%,比对照竹林增加1.56倍,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比例为1.774∶1,比对照竹林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1.528∶1的比例多16.1%。在地下生物量中具有最大吸收功能的鞕根生物量为67003.0 kg/hm2,占的比例最多为43.6%,比对照竹林多1.37倍,其次竹鞕和竹蔸生物量分别为38596.0 kg/hm2和37586.7 kg/hm2,所占比例分别为25.1%和24.5%,比对照竹林多2.09倍和1.49倍,死鞕、竹根生物量较少,分别为2063.0 kg/hm2和8352.9 kg/hm2,占比分别为1.4%和5.4%,比对照竹林多37.5%和2.08倍。经济系数指竹秆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数,是衡量竹林生产力经济价值的重要指标,试验竹林竹秆质量占全林分总质量50.1%,经济系数为0.501,高于对照竹林经济系数0.453的10.6%[19-21]。

表5 林分生物量垂直结构表Tab 5 Verticalstructureofstandbiomass项目林分立竹株数(株/hm2)平均胸径(cm)地上部分质量组成(kg/hm2)秆枝叶量比例(%)量比例(%)量比例(%)试验竹林5835 012 2213619 478 431334 011 514062 35 2对照竹林2880 010 168716 874 912096 013 25443 25 9地上部分质量组成(kg/hm2)地下部分质量组成(kg/hm2)退笋竹箨凋落物量比例(%)量比例(%)量比例(%)合计竹鞭死鞭量比例(%)量比例(%)2317 00 93618 31 37500 02 7272451 038596 025 12063 01 4738 00 81385 21 53334 13 791713 3812501 020 81500 02 5地下部分质量组成(kg/hm2)鞭根竹根竹蔸量比例(%)量比例(%)量比例(%)合计总计地上/地下经济系数67003 043 68352 95 437586 724 5153601 6426052 61 7740 50128226 047 02712 64 515094 825 260034 4151747 71 5280 453 注:(1)根据试验竹林和对照竹林各3个标准地平均值;(2)试验竹林秆、枝、叶单株生物量分别为36 61、5 37、2 41kg/hm2,对照竹林秆、枝、叶单株生物量分别为23 86、4 20、1 89kg/hm2。

4 结论与讨论

(1) 试验竹林不同竹龄阶段生物量。第1~7年生幼龄、壮龄、中龄阶段生物量,占总生物量81.2%,其中1~2年生幼龄生物量占总量16.8%,3~5年生壮龄生物量占总量42.9%,6~7年生中龄生物量占总量21.5%; 8~9年生为次老龄阶段生物量,占总生物量13.7%; 10~12年生为老龄阶段生物量,占总生物量5.1%。不同竹龄生物量的多少,从大到小的排序:大年竹林为5龄 >3龄>1龄>7龄>9龄>11龄,所占比例依次是19.7%、18.3%、15.3%、14.2%、5.3%、4.0%;小年竹林为8龄 >6龄>4龄>2龄>10龄>12龄,所占比例依次是8.5%、7.3%、4.9%、1.5%、0.6%、0.4%。

(2) 试验竹林不同径级生物量。林分的质量分配以大径级为主,83.4%的质量集中分配于胸径11~15 cm的径级之内,胸径12 cm生物量最多,占总量19.5%,胸径16~17 cm生物量较少,占总量1.5~6.7%,胸径7~10 cm生物量最少,占总量0.1~6.2%,这说明不同径级生物量向两端逐渐减少,即林分径级质量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结构规律。不同径级生物量的多少,从大到小的排序:径级12 cm>15 cm>13 cm>14 cm>11 cm>16 cm>10 cm>9 cm>17 cm>8 cm>7 cm;所占比例依次是:19.5%、18.9%、18.2%、18.0%、8.8%、6.7%、6.2%、1.7%、1.5%、0.4%、0.1%。

(3) 试验竹林不同枝下高级生物量。林分质量分配以大枝下高级为主,90.7%的质量分配于枝下高7~11 m的立竹之内,枝下高9 m生物量最多,占总量30.1%,枝下高12~13 m的生物量较少,占总量1.1~5.6%,枝下高3~6 m的生物量最少,占总量0.1~1.4%,说明枝下高级生物质量向两端逐渐减少,即林分枝下高级质量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结构规律。不同枝下高级生物量的多少,从大到小的排序:枝下高级9 m>10 m>8 m>11 m>7 m>12 m>6 m>13 m>5 m>4 m>3 m;所占比例依次是:30.1%、26.5%、17.0%、9.3%、7.8%、5.6%、1.4%、1.1%、0.8%、0.3%、0.1%。

(4) 不同林分密度生物量。全林分的质量分配以立竹中密度和高密度为主,86.2%的质量集中分配于立竹密度4500~9000株/hm2之内,其中以立竹密度6750株/hm2和7500株/hm2的生物量最多,占总量14.1~14.8%;立竹密度8250株/hm2和9000株/hm2生物量次之,占总量13.1~14.0%;立竹密度4500株/hm2、5250株/hm2和6000株/hm2生物量再次之,占总量7.6~12.1%;立竹密度3000株/hm2和3750株/hm2生物量较少,占总量4.1~5.3%;立竹密度1500株/hm2和2250株/hm2生物量最少,占总量1.7%~2.7%。立竹密度7500株/hm2以上高密度的林分群体生物量较多,但个体生物量逐渐减少,亟须进行抚育间伐加以调整;立竹密度3500株/hm2以下的低密度林分,因单位面积立竹数较少,不能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总生物量较少。因此丰产竹林适宜的立竹密度应从林分群体生物量和竹株个体生物量两方面综合考虑,应以中密度林分为好,即密度在4500~6750株/hm2的范围内(包括母竹和当年新竹),群体和个体生长都比较良好,生物产量较多。

(5) 林分生物量的垂直结构。试验竹林地上、地下总生物量比对照竹林增加1.81倍,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占全林分总生物量63.9%,比对照竹林增加1.97倍,地下部分生物量占全林分总生物量36.1%,比对照竹林增加1.56倍,试验竹林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比例为1.774∶1,经济系数为0.501,比对照竹林分别多16.1%、10.6%。试验竹林地上部分各成分生物量从大到小的排序:秆>枝>叶>凋落物>竹箨>退笋,占地上部分的比例分别为:78.4%、11.5%、5.2%、2.7%、1.3%、0.9%;地下部分各成分生物量从大到小的排序:鞭根>竹鞭>竹蔸>竹根>死鞭,占地下部分的比例分别为:43.6%、25.1%、24.5%、5.4%、1.4%。

[1] 辉朝茂,杨宇明.天然大节竹林群落林分结构规律的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1997,16(3):37-45.

[2] 曹流清,李晓凤.毛竹大径材培育技术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03,22(4):34-41.

[3] 侯其金,林斌,李晓凤,等.丰产栽培措施对毛竹林生长的影响[J].湖南林业科技,2015,42(3):63-68.

[4] 林斌,粟林丽,曹流清,等.湘西南大径级毛竹林生长特性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14,41(5):58-62.

[5] 曹流清,丁建国,王宗仁.毛竹大径材培育的效益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1999(1):17-18.

[6] 丁建国,曹流清.大径竹培育试验初报[J].经济林研究,1993,11(1):40-41.

[7] 周芳纯,易世基,毛高喜,等.毛竹林结构理论研究总结报告[J].竹类研究,1987(1):1-13.

[8] 孟勇,艾文胜,刘志昂,等.竹林结构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11,38(4):71-74.

[9] 巫启新.贵州毛竹林类型与林分结构的研究进展[J].竹子研究汇刊,1983,2(1):112-123.

[10] 张家贤.毛竹分类型调查初报[J].竹类研究,1987(3):65-69.

[11] 刘继平.毛竹材用林结构的初步探讨[J].竹类研究,1985(2):34-35.

[12] 龚群龙,陈强.湘中丘陵区毛竹重量表编制[J].湖南林业科技,2012,39(4):21-24.

[13] 王永安,王以戟,赵成山.武陵毛竹竹株生长规律分析及经济利用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1999,18(3):9-14.

[14] 冯加生,龚群龙,吴红强.毛竹林立竹密度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12,39(4):37-40.

[15] 曹流清,沈江,刘更有,等.紫珠无性系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6,20(5):40-43.

[16] 周世强,黄金燕.冷箭竹更新幼龄无性系种群生物量的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1997,16(2):34-38.

[17] 林益明,林鹏,叶勇.绿竹种群生物量结构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1998,17(2):9-12.

[18] 王海风,肖兴翠,龚细娟,等.桤木生物量及根系分布规律[J].湖南林业科技,2013,40(3):39-42.

[19] 李跃华,李业文,李超隽,等.地面覆盖对毛竹林竹鞕生长及出笋的影响[J].湖南林业科技,2015,42(1):54-56.

[20] 艾文胜,杨明,孟勇,等.毛竹林节水灌溉技术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11,38(6):18-21.

[21] 杨明, 艾文胜,孟勇,等.毛竹林覆盖技术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12,39(5):39-42.

BiomassstructurechangeofPhyllostachyspubesensplantation

LIN Jianzhong1, LIANG Wenbin1, CAO Liuqing1, LIN Bin1*,TANG Xiaochun1, LI Xinghua2, SU Linli1

(1.Forestry Bureau of Huitong County,Huitong 418300,China;2.Forestry Institute of Huitong County,Huitong 418300,China)

The biomass structure change of bamboo stand of 10 years old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ge, DBH, height under branch and density, 81.2% of the biomass allocated in 1~7 years old young and middle age strong bamboo,83.4% of the biomass allocated in 11~15 cm DBH,90.7% of the biomass allocated in height under branch within 7~11 m,86.2% of biomass allocated in stand density within 4500~9000 plants/hm2, in the 4500~6750 plants/hm2medium density bamboo forest, group and individual biomass showed a higher level.The vertical total biomass and the ground, underground biomass of test bamboo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control bamboo 1.81 times and 1.97 times, 1.56 times respectively, the ratio of the aboveground and underground biomass was 1.774∶1, the economic level coefficient was 0.501.Each component of biomass from big to small order, the aboveground part was stem>branch>leaf>litter>bamboo sheath>shoots back, the underground part was rhizome root>bamboo rhizome>bamboo stump>bamboo root> dead rhizome.

Phyllostachyspubescens; plantation; biomass structure; variation rule

2015-11-11

怀化市林业科技推广项目[怀发(2002)6];会同县楠竹低改项目[中会农(2000)04]。

林建忠(1974-),男,湖南省会同县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栽培技术研究。

* 为通讯作者。

S 795.7

A

1003-5710(2016)01-0086-07

10.3969/j.issn.1003-5710.2016.01.000

(文字编校:张 珉)

猜你喜欢
径级毛竹胸径
甘肃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连香树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研究
云南松不同径级组各部位生物量对比研究
赤松纯林胸径结构对枯梢病发生的效应
武汉5种常见园林绿化树种胸径与树高的相关性研究
节骨草和毛竹苗
BAMBOO BOUNTY
寒 秋
福建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抽样调查中胸径测量精度范围的精准确定
黄龙山白桦桦木醇与桦木酸含量研究
马尾松不同径级产脂量及松脂成分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