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乡黎平:克制之力,原风之美

2016-11-17 16:30钟祥瑜
海峡旅游 2016年11期
关键词:肇兴黎平侗族

钟祥瑜

上世纪80年代,贵州几乎超过国内所有省份,率先引入了前沿的文化保护理论;1998年,贵州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在六枝梭戛落地,开始了漫长的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探索。黎平县是侗族人口聚居之地,在贵州的旅游发展史上,一直扮演探路者的角色。它拥有最早向外界开放的侗寨肇兴,21个侗族生态博物馆,90个中国传统村落,贵州旅游的很多荣誉都起源于此。在“全域旅游”语境中,黎平正在尝试寻找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一种更加耐心、谨慎、不冒进的发展路径。

发现之旅

“越是接近贵州,群山变得越高,越是多石和错落不平;找不到一个小平原可以让我们疲惫的眼睛得以休息,在山谷深处总是有一急流,河的两岸只要不是太陡峭的山坡上都有耕作,一层层地种上去。”

这是来自法国神甫Aubry的感叹,他的故事被Cathrine Bourzat女士记录在《一段贵州与法国人的交往历史》一文中。在1875年的一个春天,他被教会派遣到距离法国千山万水、欧洲人几乎一无所知的贵州,宣传上帝的智慧。从马赛出发,Aubry坐了40天的游轮抵达上海,换乘汽车逆长江而上到了宜昌,再坐上纤夫拖引的木船40天后到了重庆,最后颠了40天的轿子到达贵阳副本堂神甫区,全程耗时127天。

19世纪,域外对于贵州的探索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像Aubry这样虔诚的传教士们开启了贵州的发现之旅。1846年起,贵州被单独设为一个宗座代牧区(贵州曾隶属四川教区),欧洲人开始定居在这里。20世纪初期,中国陷入了漫长的战乱,直至1979年邓小平签发了针对个人的外国人旅游签证,才又接续上域外对贵州的探索热情,在80年代,他们对贵州的研究和兴趣,都大大超过同时代的国人。贵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很大程度上基于域外游客的推动,尽管这种推动,在历史上带有国际政治的不怀好意。

初到贵州的行者,都会被贵州的山水和民族村落所震撼,车辆在“地无三尺平”的境内穿行攀爬,风光之外,是令人疲惫的交通。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拥有惊人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两大世界自然遗产,还有无数个散落在山林的民族古村寨。与邻居云南相比,在丽江模式饱受诟病的时候,贵州才开始全面发力,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去努力。这很大一部分归结于交通,以及政治力量对地理位置的考量。云南作为中国的边境,虽偏僻,历史上却得到足够的重视,出于和邻国政治、经济的往来需求,中央通过交通的疏通达到对地方的有力管控。而贵州是完全的内陆,山林密布,交通开发难度极大,被用作了军事秘密基地的天然屏障。

1992年7月,国务院批准贵阳市为内陆开放城市,从此贵州旅游逐渐挣脱了政治束缚。随着大众旅游兴起,贵州逐渐开发黄果树瀑布之外的景点,在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被提出后,贵州燃起了建设“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的雄心,在交通和基础建设上尽心投入。2001年,张晓松刊登于《华夏人文地理》的一篇《枪手的部落——来自苗族聚落岜沙的田野报告》,无意顺应局势点燃了以猎奇少数民族村寨为目的的旅行模式。用神秘的民族生活日常吸引游客的贵州,也更加频繁地进入媒体及大众的视野。

美誉一直在累积,2016年,《纽约时报》又把贵州推选为世界上最值得到访的52个旅游目的地。一方面,知名度的提升伴随着大量旅游人群,集中在黄果树、雷山、镇远、岜沙、肇兴这样的目的地;另一方面,交通仍旧制约着旅游的开发,旅游业还未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而旅游的风向却已发生了变化,大众旅游变成“非常值得反思”的洪水猛兽,而起步晚的贵州刚好能够在这个转折点上,慎重选择自己的未来。

贵州的旅游从一开始就在国际的视野下备受关注,并比西南其他地区更加频繁接触到文化研究、生态博物馆学的理念。二十世纪80年代,几乎超过国内所有省份,贵州率先引入了前沿文化保护理论,开始了民族村寨保护和发展的探索。这是它“异于常态”的地方,也是在今天的乡村旅游热潮中,值得我们关注的原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之前,贵州的旅游大部分是外事接待性质的,最活跃的探访者是国际学者、摄影师、媒体和背包客。对外籍人士逐步开放后,基于历史上国际对贵州研究的积累,很多摄影师在杂志社和报社的慷慨资助下,来到贵州进行深入探访,寻找当年传教士笔下的贵州身影。1985年,摄影师菲利普·法丹首次来到贵州,当时开放的区域仅仅是贵阳市和黄果树瀑布景区的150公里沿线。此后他长达15年一直行走贵州,并根据传教士的老照片拍摄了一批对应的新照片,在2001年以《漂移的视线》为名出版。1989年,法国著名摄影师阎雷,到达广西三江、贵州黎平一带拍摄侗族,并于1990年出版摄影画册《歌海木寨》,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英国作家Gina,也多年往返黔东南,并出版了三本关于苗绣的书籍。1993年,法国国家电视台对黎平肇兴进行了报道……这些宣传让贵州蜚声国际,吸引了多达48个国家的海外游客。

黎平,一个探路者

黎平县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处,侗族人口聚居之地。它拥有贵州的美妙山水和民族文化,同时也更早地接触到了文化保护的理念。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黎平在贵州的旅游发展中,都扮演着探路者的角色。

20世纪80年代初,黎平的肇兴侗寨成了贵州省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民族村寨开始接待外国游客。1986年,黎平侗族姑娘一行九人远渡重洋,参加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在巴黎夏乐宫演唱侗族大歌,这“清泉闪光的音乐”又相继在奥地利、俄罗斯等国引起轰动,增加了贵州的神秘光环。可以说,贵州在国际上的很多美誉是凭借黎平得来的。2005年,黎平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30多家新闻媒体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2007年,肇兴侗寨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推荐为全球33处“最具诱惑力旅游目的地”之一……

肇兴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依旧是贵州旅游的标杆。在大众旅游和乡村度假体验升级的接力中,肇兴被作为贵州乡村旅游起步阶段的一张名片,以成功案例的姿态介绍给更多的地方干部。反对的声音也很多:旅游造成的民族文化异化,民族表演的虚假对传统的伤害,淳朴的村民变得势利,侗寨成了大公园,境外游客减少……

黎平拥有90个中国传统村落,21个侗族生态博物馆。在乡村旅游大热的当下,全域旅游和山地旅游概念被提出,黎平拥有很好的底子去赶上时代赋予的机会。堂安生态博物馆和地扪生态博物馆,为黎平的乡村旅游发展树立了另类的样板,然而一路走来,理念和实践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从未真正解决,一切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智慧。

穷则思变。从生态博物馆到创意小镇的“茅贡计划”,黎平正再一次成为探路者,试图在实践中,跳脱村落的空间局限,用更加创新的方式,去解决看似永恒无解的矛盾。谁也不敢断定这样的实践能否成功,当事人在不断完善理论的同时,也务实地承认,这不是成功的模板,而是另一场未知的出发。

发现乡村价值 输出乡村价值

黎平是侗族聚居地,近两三年,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开通,黎平才彻底对外打开。守着绿水青山,但不能过穷日子,藏在深山里的黎平必须走出去,旅游成了顺势而为的选择。

2016年,黎平被国家旅游局指定为“全域旅游示范县”,4000多平方公里不可能两三年内都打造好,这个新概念对我而言更多是管理上的意义。黎平有90个传统村落,在政府主导推动的阶段,如果不关切同质化,就会制造出垃圾,我们必须在供给侧上提供差异化的产品。“茅贡计划”的实践就是对此现实问题的回应。

茅贡镇在传统村落集中的节点上。发现乡村价值,而后,如何输出乡村价值,这是我们一直在摸索的难题。几经碰撞后,于是有了发展“创意小镇”的想法。乡村在创意产业中释放价值,在创意小镇里集中展示,在互联网上推广,通过旅游集合资源,通过合作社凝聚乡民,有专业管理团队运作,有更多百姓参与。通过小镇平台,实现乡村价值,乡民可以选择居住在村落,即便远在天边,依旧可以享有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的善。

创意小镇依旧是个尝试,如果它具有生命力,我们希望它可以快速成长,成为一个样板,但是一个时代的变迁,不是那么容易,我们需要更多的理性。

猜你喜欢
肇兴黎平侗族
肇兴侗寨
肇兴旅游扶贫的“四活改革”
黎平美食
百节之旅 跟着节日游黎平
侗都黎平 颐养胜地
黎平春色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旅游开发下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研究——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