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凤萍
孩子在生活中本能地选择了游戏,他们借助游戏开始了自己的成长。成人不太明了其中的意义,就会斥责孩子:“不好好学习,就知道玩儿!”于是,孩子被绑在凳子上,开始学习,学他们不知道为何物的知识,只管记着,去参加考试。
在我们的文化中,游戏等同于“玩”,而古训“玩物丧志”,一不小心你就会被贴上一个“贪玩之人”的标签。孩子们玩一玩还情有可原,你一个大人,玩什么玩。大多数中国人缺少幽默,是否也源于此?
事实上,那些在儿时有过游戏经验的人,多少年过去了,还记着游戏中的自己,记着当时的玩伴,也记着经由游戏开心、快乐的自己,那个记忆在岁月中积累成做人的乐观,也升华为人生的智慧。而那些没有什么游戏经验的人,一些人,变得矜持、刻板,端着自己生活,应该很无趣吧。还有些人,则会沉迷于游戏,但往往,没有了儿时的单纯,只是陷入到游戏中而已。但更多的成年人,还是很喜欢单纯的游戏,各种成人拓展游戏风靡,是不是从某个方面道出了人们隐藏的心理?
幼儿园的老师虽然在专业学习中早就知道,游戏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知道在一日生活中应该以游戏贯穿幼儿的活动。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会有遗憾。从老师出发的一厢情愿的游戏,有时候是活动的需要,有时候只是工作的要求,这时孩子们是在参与,但也只是参与,有游戏的形,缺游戏的魂,这样的游戏对孩子来说除了像是木偶般的表演,其实没什么好处。按照《游戏力》的作者劳伦斯·科恩的说法,听不到孩子“咯咯咯”地发自内心的笑声,那不是真正的对孩子有益的游戏。
其实,游戏这件事,对幼儿教师来说真的很具有挑战性,最主要的是对孩子有没有同理心。孩子们常常没办法表达出自己的需求,甚至他也真地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而老师却要把那个需求解读出来,还得能设计出适宜的游戏。比如,有孩子常常会在幼儿园表现出破坏行为或者暴力倾向,我们可能会把这个判断为孩子的品行问题,与家长沟通不到位时也难以获得真实信息。如果不能找到缓解的方法,这个孩子很可能会在恶性循环中变得更糟糕,比如,轮番讲道理,甚至训斥。事实上,孩子可能只是在某处受到挫折而难以排解,这时对他来说,游戏常常是帮自己度过难关的重要方法,比如打仗游戏,成人可以扮演能力与他适当,但稍稍偏弱一点的角色,让他获胜,也可根据需求,提高难度,让他在尽力中获胜。如此,受挫情绪就会在迁移中缓解、消除,这也是孩子学会掌控自己情绪的必经历程。
我们最近在研读《游戏力》,在与自己的实践进行对照的过程中,有了很多反省,也有了对自己、对孩子、对游戏更进一步的认知。当我们自己设计游戏并一同游戏时,才真切地感受到了游戏的魅力与价值,也就在那一刻,我的脑子里蹦出了这句话:“游戏是儿童生命的智慧”!
我曾经在阅读中写过一段感悟:“儿童本能地找到了最适合他生命成长的方式——游戏。源于儿童自身力量不足,没有办法直接面对现实,各种看似很小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宣泄、化解,就会慢慢累积,成为隐患。游戏就是他们找到的方法,以柔软的方式,体验相似的心理、情感,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在多次重复的赢输挑战中,在与同伴一同兴奋奔跑中,在扮演角色的模仿体验中,儿童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如果我们愿意,就可以发现,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其实并不执着于学到了看得见的知识,而更满足于自己心理的愉悦。
在一次次不用担心失败、训斥,而只有玩耍的过程中,孩子对自己是怎么回事越来越有把握,包括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情绪,必要时选择妥协会怎么样,遵守规则与否的不同,等等,慢慢找到的是内心的尺度。
在一次次模拟游戏中,孩子经历着不同角色的心理体验,虽然有对角色的模仿,满足着内心对力量的渴望,但更主要的还是其中的自己,慢慢区分自己与角色,由此形成自我边界,积累自信的力量。
在一次次自我尝试中,如科学探究、区域工作、户外竞技等,孩子开始了自主学习,他能亲身体会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也有机会琢磨这些问题是怎么回事,有的自己试着解决了,有的需要求助外力,什么是失败,什么是成功,经历了,怎么面对的,他也知道了。
在一次次的合作游戏中,孩子们会感受到发表意见,以及放弃己见遵守大家的意见,同样重要。游戏中,反复出现的规则,一旦被破坏,游戏就会中断,大家就没办法好好玩了,孩子们自己就意识到维护规则的重要,谁能知道,人类社会中,民主的雏形竟然在孩子那里。
在学习中,我们重新发现着孩子,发现着原以为自己很明白的孩子,其实并不真的明白。我们还经由孩子,重新认识着自己,原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实际却是一笔糊涂账。
我们发现,在生命的早期,当孩子还很脆弱的时候,他们一方面需要成人的帮助,但他们又要本能地维护生命的自由,不愿意被束缚。当然,他们甚至没有力量抗拒束缚,常常在各种束缚中丢失了自己。即便如此,孩子依然会利用一切可能,开始他们的游戏。只要给予游戏的机会,他们的生命就会由此生动起来,这就是孩子。
我们也发现,被束缚惯了而失去生命自由的人,就会忘记生命本来的目的,迷失在社会中,忘情地追逐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名利,并将这一切当作理所当然,在越走越远中,让生命暗淡无光,这就是大人。
孩子看不到大人眼里的东西,他只会跟着自己的内心,跟着自己生命的需求;丢失自己的大人,也看不到孩子眼里的东西,他会跟着外部的要求,跟着利益走。
孩子知道“智慧”,也用自己的方式获得了更多智慧;成人却舍本逐末,丢弃了智慧,掌握了知识,并把它当成衡量人生的标尺。
游戏中,没有利益,只有真谛,孩子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