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毅
那天正是初伏天,通辽地区出奇地炎热。全国第十八届尝试教育年会的代表到扎鲁特旗三所民族学校考察。间隙,忙里偷闲,本刊记者在扎鲁特草原上席地而坐采访邱学华教授。鲁北镇酷热难耐,而草原上却凉爽许多,周遭的轻风送来淡淡的青草和羊粪混合的味道,不远处有一辆废弃的勒勒车孤寂地横在草地上。
来自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第一小学的女教师沈姬霞也在采访现场,她羞涩地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参与了邱老师的尝试教学实验以后,孩子可高兴了,学习内容当堂消化,没有家庭作业。可是有的家长对‘轻负担不理解、不认可,甚至还到校长、教育局告状,认为这是老师不负责任。加上实验初期,考试成绩也不十分突出。这可怎么办啊?”
慈眉善目的邱老师安慰说:“你不要急呦,坚持下去就会成功的,就会有人认可你的。你们内蒙古阿左旗的王旗荣老师从1984年就这么做了,开始也是被人怀疑、否定的……”
王旗荣:戈壁滩上“尝试”出的一个教育奇迹
在阿拉善盟左旗木仁高勒苏木,有个塔尔岭村,当年村里有一所山村牧区五年制微型小学,王旗荣是这里的教师兼校长。
学校背靠贺兰山,面对戈壁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不通电、不通邮,一年半载见不到一张报纸,生活艰难,吃水要到4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拉。几间矮小的土房里,除了旧桌凳和破黑板外,没有一件像样的教学设备。7位教师,教着100多个牧民的孩子。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数学成绩尤甚。1984年,内蒙古自治区举行全区小学数学毕业会考,该校数学平均分只有40.8分,及格率仅有37.4%。但是1985年以后,该校连续11年数学毕业考试的平均成绩超过90分,曾有几年居然成绩名列全旗第一、全盟第一,优秀率达100%,超过了六年制城镇名校。每年毕业考试都由全盟或全旗统一命题,由教育局或教研室派人监考,所以,该校的成绩使许多抱有怀疑的人都信服了。创造这个教育奇迹的,就是邱老师创立的尝试教学法和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蒙古族教师王旗荣……
下面是已经退休的王旗荣博客里的文章《尝试教学法指引我走向成功之路》的摘录:
我从教30多年,其中29年在塔尔岭村小工作。
1984年秋季,我开始了漫长的“尝试为主,多法配合” 的教改实验与研究,到1996年秋季止,我连续11年在毕业班进行了实验,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是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连续11年毕业班参加阿拉善盟统考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数学最低平均成绩为91.4分,最高平均成绩为99.7分,其中有三届的平均成绩为98.6分,有四届学生的优秀率为100%。我校是最基层的山村牧区学校,教师流动特别频繁,这11届毕业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在实验前都不够理想,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全班所有的学生成绩都有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中差生成绩转化尤为显著,达到了阿拉善盟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水平。
二是缩短了学习时间,减轻了师生负担。
由于尝试教学的环境始终促使学生处于独立探索、追求成功的氛围中,这就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巧了,教师讲得精了,课堂容量增加了,作业当堂完成,当堂批改,当堂辅导学困生,不留或少留家庭作业,从而有效地减轻了师生负担。
三是提高了自学能力,培养了探索创新精神。
尝试教学采用“先练后讲”,即学生先独立自学,尝试探索的方法,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和固定思维的束缚,学生只能从不同知识的角度来沟通、迁移新知识。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20年的实践表明,尝试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初实验时,能够自学课本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生数仅占10%左右,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就能上升到60%以上,学生争着抢着试做练习题,老师根本没有必要再去布置家庭作业。每天早上我刚一进班,学生就抢先让我批改自学作业,开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全班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完成了全册课本练习作业。
后来塔尔岭小学撤并到中心小学了,我也调到阿左旗教研室担任教研员,开始在全旗大力推广尝试教学法。由最初实验的1所学校、1名教师、1个班级、20多名学生,发展到今天的32所学校、130多名教师、180多个教学班、近6000名学生参与。尝试教学法已成为我们当地教师最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我自己成长的道路是伴随着邱老师的心血的。
1984年春季,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向邱老师发出了第一封请教信,没想到他立即回信,解答了我所请教的问题,还寄来了相关书籍和资料。1985年,邱老师又邀请我到常州参加培训学习,当我赶到常州时,培训班早已结束,邱老师只好在旅店给我一个人讲解什么是尝试教学法及操作方法;又在常州师范学校他的办公桌前教我如何备课、上课。1987年7月,邱老师千里迢迢地来到巴音浩特为阿拉善盟地区教师义务讲学、上示范课,深夜还为我修改教案。并且不辞辛苦,风尘仆仆到我所任教的简易小学进行考察。以后经常用信件、电话指导,帮助制订研究方案、指导撰写实验报告。他用20多年时间帮助一个与他非亲非故的蒙古族教师……
白老师:被夭折的“尝试”
撰写本采访稿期间,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教研员刘晓清老师“贡献”了一段她尘封的记忆——
那是我从教的第七个年头,应聘在秋实中学教高中语文。在这里,我和邱先生的尝试教学法不期而遇。
当时有一位教数学的白老师,据说是北大毕业,60多岁,高大魁梧,银发飘飞,出语温厚和气,常于隐隐的笑意中透露着一种做学问人的清正风骨。
白老师是一位坚守教育原则的老师。虽是六旬老人,却摒弃保守观念,积极探求适合学生、重在培养能力的现代教育教学法。他曾慷慨借我一本《异步教学法》,他跟我说,自己正在班里给同学们讲自学法,每天都给学生留有自学的内容。也就是此时,我听到了邱学华的名字和他的“尝试教学法”。
白老师的“尝试”异常艰辛。他先让学生自学,尝试练习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性地讲解训练,即今天所说的“先学后教”。教学进度很缓慢,学生也不理解。大约是那个学期将近结束的一天,我照常去上课,惊闻白老师辞职而去。于怅然中,我猜想,白老师的辞职大半与他的“尝试”有关!
那时,我正在上臧克家先生的《纳谏与止谤》,课堂上我引证历史,让同学们体会奴隶制、封建制时代家天下的政治体系,贤臣明君敢于进谏、勇于纳谏的胆量、胸襟、气度。第二天我再去上课的时候,教室门上居然贴出一张“大字报”,学生要求校方留任白老师,言辞间用到了刚学的课文。我叫来班长,简单问询得知:他们已经习惯了原来老师先讲、听懂后再练习的教学模式;白老师的先自学,尝试做题,后再讲再练的模式,一开始他们并不适应,但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们尝到了甜头,醒悟了,不舍得让白老师走……
学生们没有挽留住白老师。白老师真的走了,接下来,我也走了。但年轻而执拗的我,硬是追寻了一番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不,或许应该说,我在追寻邱先生和白老师们所坚守的那种教育原则!
扎鲁特旗:草原上的全员“尝试”
2016年7月11—14日,全国尝试教育第十八届年会在扎鲁特旗召开,500多名来自15个省区的教师、教研员、教育局长参会。邱学华老师说:这可是第一次在少数民族地区召开年会和赛课啊,目的就是想告诉人们,尝试教育适合任何地区、任何教育层次,客观上也能起到“智力支边”的作用。
扎鲁特,科尔沁草原深处的半农半牧区,蒙汉文化交融地带,是契丹人的发祥地。别看她远离中心城市,但一直是教育的先行者。早在2005年和2007年分别顺利通过了丁培中先生主导的“小语整改”“初语整改”课改验收;2006年顺利通过了自治区“两基达标”验收,实现了办学条件的巨大改善; 2015年,扎鲁特旗率先通过了教育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这次年会上,扎鲁特城乡学校教育发展水平让来自天南地北的会议代表着实惊讶、赞叹了一番,颠覆了他们对内蒙古牧区教育的看法……
那天,在不是采访的闲聊中问邓国范和金民两位教育局长:如今课改也是赶时髦盛行啊,不少学校今天学洋思,明天学杜郎口,像掐了头的苍蝇,乱飞乱撞。你们怎么会选中了似乎有些“过气”的 “尝试教育”?
出口成章的教育局长邓国范,因以县域为单位积极推进尝试教育,如今已被聘为“尝试教育学院”的副院长。他率先说:一个理论,一项实验,一个模式,能30年历久不衰,不是昙花一现,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它就是科学,它就是有生命力的东西!要不早就被淘汰了,你说是不?
金民,主管业务的副局长——
课改,说到底是学习方式“转型”,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一样,需要改变“高耗低效”。 课改虽然走了10多年,但课堂教学仍然问题突出:
一是大部分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讲授”模式中,教师主动地讲,学生被动地接受。许多教师都在按照自己的设计“牵”着学生走,学生绝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二是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存在相当程度的厌学、偏科现象。三是学校课改没有找到“抓手”,没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支撑。一些模仿而来的教学模式,在很多学校难以坚持,许多“模式”成为了空架子,只有实验教师能操作,难以在学校各学科普遍推广,甚至有的“实验教师”也难以坚持。课改工作进入一个“瓶颈期”,我们必须寻找“转型”的突破口。正当一筹莫展之时,我赴上海参加了一个培训,在听了邱学华教授的讲座后,豁然开朗:这不就是我们需要的东西吗?
2014年7月,我们请邱老师来扎鲁特旗讲学,他不仅专门做了“尝试教育理论”的学术报告,为了让通辽地区的教师们深入体会“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先试后导、先行后知”的教学理念,他亲自“披挂上阵”教了一节语文课。
通过理论培训与实践观摩,“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这一理论核心深深震撼了与会的教师们。 “五步六结构”的操作模式, “一个观点、两抓、三看、四个当堂、五个一定要”的操作策略,都使老师们如获至宝。
10所实验学校很快就找准了方向,“课改”真的动了起来。
扎鲁特旗教研室副主任周雪扬——
经过短短的近两年的探索,老师们利用“尝试教学法”上课后的益处,逐渐凸显出来了。经常能听到校长、教师的反馈:
“我们施行了学案导学,感觉很好。有一个实验班的男孩子变化特别大,在一次测验中竟然考了90多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分了学习小组后,真是有变化,以前不爱说的孩子现在也爱表达了,过去不爱动的孩子,现在明显地参与了进来……”巨日合中心校的副校长田秀华激动地在电话里向我描述……
“小周,你有时间能不能来我们实验小学一趟,我想让你们听听我们几个实验教师的课……”去实验小学开家长会时,张福林校长热情地邀请……
“我们在‘尝试教学研究方面有些新的想法,你帮我们看看行不行……”在楼道中偶遇来局里开会的鲁北三校刘天源校长,他迫切地邀请……
总体上讲,实施“尝试教育”之后,虽然时间短,但见到了一些明显变化:
一是全旗汉授初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显著变化,课堂学习变得不再沉闷、呆滞。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一定程度上得到落实,“课堂教学转型”有希望落地了。
二是学生的成长有目共睹。“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合作交流”——这些有力的教学策略和步骤,提升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合作的意识,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转型的课堂上,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了主动权、话语权。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审辩式的思维习惯也在课堂上初现端倪。
三是一批具备示范、引领作用的教师脱颖而出,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使得一批青年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其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石皇冠:因“尝试”而链接的忘年交
“学生从一年级起,在一个字还不识的情况下就开始学阅读,行不?” “不教汉语拼音,学生也能学会普通话,行不?”“小学五年级学生能学着给《史记》《汉书》或《资治通鉴》中的‘白文断句,信不?”
这些问题,在一些人的眼里就是古今奇谈,就是“讲故事”,但他以自己六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可以“零负担识字的”,三年就可以完成六年的“法定”识字量;一入学就“学阅读”也是可行的,学生六年可以阅读五六百万字,甚至更多;五年级的学生经过适度的训练是可以给无句界的文言文断句的……
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曾在包头市土右旗一所农村学校执教的语文教师石皇冠。撰写本文时,石老师已经调往广州,做教研员去了。
他所有的大胆设想,无不渗透着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思想”——
2000年前后,石皇冠从一套全国特级教师的丛书中知晓了邱学华老师。他冒昧地查114台,居然找见了邱老师。2002年,在云南的一次年会上,他见到了久仰的真人,虔诚的态度和对现行教育的忧虑,使他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其后,在邱学华的举荐下,他到宁波一所私立学校任教。但私立学校为了生存,会把应试教育推到极致。这是他和邱老师无法忍受的。2004年,他们师徒二人先后撤退。如今,邱老师每出版新书,都要请这个内蒙古的乡村教师校对、审读,他们成了“忘年交”。
“奇迹”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是谁启示了他?
他的实验,从起步就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他教汉语拼音,没有“a o e,i u ü”地教,先是看加注汉语拼音的文本,继而抽掉汉字,尝试阅读纯拼音文本,最后利用微软经典全拼(带声调)学打字和听朗读录音带。时间久了,学生居然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汉语拼音,还达到了普通话发音比较标准的水平,也学会了普通话流利朗读和交流。
从一年级起,在学生一个汉字不识的情况下,他就尝试开展“学阅读”训练,做法是从“听”入手,由“听觉语言”渐进到“视觉语言”。
为了减轻负担写会汉字,他设计了“尝试学字法”。以学习汉字构字规则为中心,写会一个字,可以迅速写会六七个。
石老师说:十几年前,我开始系统学习尝试教学理论创立者邱学华老师的专著,并在教学中试着落实邱老师的教学原则,这些原则落实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就成为:学生先尝试独立断句,后展示学习结果,老师只针对性地纠错、反问、启发、归纳……
春秋,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今邱学华三十年如一日,创立、完善、传播、推广植根于本土的“尝试教育”,同行者数以十万计,其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惠及无以计数的学生,包括内蒙古从西到东无数的学校、无数的教师和学生。其参与人数之多,影响之广泛,持续时间之长,无人出其右。
年会期间,邱老师以82岁高龄奔走于台上台下,应接于天南地北的教师,有两天都是半夜12点之后才能休息,其情其景,感人至深。邱老师对教育的情怀,对多少基层教师的慈爱和教诲,正如朱永新在给 《尝试之路》一书写的序言标题那样——《情怀造就高度》。
情怀造就高度,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