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016-11-16 12:50龚征旗马浩峰万祝蓉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8期
关键词:实证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龚征旗++马浩峰+++万祝蓉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因此选择一条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构建相应的模型,来探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为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发展路径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城镇化水平是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大标志,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完成了城镇化这一发展进程。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其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虽然量在不断增加,但并没打破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化这一独特结构,而且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在逐渐恶化,城镇化的质量的提升并没有跟上,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城市病。因此,选择一条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有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至关重要。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我国新型城镇化在一般城镇化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新变化与发展,具有下列新的特点:

(一)新型城镇化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

新型城镇化应该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为根本目的,摒弃了以往只重视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应该立足于关注民生、促进和谐,而非资本逐利。即,新型城镇化将更倾向于以人为本与代际公平的策略来组织社会生产、分配经济财富。

(二)新型城镇化应坚持以市场为主导

新型城镇化应以市场为主要推动力量。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依靠市场推动城镇化比依靠政府来推动城镇化更有持续性、更有效,虽然依靠政府可以在短期内使城镇化率快速增加,但不能保障其持续性。

(三)新型城镇化要注重统筹城乡公平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乡二元化这一特殊结构越来越不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将之转变为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十分必要。要将城镇化通过城乡之间的协调互动有序推进。因此,新型城镇化是在多元化的城乡互动中实现的。

(四)新型城镇化应注重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

首先是注重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应在确保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前提之下,促进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其次是保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在保证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的同时,逐步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再次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通过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形成区域间的优势互补。最后是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通过推进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保证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能够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增强产业集聚效益、加大产业辐射能力的目的,推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影响因素分析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探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要考虑到经济发展、产业分布、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的影响因素,这些都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探析过程中要考虑的数量特征。

(一)模型指标及参数的选择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影响因子的确定总体上要握以下两点:首先要明确新型城镇化相关的基本理论体系,并以此为理论依据。第二是以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现实依据。依据以上两点,本文给出具体影响因素及其指标,并对其意义进行说明(见表1)。

(二)模型数据的来源

本文中的数据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且选取2000-2012年度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影响因素,共13年的指标数据。在此体系中,本文将上述4个指标参数设定成解释变量,而被解释变量城镇化水平(Y)用城镇人口占比来表示,所有相关指标的原始数据如表2所示。

(三)模型的构建

考虑的因素有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教科文卫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率和公路里程,这四种因素分别代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文章采用广义柯布道格拉斯函数(C-D函数),可以得出以下表达式:

上式中,e为自然对数的底,β2,β3,β4,β5分别表示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教科文卫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率和公路里程的弹性系数。函数两边取对数,得:

对上式两边求导数得:

其中C为常数项,通过对比β2,β3,β4,β5的大小来分析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教科文卫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率和公路里程的变化对我国城镇化水平推进效果的影响程度。dY=Yt-Yt-1,dX=Xt-Xt-1分别代表各项指标的变化量(见表3)。

(四)模型的结果

通过stata软件将数据进行多元回归估计后得如下结果:

实证分析结论

通过以上模型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立足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这一基础条件之上的。从因子分析结果来看,人均GDP的变化对新型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弹性系数为0.001269。这说明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有利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物质基础与根本动力,没有相应的经济发展为基础,新型城镇化将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反过来看,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率越高,这个国家的集中度越高,经济密度越高,强度越大,而且这个国家也就越富裕。

第二,产业分布改善提升是新型城镇化进行的重要保障。应该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回归分析可知产业结构的改变对我国新型城镇化速度加快有着进一步推动的作用。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变化的弹性系数为0.3528。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通道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必须牢牢抓住“调结构”这一主线,尤其是要两手抓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此达到整各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一目标。

第三,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创新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型动力。积极推进科教事业,加强政府的支持给予更大的政策倾斜,同时为了新型城镇化进程持续性推进,政府应努力营造一个具有创新氛围的环境。从因果分析结果来看,教科文卫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率(X3)对新型城镇化推进效果的弹性系数为-2.2969。这与我们的预期并不一致。但是,弹性系数为负并不是意味着随着教科文卫事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导致其对新型城镇的推进效果越来越弱。这可能是以下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教科事业费用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素质,从而能够增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能力。但是教育事业是一个具有长期效应的工程,短期内的效果可能并不明显;二是相对来说我国教科文卫事业的投入有所不足,进一步削弱了其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此,政府应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增强在该方面的投资力度与政策倾斜度,同时为了确保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持续性动力,也要努力塑造一个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

第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从因果分析结果来看,公路里程(X4)对新型城镇化推进效果的弹性系数为-0.002056。这与预期不一致。弹性系数为负并不是意味着进行公路建设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起着反作用,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通过建设公路交通,降低城乡间交易成本,增强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流通,是一个具有长期效应的基础性工程;二是我国公共交通的投入不足,削弱了其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综上所述,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决定着城乡的布局与功能的完善程度,也决定着其综合承载能力能否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城乡要素资源是否能自由顺利流通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保罗·贝洛克. 城市与经济发展[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3.蔡孝篇.城市经济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4.张五常.经济解释[M].商务印书馆,2001

5.倪鹏飞等.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城乡双赢:以成都为案例[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实证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