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红缨
内容摘要:马克思流通费用构成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揭示了商品流通费用是由多种因素构成,并受多方面影响的。而在我国的社会化再生产过程中,商品流通费用作为其重要环节,对商品的价格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如何能够有效控制商品流通费用,是当前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普遍关注的前沿问题。所以,根据马克思流通费用构成理论,来探讨影响我国商品流通费用的因素,不但有利于降低我国商品流通费用的成本,而且有利于掌握科学的商品流通分析方法,认识商品流通的运动过程,把握我国商品流通的发展规律,驾驭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提高我国商品流通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将马克思流通费用理论同我国的商品流通实际相结合。
关键词:商品流通费用 马克思流通费用 构成理论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商品流通是将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过程,商品流通需要经过多个环节,除了包含购进商品、调拨商品外,还需要经过商品的储存和销售,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从而获取利润。因此简单地概括,商品流通主要是包括两个过程,即供应过程与销售过程,所以,商品流通不仅是促进工农业生产的需要,更是满足消费者日常生活的需要。在马克思流通费用构成理论中,生产与消费两者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只有通过消费,商品才能实现价值。而在生产与消费中连接两者的纽带正是商品流通。因此,流通费用就是商品在流通领域停留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所以,在商品流通领域中流通费用是一项重要指标,反映着商品流通领域中资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过程中,流通费用过高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如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流通费用产生,就能够使生产领域集中更多的资金,从而有利于更多社会财富的创造。然而,现阶段我国商品流通的问题都集中指向了流通费用,因而需要立足于马克思流通费用构成理论,对影响我国商品流通费用的因素进行探讨,既要坚持马克思流通费用构成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又要同我国的商品流通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商品流通费用中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而解决我国商品流通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马克思流通费用构成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商品交换是马克思研究流通问题的开端,马克思认为,商品交换最初是一种偶然的物物交换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目的性的社会行为。而关于商品流通马克思则指出,其是商品形态变化形成的循环过程,是商品流动的表现,该理论将商品流通与直接的产品交换进行了区别。另外,马克思还强调,商品流通是一种社会性的交换行为,且是系列性的、无休止的。并且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必然会随之产生商品的流通费用问题。因此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就针对流通费用问题进行了集中论述。在马克思的流通费用理论集中论述中,主要列举了三种类型,其一为纯粹的流通费用,其二为保管的费用,其三为运输的费用。该论述的提出,对于商品流通费用成本的节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中,在马克思的流通费用构成理论中,纯粹的流通费用在构成上也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买卖费用,即在交易完成过程中所花费的费用。因为商品在交易过程中,需要寻找交易对象,还需要与交易者进行签约,所耗费的除时间成本外还包括直接成本。虽然这一过程不是生产性的,但却对再生产具有很大影响,所以通过交易过程中买卖费用的缩减,可以缩短生产者的买卖时间。第二部分为簿记费用,即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的钢笔、纸张以及物化劳动等。这虽然也并非是生产职能,但其在耗费劳动力的同时还要对劳动资料有所耗费。不过,相比买卖费用来说,簿记费用只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存在,其为商品生产过程所特有。而从生产状态来看,当生产不断集聚时,簿记就会向社会簿记转变,所产生的费用也会随之减少。第三部分为货币费用,即在流通和支付等过程中所产生的货币商品费用。货币费用是随着商品生产而产生的,所以为了实现商品流通的顺畅,就必须要确保这部分费用。
马克思流通费用构成理论中的保管费用主要是从商品的储备开始对其进行论述。商品储备是连接商品生产与消费的必要环节,具有双重职能。因此,商品储备不仅要对商品销售的连续性给予保障,而且要对生产过程的连续性给予保证。而且,马克思在对保管费用进行分类后指出,生产方式与储备形式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具有直接关系。另外,马克思还对商品储备量进行了详细论述,马克思认为,为了满足一定时期内商品的需求量,商品储备也需要一定的量,其中市场供求、生产周期、信用状况、交通运输等都会对商品的储备量产生影响。同时,马克思在流通费用构成理论中还指出,不管社会储备的形式怎样,对储备进行保管的过程中,费用支出都是必须的。而且,保管费用的多少与产品性质、保管要求等均有关。虽然保管费用不会进入产品本身,但却属于产品的一部分,即除了产品生产中存在着保管费用,在商品销售中也存在着保管费用,而且保管费用是否能实现补偿与商品生产和商品销售需求之间也存在紧密关联。
马克思流通费用构成理论中的运输费用是商品流通中一种较为特殊的费用。从马克思流通费用构成理论来看,运输属于生产性劳动,从而说明运输费用带有生产性流通费用的性质,而运输的产品则是其费用产生的主体。因此,对于物品的使用价值来说,其实现主要是依赖于物品的消费,而物品的位置必然会随着物品的消费而发生转移,进而产生运输费用。所以,马克思流通费用构成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运输费用越高,运输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就越低,两者之间呈反比,而运输距离越远时,如果运输费用越高,则说明这两者之间呈正比。
影响我国商品流通费用的主要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变化,现代商贸流通产业的流通费用构成已经逐渐演变为两大部分,即商流与物流。虽然,在马克思流通费用构成理论中较少展现详细量化的公式。但从其本质上来看,马克思流通费用构成理论中的纯粹流通费用即为现代商贸流通产业中的商流部分。而马克思流通费用构成理论中的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即为现代商贸流通产业中的物流部分。所以,根据马克思流通费用构成理论来看,影响我国商品流通费用的主要因素就是商流费用和物流费用。
(一)我国商品流通费用中的商流
马克思流通费用构成理论中,商品流通必须要经过一定的交换线路才能实现,这些交换线路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商品流通渠道,而我国商品流通中商流费用的产生主要是与商品流通渠道有关。同时,在我国的商品流通各环节中,批发与零售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影响商流费用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
首先是渠道批零结构。批零实力在商品流通渠道中与商品交换的次数和效率均呈现直接相关性,但商流费用与批零比值的对应关系并不是必然的,而是与批零演进有关,渠道结构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序变化而变化。在交易呈现小批量和零散化为主的时期,特定商品之所以能流向远方市场,主要通过不断延展的交换关系来实现。在进入现代化生产后,产销组织规模不断扩张,“去中间化”成为渠道结构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批发环节的精简。这种渠道批零结构的发展趋势,从市场化的角度是提高了流通效率,对商流费用有较大缩减。不过,批发商在市场中的效率、渠道协调程度,以及对渠道批零结构在商流费用方面的影响也具有决定性,即商流费用的大小与批零比值有很大关联。因为批发商可直接提供多种流通服务,缩减渠道成员自身因信息缺失、谈判低效等造成的商流活动费用。
其次是流通组织化程度。我国流通业在组织化程度方面相对发达国家而言还较低,其流通成本大概是发达国家的一倍。因为在我国流通主体中,小微型流通企业和个体单位占据了大部分,从我国流通业的变迁主线中来看,当流通组织化程度处于过低情况时,流通领域往往会伴随多种问题,从而使商品流通中的商流费用在其影响下不断提升。比如,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批发市场,但因流通组织化程度较低,发展到今天仍然有很多批发市场没有走出摊位制的运行状态,对商流活动效率来说影响巨大。所以,我国零售企业“小而散”的状态,增加了中间流通环节,导致我国商流活动费用随之增加。在我国这种以小微型流通主体为主的国家中,流通组织化程度与商流费用之间呈明显反比。因为当组织化程度提高时,会增加市场集中度,在存货供给的基础上会发展出多种新型流通职能,提高综合服务职能与渠道增值能力,使交易摩擦减少,促进商流集聚,进而节约了流通费用。另外,在流通组织化程度提高时,还会提高其跨区域流转能力,减少小微型流通环节,这一效应又会提高我国单个流通环节在资源整合方面的程度,从而降低流通费用。
再次是流通盈利模式。我国的流通盈利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为佣金型盈利,在商品的买进和卖出上,流通主体并不直接参与,而是通过中间商的作用来对交易佣金加以提取。第二种为供应链型盈利,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生产商加以选择,从而推出自有品牌以此盈利。第三种为租金型盈利,在商品流通中流通主体仅仅将销售资源向供应商出租,从而对租金、提成等进行收取。在三种盈利模式中,虽然佣金型盈利与供应链型盈利并非遵循“先买后卖”的商品流通原则,但却能够通过更高的运营能力来推动商品价值的转化。不过,因为这些环节属于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所以这些环节反而会增加商品流通的费用。从物流费用的影响方面来看,租金型盈利方式相比前两种形式而言,其主要是促进了商品流通主体资金成本的提高,但租金型盈利方式使坐收租金的零售商无法将有效的市场信息提供给供应链上游,信息的失衡也会导致市场成本的提高。这种状态下的渠道势力不对等,更容易产生渠道冲突和交易摩擦,导致不正当竞争,而这些都将推高商流费用。
(二)我国商品流通费用中的物流
根据我国物流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物流费用在GDP中所占比重与2013年和2014年均无太大改变,仍然在18%左右。而在美国,从2004年到2015年,美国物流总成本在GDP中的比重平均为8.93%左右。在全球范围内来看,世界各国物流费用在GDP中所占比重则大约在11.5%左右,明显低于我国物流费用的占比。2015年我国的流通成本在15%-16%之间,是发达国家的一倍左右,而且在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里,我国物流费用在GDP中所占比重的趋势始终未有明显下降。
我国物流费用占GDP比重较高的原因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首先与我国物流发展的水平有关,为了提高物流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国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越来越多,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同比发达国家来看,我国物流发展还有很多不足,尤其是公益性缺失。并且在当前,我国还有很多物流资源未实现网络化,不利于我国物流设施水平的提升,而较低的物流设施水平,又会导致物流行业做无用功,无法发挥出降低物流费用的作用。另外,我国公路交通网密度虽然在逐年增长,但高昂的公路收费却难以使其在运输效率提高方面发挥出正向的影响作用,反而导致国内运输成本越来越高。依据我国物流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港口集装箱在海铁联运方面的比例徘徊在3%左右,而美国却已达到40%,国际平均水平则在20%左右,这一数据明确说明我国物流资源在网络化利用方面的不足。
其次商流发生是物流的前提,所以商流要素会对物流费用产生影响。通常来说,如商流中的流通中间环节越多,商品运转次数就越多,这样不仅会延长仓储等待时间而且会延长运输时间,从而在增加库存和保管费用的同时也会增加运输费用,导致商品流通中的总体物流费用被推高。如商品流通中渠道主体的组织化程度越低,商品所有权越需要经过更多的过渡环节,其中间商则很难发挥其联结作用而促进商流汇聚的实现,在这种各自为政的分流下,较难采取直接路径对商品进行流转,也会增加总体物流费用。除此之外,在交互过程中批零结构和组织化程度都会对商品流通中的物流费用产生影响。因此,当小微型批发商组织化程度较低时,商品在“商物合流”的影响下则可能出现“相互倒手”现象,使运输过程大大增加,而这种情况下的批发环节越多,商品流通过程中对物流总体费用的需求也会越多。
所以,物流费用是商品流通费用中的较大部分,马克思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其流通费用构成理论中,认为该费用是一种“生产性流通费用”。从马克思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在经济性质上,流通费用是具有独特性的。在物流业刚刚起步时期,流通学界对物流业的认识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物流业在流通业中是一个子系统。不过,从经济性质来看,在物流活动中也会包含生产性劳动,因此物流同时还属于生产的子系统。所以,在关注物流费用本身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其复杂性,要超越商品流通过程对其进行全面地认知。
降低我国商品流通费用的政策性建议
2016年“两会”期间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指出,我们国家的流通成本是比较高的,大概是发达国家的一倍,要下力气降低消费成本,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三点政策性建议,以降低我国的商品流通费用。
(一)提高商品流转速度,扩大商品购销力度
综合马克思流通费用构成理论及我国商品流通费用的影响因素,在降低我国商品流通费用的各种途径中,提高商品流转速度,扩大商品购销力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其中,提高商品流转速度可以促进流通资金需要量与利息支出的减少,更多的节约资金可被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用来创造更多的商品财富。因此,需要商品流通企业在商品库存量上保持合理性,通过对积压商品的积极处理,使商品流转时间能够得以缩短。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资金周转的加速,使商品损耗得以减少,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流通费用的降低和提升商品流转的效率,使商品从生产领域中出来后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进入到消费领域中,更快地实现商品价值的转换,推动商品的再次生产,以进一步满足新供给和新消费的需求,降低我国商品流通费用。
(二)合理设置商业网点,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
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过程中,商品需要经过多个流转环节,这些环节既相互区别又有所衔接,共同促进着商品购销任务的更快完成。因为商品流转环节决定着商品的流转时间,商品流转环节与商品流转主体的多少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当商品流转的主体越多时,其所需的流转时间就越多,而这些耗费的时间都会被计入商品流通费用之中。同时,在迂回往返的运输过程中,随之增加的还有商品包装与保管费用,这不仅对生产流转不利,而且对快速消费不利。所以,必须要对中间流转环节进行精简,以促进流通费用的降低。当然在此过程中,对商业网点的设置也必须要合理,不能盲目地对流转环节进行过量精简,过少的商品流转环节也可能会妨碍到商品的正常流转,更会出现生产地与销售地之间的商品脱节,从而影响到生产的发展以及内需的扩大。基于此,商业网点的设置,既要对扩大商品流通有利,又要保障生产与生活的需求。因此要尽可能地提高商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明确各个组织的环节与职能,促进买卖效率的提高,进而减少流通渠道的内耗,降低我国商品流通费用。
(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促进运输业效率提升
马克思流通费用构成理论指出,运输业整体的生产能力越高,商品的运输费用就越低,商品的流通费用也就越低。因此,在建设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时,可对现代化网络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促进运输业效率的提升,从而降低商品流通费用。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商品流通中的物流运输效率仍然较低,其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较小。所以,为了能够有效降低我国商品流通中的整体流通费用,我国各个商品流通主体之间应该形成一种高效率的物流关系。这种高效率关系就是广泛应用于商品流通体系中的现代信息系统,这一系统使各种物流作业与业务处理在现代信息系统下能够更加准确、迅速地进行,同时还可通过在网络上传输商品订购信息来建立物流经营战略联盟。比如:海尔集团的“零距离、零库存、零运营资本”目标,就是通过借助先进网络信息技术而实现的,使参与海尔集团的企业或部门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联系下从生产、流通全过程来应对各种需求与变化,这种举措可从整体上实现对流通费用的控制。同时,这也是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构筑起信息系统,促进流通费用降低的彻底实现,而非将成本转嫁给其他企业或部门。
结论
本文立足于我国的商品流通费用发展实践,揭示了我国商品流通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并结合马克思流通费用构成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将马克思流通费用构成理论同我国的商品流通实践结合起来,不仅有力地指导了我国商贸流通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流通费用构成理论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商贸流通感性认知的升华,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更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活力和潜力,为马克思流通费用理论同我国的商品流通实际相结合提供了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黄少曼.对当前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控制的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23)
2.肖立东.马克思的金融发展理论及其启示[J].时代金融,2015(11)
3.Robert Olsson,Lars-Erik Gadde,Kajsa Hulthén.The changing role of middlemen— Strategic responses to distribution dynamic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3,42(7)
4.刘凤姣.我国商品贸易的流通成本控制问题与解决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5(17)
5.戴蕾,王非.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探讨——基于马克思消费和流通理论的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26(1)
6.王水平.我国流通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