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然适应的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研究

2016-11-16 08:43徐坚王佳旭戚少佰
中国建筑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居环境

徐坚 王佳旭 戚少佰

摘 要:本文在云南大理州州域内聚落比较分析基础上,总结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的主要类型,研究其形态特征,提出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保护的建设建议。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强化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的特征化建设,促进高原山地聚落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原山地;聚落形态;聚落特征;人居环境

【文章编号】1627-6868(2016)05-0030-03

Abstract: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lateau mountain settlement patterns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villages of Yunnan Dali state. The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o prot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teau mountain settlement patterns. Under the preconditions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trengthening the featured construction of the human settlement in plateau areas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lateau mountain settlements.

Keywords: plateau mountain; settlement pattern;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human settlement

高原山地具有复杂,特殊的自然环境。一方面,高原被定义为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有明显陡坡、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另一方面,山地是具有明显起伏度和坡度,有相应山间谷地、山前堆积地和多样性生境类型的特殊地域,拥有复杂的生态环境体系,呈现出生境类型多样性及相应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差异性。

高原山地兼具山地和高原的特征,即既具有大面积的隆起,其表面形态也奇特多样,所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恶劣[1]。

聚落是人类居住的房屋及其附属营造物的集合体,是地域环境中人类活动的据点。高原山地聚落泛指选址和建设在高原山地上的聚落。根据高原山地聚落的用地情况与环境特征,高原山地聚落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为聚落选址和建筑直接修建在起伏不平的坡地上;二是聚落选址和建筑虽然修建在平坦区域,但由于所处高原环境,且周围有复杂的地貌,从而对聚落的布局结构、交通组织、气候、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也视为高原山地聚落。

高原山地聚落因为所处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差异性,在长期与自然适应协调的过程中,聚落自身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空间形态。对高原山地聚落形态进行研究,能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维护其聚落特点,为高原山地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高原山地聚落形态主要类型

聚落形态由地貌水系、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化等众多地物融合构成。不同聚落,受地理位置、气候情况、功能性质、历史发展进程、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地域村民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不同的聚落形态。在对云南大理州州域内聚落比较分析后,总结出高原山地聚落形态可主要分为团块状、放射状、带状和散点状四种类型。

2.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研究

2.1团块状聚落

团块状聚落所处自然环境在高原山地聚落中,属于地形条件相对较好、适合建设用地较为集中区域。所以布局形态相对紧凑,呈现面状或团状形态特征。在高原山地聚落中开发强度偏大,呈集中布局的特点。

按所处位置地势起伏和坡度的大小,团块状聚落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地形条件相对平坦所形成的片域状聚落[2],另一类为坡度地形条件相对较陡后形成的叠落状聚落[2]。

2.1.1片域状聚落

通过对片域状聚落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此类聚落普遍具有以下形态特征:

(1)用地坡度相对平缓,通常小于10度;地形起伏较小,一般分布在平坝、丘陵或坡麓地带;用地相对集中;

(2)由于地势平缓,土壤肥沃,适于农耕,故聚落周边植被主要以农田为主;

(3)较一般高原山地聚落而言,规模偏大,且多集中布局;布局形态呈现面状或团状特征;

(4)交通条件较好,一般依托过境道路向两侧生长,内部街巷呈规则的网络状,纵横交错,主要的交通道路和商业街巷均平行于等高线方向设置。

2.1.1叠落状聚落

根据叠落状聚落的研究结果表明,此类聚落有如下形态特征:

(1)坡度较片域状聚落通常偏大,一般在15度至25度之间,局部地区大于25度,地形地势起伏大,一般分布在山腰台地;

(2)聚落附近一般伴随着溪流和冲沟,除坡度较平缓地区有农田分布外,其余地方皆种植符合当地山地气候的经济林和低矮灌木;

(3)受地形限制,为节约土地资源,聚落布局更为集中,伴随较高强度的开发模式;

(4)较大的坡度致使交通条件较差,村内无法通车,内部街巷呈变形的网络状,街巷狭窄,仅能供人畜通行,横向步道沿等高线平行设置,竖向交通则靠阶梯式步道进行组织连接。

2.2放射状聚落

放射状聚落多分布在局部用地相对平坦但周围有陡峭山体区域,如河谷交汇处、山脊或山谷中,聚落布局顺应地形地势向多个方向延伸。此类聚落受高原山地自然条件限制,聚落街巷多呈树枝状向外辐射。

研究表明此类聚落普遍具有以下形态特征:

(1)由山地或水体形成聚落的外部空间界面,使聚落沿着界面内部平缓地区向外辐射,一般分布在平坝、山谷或滨水地区与山体的相间部分;

(2)聚落周边平缓地区多为农田、水塘,而作为聚落屏障的山体多种植低矮灌木和松柏等经济林木;

(3)放射状结构形成不同组团相间的空间格局,组团规模大小视空间界面而定。

2.3带状聚落

带状村庄或沿河岸、或顺山谷排开,紧相毗连,形成带状分布特点。此类聚落受自然条件限制,根据其所处区域地形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三类。

2.3.1沿水域形成的带状聚落

当区域内的山地聚落分布于湖岸、河谷阶地或临江河的狭长高地时,聚落主街通常平行于水域岸线,形成滨水带状聚落。如大理下关镇的温泉村呈滨水带状布局。

2.3.2沿山脚边缘形成的带状聚落

当区域内以丘陵山地为主时,高原山地聚落通常会将聚落建于山体缓坡上,尽可能的将平整土地用于农业耕作。如海东镇的石头村即属于此类带状聚落,聚落沿山脚等高线的进村路展开布局,体现出了此类聚落对自然环境的围合与限定所表现出的自然适应性。

2.3.3沿山脊形成的带状聚落

由于高原山地多山少坝,土地资源格外珍贵,村民尽可能将平坝土地用于耕作,在依傍河溪之处若无适宜建房的场地,则通常将居住区建于不宜耕作的山脊之上,形成沿山脊走向布局的带状聚落。

研究带状聚落普遍具有以下形态特征:

(1)由山地或水体形成聚落的空间界面,使聚落或沿着自然界面呈线型向外延伸,或依托过境道路线性延伸,一般分布在平坝、山谷或滨水地区;

(2)聚落周边平缓地区多为农田、水塘,而作为聚落屏障的山体多种植低矮灌木和松柏等经济林木;

(3)聚落纵深方向视空间界面而定[2]。

2.4散点状聚落

此类聚落在高原山地聚落中,通常所处自然环境是最为恶劣的。或者是所处海拔较高、或坡度较陡、或交通受限,所以呈现散点的布局形态。一般散点状村庄空间格局上较分散,相互之间无便捷的交通联系。同时聚落规模通常不大,多处于偏僻山区。

通过对散点状聚落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此类聚落普遍具有以下形态特征:

(1)坡度陡,地势起伏较大,一般分布在山顶;

(2)聚落散户周围坡地零星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其余山地种植核桃、松柏等经济林木和药材;

(3)规模较小,布局松散;

(4)交通条件差,入村道路一般为土质路面,没有完整的街巷体系。

3.基于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保护的建设建议

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是对山地地形地貌、自然生态立体多样化的适应结果,对其聚落形态特征的保护与传承,既能强化人居环境的特征化点建设,也能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

基于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保护的建设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3.1充分考虑高原山地聚落所处自然环境因素,因地制宜,在人居环境发展中强调弹性原则,同时形成城乡交错、环境优美的空间格局,为城乡一体化与自然生态演进建立平衡关系[4]。

3.2在自然条件可能的情况下,针对团块状聚落,应尽可能维护或扩大其中心辐射作用,建立人居环境集群概念,带动周边人居空间的发展。在其他类型的聚落空间中,即使受自然环境限制,也应尽量增加中心组团的规模,以利于在其中能安排相对完善的公共、基础、文化、福利设施,满足经济规模要求和服务要求[5][6]。

3.3在受自然条件影响,形成多组团发展格局时,应考虑各组团与城镇各物质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尽量使各块用地在道路工程、管网等市政设施方面经济合理;组团内部可采用较强强度的开发模式。

3.4针对带状聚落人居空间,应控制其空间形态不宜过长,同时其街巷空间变化应丰富自然,特别注意沿带状空间发展时,结合自然背景其外部形象的塑造。

3.5对于部分散点状聚落,根据其所处自然环境情况,在不能与其他聚落建立较强联系,同时海拔、坡度、植被等自然情况限制较大前提下,可结合当地总体布局,通过迁村并点等措施,改善其人居环境[7]。

参考文献

[1] 徐坚.山地城镇生态适应性城市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高永吉.高原山地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以大理为例[D].云南大学,2013.

[3] 徐思淑、徐坚.山地城镇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 毛刚.生态视野西南高海拔山区聚落与建筑[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 王纪武.重庆地域传统人居形态及文化研究[J].规划师,2007(5).

[6]黄金鼎.千年白族村——诺邓[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6).

[7] 赵万民.簇群文化内因与城市整体设计——三峡库区一种传统的城市设计方法操作[J].建筑学报,1996(8).

猜你喜欢
人居环境
我国城郊村人居环境安全性探讨
浅析绿色植物在室内环境中的作用
旧城河涌改造的历史文脉延续
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探析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浅谈园林艺术
小城镇人居环境宜居性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