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毅
演唱是声乐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歌声与形体表演为内容,是一门复杂、抽象的学科。演唱不仅包括歌声,还包括歌唱的内容、风度气质、情感传递、氛围营造等,所以说,演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不仅是技巧性的展现,更应包含精神和内涵的传递。演唱需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感染力是通过演唱者的音乐表现力来实现的,正如意大利音乐家巴基尼曾说:“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而是动人。”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至关重要。
一、培养学生的声音表现力
1.声音的训练
声音是展现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基础要素,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专门训练学生的声音:第一,歌唱的呼吸。即训练学生在演唱中寻求一定深度的呼吸支持点,做到始终支撑流畅自然、灵活松弛的气息;第二,正确的起音。即要求学生喉头应向下挡气发声,声音结实、明亮而又有弹性;第三,咬文吐字训练。即要求学生在歌唱中字正腔圆,保持歌唱的共鸣和旋律的流畅;第四,歌唱的共鸣。即要求学生以胸腔共鸣为主,在不同的音调中选择合理位置,演唱时应形成整体共鸣效果。
2.音色的运用
在演唱时,学生需要结合音乐作品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音色,以表演出生动形象的音乐形象。针对不同类型的歌曲,教师要训练学生运用不同音色进行演唱。如演唱圆舞曲时,学生需要用明亮华丽的音色;演唱进行曲时,学生要用雄壮激昂的音色;演唱摇篮曲时,学生要用甜美柔和的音色。音色与歌曲作品的类型、内容、情感具有直接的关联,合理地选择音色,是保障演唱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基础,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音色。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力
1.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
音乐表现力除了声音带来的感染力之外,还包括情感表现力。歌曲作品本身不能直观展示情感的感染力,需要通过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传达,引发欣赏者的情感共鸣,才能将作品的情感转嫁到欣赏者身上。
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力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充分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者在创作时的真情实感。学生只有充分、全面了解和认知作品后,才能通过演唱传达情感。
2.善于从多方面学习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勤练习,鼓励学生善于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和训练的机会。如有计划、有系统、有目的地模仿歌唱演员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基础的音乐知识,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的能力
音乐感受力是指人们内心对音乐的直观反映,是一种深入体验、感觉和理解音乐,并把音乐表现出来的特殊能力。
音乐作品是由旋律、节奏、织体、音色、音高、速度等基本要素组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作品,使其具备表达音乐作品内涵的艺术修养。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反复播放演唱家的音像资料,使学生感受音乐,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4.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音乐通过声音传达情感,学生在接收声音后,应结合自身的理解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从而形成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这对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极为重要。因此,在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时,还要培养音乐想象力。
5.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让学生通过自身创造将演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模仿,通过不断训练,使学生不仅能够模仿声音,还能理解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其次,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包括声音表演、形体表演、情感表演等。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能有效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等,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