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探究

2016-11-16 10:31于泓野
大观 2016年9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于泓野

摘要:伴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更趋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互促进的关系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体育锻炼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由于体育活动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积极促进

体育锻炼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由于体育活动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我国高校体育把增强大学生体质、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伴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更趋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互促进的关系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从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学的角度讲,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心理不健康,德、智、体就难以得到全面发展;反过来,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又能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可以说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根源

在当今社会的高节奏生活中,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高校大规模的全面扩招,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实际上己经失去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所拥有的“天之骄子”的荣光。他们不得不承担着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方方面面的沉重压力,加上从小学以来即开始的应试教育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己经不堪重负,其中一些大学生甚至己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根据相关的统计材料,尽管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于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身在大学校园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甚至要比其他社会群体差。社会的高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我们的身心受到更多的心理困扰,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而作为一个独特群体的当今大学生更是在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种种压力下,其心理健康已经存在着严重问题,令人担忧。对此,我们只能面对,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有效的措施。只有这样,高校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当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固然与当今社会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压力有关,但是高校教育中对此问题某种程度的忽视不能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具体而言,由于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使得我国大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当然,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有众多的原因,除了本身的生理变化和遗传因素外,各种社会冲突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消极影响,以及“应试教育”中教师、家长、社会对学生过高的期望所带来的学生心理负担等,都能造成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

二、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

体育锻炼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迄今为止,已经有许多学者就体育锻炼与一些心理健康指标和体育锻炼对治疗心理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体育锻炼对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测定人脑细胞的反应速度可以看出其的思考速度和智商的高低,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是促进脑细胞反应速度提高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大脑对身体的感觉和运动是对侧支配的,而体育锻炼又能经常活动平时较少活动的左侧肢体,所以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就有利于挖掘大脑右半球的智力潜能,发展人的智力,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应激。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应激反应明显低于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参加愉快的、非竞争性的或有节奏的体育锻炼会产生显著的短期情绪效应,从而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如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

(二)体育教育的心理健康职能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健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职能。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健康指的是大学生身心的双重健康。在大学学校阶段,大学生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还要为将来走入社会适应繁重的心理和生理压力作准备,这种准备不但是知识储备,也是生理和心理储备,而生理和心理储备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体育锻炼来得以实现。在高等体育教学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对压力的承受能力、锻炼学生的对待事情敏捷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对面临危险的处理能力和学生对现场情况的组织能力等等,而这些无一不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也就是说大学时期是健康教育的最好时期。

(三)体育教育是心理健康的实现手段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一的一个方面。体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独特的作用,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及效果,是其它方法和手段所不能替代及无法比拟的。体育运动有各种组织形式和不同的活动内容,它有助于消除人的紧张情绪,发泄内心的冲动潜意识,化解烦闷和单调,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满足人与人之间交往和情感的需要,磨练性格,锻炼意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地松弛紧张的神经,改善人们的自我感觉,消除失落和沮丧情绪,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缓解和减轻心理压力,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集体性运动项目来促进学生团结协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竞争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通过体育规则来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体育运动在培养学生乐观的性格、豁达的胸襟、坚强的意志等健康心理方面有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参加体育运动心理感到豁达、愉快的占80%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身体能感受到动作的力量感、美感和韵律感,心胸开阔,陶冶情操,运动时,可以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同时又提高了人体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和康复手段已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

(四)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的自疗作用

焦虑和抑郁是普通人和精神病患者遇到的两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体育锻炼对抑郁的控制作用比较明显。一次性运动活动和长期的体育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体育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也可降低状态性抑郁;体育锻炼即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有氧练习(低强度,长时间)和无氧练习(高强度,短时间)均可降低抑郁;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和频率与抑郁的降低程度有关;体育锻炼比放松练习和其它愉快活动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比单纯进行体育锻炼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

三、高校体育教育应对策略

(一)有机互动

有机互动是指在体育教学或体育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讲究时机和内容,即体育教师要根据体育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其所蕴涵的可利用资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结合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来说,每一堂体育教学课所融入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涵的,是份内的,而不是脱离教材强加上去,任何牵强的、贴标签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任何纯粹为心理健康教学而进行体育教学都是不可取的。虽然体育学科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并非任何内容、任何时候都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每次体育课都必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内部渗透贵在自然、贴切,它与整个体育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具体过程是紧扣的,是有机融合的。因此,促进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策略就是顺其自然,尽量避免牵强互动。

(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体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于体育教育、体育教学、课余锻炼、竞赛活动等各个环节之中。要实现高校体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必须要选择好与体育教学密切相关又能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一般应加强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的教育内容。一般而言,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智能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培养人际关系的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全人格教育等。通过有意识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发掘智力潜能,优化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用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关心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形成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另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应适当加入预防心理疾病的教育,主要包括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心理疾病防治教育以及挫折教育等。这样,高校体育便可以通过健身健心的双重功能对大学生正确处理心理卫生与学习、生活、工作、交友、恋爱、就业的关系方面产生独特作用。

(三)加强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体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登上高校讲坛,它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高校教师应多掌握一些与自己专业相联系的心理知识,开阔视野。目前,在高校里有许多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利用体育这一特点,其原因在观念上仅仅把体育作为锻炼身体,增进身体健康的一种手段,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因而没有把它作为一种改善心理环境,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许多学校还未摆脱运动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大纲仅仅是运动项目的排列组合,重运动轻健身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加上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制约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使目前高校体育还未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这种认识上的局限与体育长时间限于教育学和某种旧的拼装式框架有关。教育分为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其中体育是一部分,现代教育趋向于整体化和有机化,体育其实是整体教学的有机部分,是与教育其他部分相辅相成合为一体的,对体育的认识形成系统论的观念,我们就能清楚现代体育对人的作用,也就是体育不仅健身、而且健心、健美。

四、结语

影响、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其中体育教学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教育工具,其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是调适和克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体育学科因其教学活动的动态性、身体活动的实践性、人际交往的立体性、心理操作的复杂性、心理体验的复合性等,对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心理状态、排除心里困扰、有针对性的纠正心理缺陷、提高心理素质等具有重要意义,是最容易、最现实的心理健康的教具。

【参考文献】

[1]徐爱军.对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 (04):78-79.

[2]吴宝全.发挥学校体育功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83-84.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