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符号学视野下的姜文电影

2016-11-16 10:31吴颖
大观 2016年9期

摘要:电影符号学是指把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符号进行研究的科学。电影符号学的存在对西方电影理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使西方电影理论向前迈进了很大的一步。电影符号学经过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如今已经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思潮之一。电影符号学的出现为传媒电影的发展和评价都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电影符号学;《一步之遥》;《太阳照常升起》

电影是一种开放性的文本。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电影符号学理论视野角度下来看由姜文执导的《一步之遥》和《太阳照常升起》又别有一翻风味。从姜文所拍摄的那些影片里可以看到,在导演的世界观里,英雄总是第一位的。英雄能够改变社会,英雄能够创造历史,英雄总是无所不能的。当就现实而言,英雄的经历必定是充满苦难的。在姜文的电影里,不难看到这种英雄理想的破灭,而且,姜文往往用虚幻的手法,将这种英雄的悲壮“模糊”掉。它“像雾又像花,雾非雾,花非花”。

《一步之遥》原本是华丽悦耳的探戈名曲,由阿根廷的歌手卡洛斯葛戴尔所作,这首探戈名曲是受全世界乐迷所喜爱的。姜文用同样的名字讲述了1920年上海滩的一个冒险故事。《一步之遥》的故事内容非常简单,但是某些细节和对白也是值得深思。在一般人来看,整部影片是疯疯癫癫的节奏,似乎是一个“酒鬼”的酒后之作。比如《一步之遥》里面的马走日,他就是典型的酒鬼人物,他的行事完全靠感觉,似乎有点浪漫主义者的样子。但是他的生命力却顽强的厉害,不畏惧一切苦难和朋友的出卖。对于姜文来说,他用电影向我们讲述他的内心世界。

2007年由姜文执导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这是一部借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达手法,又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主义的电影。观众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此影片。姜文曾经说过,这个故事可以放在任何时代背景来演绎。的确,这是一部关于两个爱情湮没的故事,时间节点分别是1958年和1976年。其中第一个爱情故事发生在1958年的春天。两个女人在大漠的旅途相遇,一个为着幸福的爱情,一个为着伤心的爱情。然而故事到了1976年,爱情又一次落寞。接下来就是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往往能够反应最真实的生活。大跃进时期结束了,可是文革又来了。当时的中国正值“破四旧阶段”,国内掀起了打倒孔家店,提倡文攻武卫,彻底摧毁亲情伦理的思潮。这就是1958年到1976年的一个寓言故事。然后接下来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隐喻故事。同样发生在疯妈妈的身上,她因为鞋而迷乱、疯癫。最后疯妈妈失踪,只剩下她曾经穿过的衣服顺水飘走了。结尾姜文走进了疯妈妈的内心,也反应出故事人物的脆弱感情。再者,姜文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无论是厨房里的几个姑娘还是不断打来的陌生电话,都极大的反应出剧终人物黄秋生的压抑心理。电影最终以压抑下的黄秋生的死亡而告终。有人不禁疑惑整部影片与太阳没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太阳才是最大的隐喻。即太阳就是是乌托邦的革命理想。压抑的时代结束了,太阳东升西落照常升起。

《一步之遥》这部电影也如同《太阳照常升起》一样,背负了许多骂名。首先,姜文对各种类型电影风格的拼贴和戏仿,导致电影在风格上缺少前后的统一连贯性。比如前面模仿《教父》的开头,姜文在其中是一种冷酷睿智的形象,但和之后的形象产生了断裂感。给人一种为了模仿《教父》而模仿的感觉。而且模仿百老汇歌舞剧的花域大总统那段拉得太长,在影片开头的建置部分没能很快把故事主线搭建起来,导致了观众兴趣和注意力的流失。对于电影发烧友来说,这种对各种类型的模仿和拼贴能带来巨大的快感,但对于广大普通电影消费者来说,这种对电影类型的解构和拼贴是毫无意义的,只能让人产生不知所云之感。其次,编剧在人物动作的设置和情节处理上过于舞台剧。马走日救项飞田的电影戏份,把它当孟京辉的戏剧来看也是毫无违和感的!那种闹闹腾腾、唠唠叨叨的台词,几乎每一句都是演员声嘶力竭、字正腔圆地念出来的,再加上人物极度夸张的动作,比如马走日教武大帅一家摸到了地板就救出了项飞田,这种脱离生活常理的情节设置都让电影观众的心理无法接受。因为相对于舞台艺术来说,观众对于电影艺术的假定性的预设是更低的。在京剧舞台上,一根马鞭就能代表骑马,但在电影银幕上这么做肯定是不行的。除了上述摸地板之外,舒淇的“初嫁”也让人摸不着头脑,还有最后风车的演讲和草地上出现的婚礼更让人不知所云。这些情节如果出现在小剧场的话剧舞台上,观众看完会有种大快人心的感觉,但出现在大众电影银幕上,就会得到差评了。

其实,观众很少能够读懂姜文,他是个有魅力的老男人。他在电影里面着力要表现出来的,都只是他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而已。姜文在《一步之遥》里安排了一个王志文出演“王天王”,这是一个靠演丑戏挣大钱,观众前卑琐,舞台后跋扈的戏子。这是整部电影中的核心人物,因为他促成主角马走日最重要的转变。“王天王”不理解完颜英之死的真相,就按自己的意愿演绎成了卑琐的奸杀案,把马走日塑造成“阿乌卵”,以迎合观众的恶趣味。而当真正马走日在场时,反而却没人愿意了解完颜英之死的真相了。王天王也不顾现实逻辑,只想让马走日穿上奇装异服,兑现他在丑戏中臆想的“阿乌卵”奸杀犯。这是一出镜子戏,戏里的观众,就是戏外的观众。姜文想让观众们看电影如照镜子,顺着马走日的情感去敌视那些猥琐的观众,从而也能反躬自省——“不做王天王做的事”。于是,当《一步之遥》恶评如潮的时候,很明显,大部分观众是“没看懂”的。然后一些影评人就像“王天王”一般跳出来,按自己的想象来评价这部电影,给《一步之遥》塑造了一个穿着黑皮服饰“阿乌卵”形象。而那些不能理解“马走日”的观众们,从这些“阿乌卵”式的吐槽影评中,感受到了快乐与满足,不再理会《一步之遥》的真相。电影外的观众,成为了电影里的观众;电影里的马走日,变成了电影外的姜文。

《一步之遥》是部新电影,新之处在它的拍摄技术与方法。姜文对新技术抱有尊重且愿意尝试。落实到本片,它究竟有没有使用3D的必要?电影技术不断进步,3D是电影技术史上很重要的一步,理应被合理对待,它帮助电影画面呈现出更多层次。无论原生拍摄还是后期转制,在电影的表现方面,它或许可以产生补助的效果,但是这些都不是它必须履行的职责,善待一项电影技术,不应以个人的喜好评价一种电影新的可能与趋势。影片的剪辑应该是被剧本绑架的,最强大的剪辑者是姜文,他已经设计好一切。在音乐方面,虽然是找来朗朗,可是并没有给观众留下太深的印象,这一点跟《太阳照常升起》里的久石让是有距离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步之遥》影像指涉在不小的程度上,受益于本片美术设计的成功。美术设计能把姜文脑子里的描写,展现出来。花国大选直播内场、奔月、火车厢内的沙土等等,皆成全了姜文式的浪漫与聪明。

姜文执导的《一步之遥》和《太阳照常升起》这两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电影符号,为电影的质量上色了不少。电影符号学理论在两部影片中,都有很多的实践。其实,姜文电影的成功,在一方面也说明了电影符号学理论运用的成功。当然,电影符号学理论的运用,也能够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为电影本身增色不少。

【参考文献】

[1]曾臻.符号学理论视野下中国西部武侠电影特征分析[D].陕西科技大学,2014.

[2]李娟,朱江勇.电影符号学理论视野下的《周渔的火车》[J].电影评介,2009(10):39+44.

[3]王丽娜.安贝托·艾柯符号学美学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9.

[4]孙鹏.电影理论中的结构主义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5]齐伟.电影观念的现代建构及其反思[D].上海大学,2013.

作者简介:吴颖,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专业:戏剧与影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