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彩帨”的形制与图案

2016-11-16 02:34:25梁惠娥李坤元
丝绸 2016年10期
关键词:手巾宫廷服饰

梁惠娥,李坤元

(江南大学 a.纺织服装学院;b.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苏 无锡 214122)



清代“彩帨”的形制与图案

梁惠娥a,b,李坤元a

(江南大学 a.纺织服装学院;b.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苏 无锡 214122)

清代封建统治阶级等级森严,服饰奢华繁缛,服饰配件质料因身份、场合而异,是区别地位等级的主要标志之一。“彩帨”,是一种清代宫廷命妇穿戴的佩巾。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并辅助具体的图像研究,对彩帨形制的产生、特征、功能性及图案等综述讨论,厘清“彩帨”的概念出处,以及从实用功能向装饰功能转化的演变过程,着重从其具有的政治文化内涵分析。研究表明:“彩帨”的形制、色彩、图案种类等均是清代宫廷命妇地位等级的主要标志之一,具有极强的象征功能,由点及面说明传统服饰所具有的政治符号性意义。

清代;彩帨;佩巾;形制;图案;功能

彩帨,又称采帨,是清代宫廷命妇佩巾,多以绸缎制成,常佩戴于女性朝服胸前的第二颗纽扣上,其形制多上窄下宽,下端呈尖角,长约1 m。上端通常设有挂钩、铜钱、玉环等饰物,垂挂数根丝绦,可以挂佩箴管、縏袠等缝纫装饰之类。与朝冠、金约、珥、领约、朝珠等服饰配件构成全套女性朝服,是着装人地位等级的主要象征。其最初来源于佩巾,女子为公公婆婆缝纫的小物件,随着人思想和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历经多个朝代由最初的实用功能性演变成象征性、装饰性,具有不容忽视的研究价值。

1 彩帨的来源

彩帨其本质特征是佩巾的一种,不同于隐士的乌角巾,更形似现在的手绢。佩巾自古是女儿的象征,有专家认为其来源于先秦时期的巾,后来分为抹额或束发的头巾,以及系于腰部的佩巾。可考证最早在《诗经》《礼记》等古籍中记载“帨”,《毛传》记载“帨,佩巾也”,古代女子外出系在腰的左侧拭巾。“帨帉”“帨巾”“帨缡”也表达佩巾含义,宋代苏轼《沉香山子赋》:“幸置此於几席,养幽芳於帨帉,无一往之发烈,有无穷之氤氲。”其中“帨帉”为拭物的巾帕,“帨巾”为试手的巾帕,“帨缡”为女子出嫁时的装饰。

古时便有“设帨”的礼仪,女子出生时便要在门口右侧挂佩巾,男子出生在门左侧挂弓箭,体现了古代女子在家中的地位与分工,一个家庭人丁繁衍与延续是女子最重要的职责。女子出嫁那天,母亲为其佩戴帨,使女儿牢记做女人的本分,“帨”也成为女子的象征。

“彩帨”作为佩巾的一种,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根据审美的需求,垂挂女人缝纫时的小物件,传递着女人的心事,寄寓绵绵感情。

2 彩帨的形制与功能

彩帨在清代以前,其历经“事儿”“坠领”“汗巾”“手巾”几个名称的演变,尤其是在清代其形制的变化更加明显。

2.1 彩帨的演变

彩帨即手巾与装饰杂物的结合。装饰杂物来源于魏晋时期男子为方便骑马使用的“蹀躞七事”,自唐开元年间开始在妇女中流行,使用耳挖等清洁工具[1]。

辽代的陈国公主墓中发掘出公主胸前佩戴的玉制莲花,下部垂挂着六条金链子分别是玉质的剪刀、耳勺、锉、刀等生活小物件。元代的《新编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更是明确记载了玉五事也正是此类物件。在此时期“玉五事”上是否有手巾有待考证。

明朝时期,“事儿”又称为“坠领”。沈从文先生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到明代配件有坠领或七事,用金玉杂作百物,上有山云或花投,下垂诸件,多少还保留一点古代杂配的遗意,但位置已有不同。在胸名“坠领”,在裙腰名“七事”[2]。在沈从文先生书中虽然并未说明是否与手巾结合使用,但在明代小说中多有记载。明代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词话》,第十一回中描述到西门庆“到是袖中取出汗巾,连挑牙儿与香茶盒儿,递与桂姐收了”;第五十九回,“西门庆向袖中取出白绫双栏子汗巾儿,上一头拴着三事挑牙儿,一头束着金穿心盒儿”[3]。明末清初《醒世姻缘传》中“把手往寄姐袖里一伸,掏出一个桃红色汗巾,吊着一个乌银脂盒,一个鸳鸯小合包,里面盛着香茶”[4]。此类的描写段落不胜枚举,可见在明朝时期,此类汗巾随处可见,是妇女的日常用品。有专家认为“禁步”与“七事儿”相同,但在定陵的出土文物上看,两者并不相同。“禁步”是用彩线穿过不同形状的玉佩,随走路发出响声,响声的节奏杂乱与否也是步态是否庄重的一种象征,而“七事”悬挂的是生活小物件,方便随时使用。

清代满族为方便妇女使用,此形式的手巾得到大量的发展,八旗女子将手巾日常悬挂在衣扣处,既具有装饰性又具有实用性,称谓“彩帨”。

2.2 清代彩帨的形制

清代初期,彩帨在宫廷生活画像中较为常见,通常为白色长手巾上挂有若干条丝绦,是日常生活使用的一部分,作用类似于手巾(图1)。孝庄皇后及其他皇后便服画像中(图2)就有体现,其佩戴形式与明朝相似,根据穿着的服饰不同可挂侧面或正面纽扣处,并非所有都在服装正中位置。

图2 清初彩帨Fig.2 “Caishui” in early Qing dynasty

图1 清早期彩帨形制(笔者绘)
Fig.1 “Caishui” structure in early Qing dynasty (painted by the author)

清代中期康乾盛世,清宫画师纪录下了大量后宫中真实生活面貌,从画卷可见各种佩戴方式,有在腰间有在纽扣处(图3)。不同的衣着有不同的搭配方法,说明此时彩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图3 乾隆时期画作Fig.3 Painting in Qianlong period

在崇德年间,彩帨列入服饰制度中女朝服系统,形制有所不同。在孝庄皇后朝服像中(图4),彩帨形制长度约1 m,宽度狭窄,下端呈尖角,此形制较为罕见。

图4 孝庄皇后朝服像Fig.4 Court dress of empress Xiao Zhuang

乾隆十三年完善朝仪典制,彩帨逐渐形成对应身份的颜色、图案、装饰,彩帨装饰价值逐渐超越其实用价值,周围挂大量杂宝而非针线盒等缝纫小物件。崇庆皇太后的画像(图5)中,彩帨的形式素而不绣,宽度较之前更宽。

图5 崇庆皇太后朝服像Fig.5 Court dress of empress dowager Chong Qing

尽管在乾隆时期已有了明确的制度,但是彩帨却直到嘉庆才逐渐趋于合制,后期皇后的朝服像上明确按照此制度。《大清典制》中彩帨的形制(图6)上窄下宽,下部呈尖状,上部玉环和东珠下垂挂若干丝绦,丝绦上挂缝纫、香囊、宝石等小物件。佩巾中间穿珠或扣袢装饰。

图6 清彩帨形制结构(笔者绘)Fig.6 “Caishui” structure in Qing dynasty (painted by the author)

至晚清时期,《故宫珍藏人物照片荟萃》纪录的照片中,宫廷生活中彩帨的使用情况已基本没有,唯独可见的是在溥仪与皇后婉容大婚照片、皇妃文秀结婚照片上,彩帨其式样较以往明显变长变宽,下部尖端垂数根流苏。

彩帨的制度完善,使用有了特定的要求,不再作为一个生活服饰品使用,完全成为体现身份地位的象征。清政府的细密之风导致服饰及其配饰上繁缛风格的形成。

2.3 彩帨的功能

彩帨具有实用性、装饰性及情感性。彩帨最初功能是实用性。清代文康著古典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八回安老爷给新媳妇送礼中讲到《礼记·内则》云:“妇事舅姑……鸡初鸣,栉縰笄总,衣绅,左佩纷帨……右佩箴管、线纩、施縏袠……以适父母舅姑之所。帨,手巾也;彩帨即‘密鸦密罕丰库’,打扮用的手巾。丝绦上挂着的缝纫用具是给公婆缝缝联联用的。”[5]彩帨其产生的基本作用就是手巾,用来擦拭、缝纫,古时侍奉公婆必备物件。冷枚、焦秉贞、陈枚合作《雍正行乐图》(图7)中嫔妃中满汉服饰混搭,佩戴彩帨时便不再手持手帕,可见其功能是相同的。彩帨挂于胸前可随时取用,挂饰箴管、縏袠之类也是提醒后宫女子要牢记作为女人的本分是精通女红的传统习俗。

图7 雍正行乐图Fig.7 Amusement paintings of emperor Yongzheng

彩帨的装饰性与实用性此消彼长,装饰性特别在宫廷中尤为显著,宫廷命妇不需要做许多日常侍奉公婆的杂事,彩帨的使用更多是装饰和象征意义。彩帨在满语翻译过来就是“打扮的手巾”,可见其拥有装饰特点[5]。清代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大婚时,皇后婉容和皇妃文秀彩帨上大量流苏的使用,象征着清代皇家迫切希望多子多孙,皇权绵延。

彩帨作为宫廷命妇手巾的一种,与女性的手帕有着相同的作用,是情感的象征。女儿自古多柔情,手帕传情屡见不鲜。清朝虽为满族统治,清入关之后文化交融,满族女子经常效仿汉族女子娇弱柔美,形成以帕拭泪形象的审美情趣。另外也常以“手帕姐妹”来象征着深交的姐妹[6]。

随着彩帨式样的变化,最初长巾形式垂挂缝纫物件至清后期彩帨的造型方正、棱角分明、装饰复杂、缀饰大量珠宝,从功能的实用性转变为装饰性,棱角鲜明的造型特征也是女性皇权的象征。

3 清代彩帨图案

清代初期彩帨并无图案,彩帨是女子身份的象征,按等级、场合有着不同的装饰图案。至乾隆时期,一般采用凤穿牡丹图案。彩帨的图案使用《大清会典》中有明确的记载,皇后、皇贵妃彩帨为绿色并绣五谷丰登纹,丝绦为明黄色;贵妃、妃绣云芝瑞草纹,其余部分与皇贵妃相同,丝绦为金黄色;嫔所用彩帨不绣花纹;皇子福晋用彩帨月白色,不绣花纹。皇子福晋、亲王福晋、古伦公主一下至七品命妇的彩帨用月黄色,丝绦为金黄色;七品命妇以下则不允许佩戴彩帨。传统的纹样依托在彩帨上,体现出清代宫廷以此为寄托,对美好的渴望。

3.1 彩帨的图案题材

清代彩帨的图案题材大致包括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吉祥文字及其他类型图案。清代宫廷图案本身就是一种装饰性,大量从生活中自然界提取元素,进行艺术化的再创造,同时还有着对美好事物向往,对神明的敬畏。

乾隆时期孝贤纯皇后(图8)、孝仪纯皇后、慧贤皇贵妃的画像中均为红色的凤穿牡丹。凤为百鸟之王,牡丹亦为花中之王,象征着皇后、皇贵妃人中龙凤富贵吉祥,同时凤穿牡丹也被视为夫妻恩爱、百年好合、祥瑞、美好、富贵的象征。表达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的、普渡众生的美好愿望。

图8 孝贤纯皇后画像Fig.8 Portrayal of empress Xiaoxianchun

图9 皇后彩帨Fig.9 Empress “Caishui”

自嘉庆时期,皇后、皇贵妃纹饰图案等使用五谷丰登纹(图9),用稻、豆、稷、麻、麦五种谷物麦穗纹样,绣制蜜蜂环绕灯笼飞舞纹样。

云芝瑞草纹:以“祥云”“灵芝”等构成吉祥图案,常见的还有绣蝙蝠、暗八仙、寿桃、蝴蝶、寿山福海、海水云崖、喜字等各类动植物吉祥图案,取其吉祥的含义。清代彩帨图案题材丰富、寓意深远,具有强烈的情感性。

3.2 彩帨的图案色彩

清代宫廷服饰不论服装还是配饰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其服饰搭配追求华丽的色彩,色彩的使用受到了中国传统五行学说与占星卜观念学说的影响,所谓“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将“青、赤、黑、白、黄色”作为正色,又按照阴阳相生相克的调配出间色,构成东方独特的色彩体系[7]。

清代宫廷图案色彩纯正,黄色是帝王钟爱的颜色,也是皇家的象征,是五行中“土”的代表,象征中央。明黄色是宫廷服饰等级的最高颜色,只有皇太后、皇帝、皇后、皇贵妃可以使用,在彩帨的丝绦中便可以看出。

彩帨的植物图案常用到渐变的表现效果。如牡丹采用红色到白色的渐变效果,蝴蝶、叶片等均采用类似古代水墨画晕染的效果,形象逼真,具有层次感。绣制图案花纹效仿生活中实际的样式加以提练,有自然美感。清朝满族是游牧民族,天生有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与崇敬之情[8]。

动物纹样、吉祥图案中除仿照自然生活形态,更多是一种写意的手法,抒发其情感。采用抽象的艺术手法,将所要表达的事物概括凝练,如蝙蝠图案色彩常采用与所附着的面料色彩相对比调和的色彩,海水云崖常采用红蓝绿青的色彩达到统一的效果。

同时要做到图案与其所附着彩帨色彩的统一性。《大清会典》规定彩帨有绿色和月白色的等级差别,然而绿色在袍服上经常作为贱色,却在彩帨上为最高阶级使用,绿色绸缎制成的彩帨清新淡雅,从色彩学上说,绿色是自然界的颜色,象征着自然、成长、清新、宁静、安全和希望。绣制的纹样大多为五谷丰登、云芝瑞草等自然主题图案,与绿色体现自然相融合。月白色并非白色,是一种淡蓝色,常用形容月亮的颜色,体现纯洁、恬静的感觉。皇帝大婚时使用红色的彩帨,色彩鲜艳,与大婚吉服整体的色彩相统一,达到和谐的美感,同时与“囍”的主题相适应。

总的来说,彩帨图案的色彩不拘泥于自然万物的真实写照,也有着清代宫廷独特的色彩表现和审美需求。

3.3 彩帨图案的寓意性

彩帨图案的寓意性既包括图案本身的寓意性,又包含图案等级的特殊属性。

古代常以具体的纹饰题材,来体现抽象的吉祥寓意。大多数采用动植物等图案形象,通过隐喻、双关、象征、谐音等手法,寄予未来生活美好希望[9]。这种手法来源于中国人习惯讨个好彩头,通常利用汉字谐音或者通过动植物的本身形态及生活习性,托物表现象征意义。如蜜蜂取“丰”的谐音,灯笼取“登”的谐音,组成“丰登”,粮食富足是国立昌盛的基础,统治阶级希望来年国家五谷丰登、百姓生活安康庆祝丰年的美好愿景,体现皇后、皇太后母仪天下,关心普天下民生。蝴蝶在清代宫廷彩帨实物中有大量使用,其形态优美,千姿百态,同时又是美好吉祥、生活美满幸福的象征,其中“蝴”与“福”谐音,也被认为是福禄的象征。“蝶”与“耋”谐音,用蝴蝶送老人,象征老人健康长寿。海水云崖象征山河永固,万世升平。

彩帨图案等级性来源于中国古代以礼法治人来维持封建统治制度,礼法制度即为等级制度[10]。孔孟之道盛行,即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束缚。在彩帨图案中利用图案种类的不同,赋予其神圣、美好、吉祥、高贵的寓意来区分不同的身份等级。寓意着即使是统治阶级也依旧有明确的细分,丝毫不可僭越。高等级的统治者使用图案在视觉上更加具有突出性,体现其极高的政治地位。同时物以稀为贵,皇家使用纹饰多采用灵芝、祥云、海水云崖等图案,统治阶级坐拥天下珍宝,强烈的装饰效果表现也体现了权力的象征。

4 结 论

彩帨作为服饰配件的一种,本意为女子使用的佩巾,自先秦出现,至唐宋时期开始在女子中流行,是女子精通女红本分的象征。至清代命名为彩帨,成为宫廷命妇朝服制度中不可缺少的配饰,不仅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同时是着衣人地位等级的主要象征。彩帨的纹样、色彩、质料、工艺逐渐繁复,由最初实用功能的手巾逐渐演变成具有等级性装饰功能,不仅佐证了清代服饰奢华繁缛之风,也从侧面揭示了传统服饰所具有“见其服而知其贵贱”的政治符号性意义。

[1]彭辉.古代的“事件”与“消息”[J].大众考古,2013(6):63-65.

PENG Hui. Ancient “event” and “message”[J]. Public Archeology,2013(6):63-65.

[2]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561.

SHEN Congwen. Research of Ancient Chinese Clothing[M].Shanghai:Shanghai Century Publishing House,2005:561.

[3]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香港:香港梦梅馆,1993:118,751.

Lan Ling Xiao Xiao Sheng. Jin Ping Mei[M]. Hongkong:Hongkong Meng Mei Museum,1993:118,751.

[4]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李国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276.

XI Zhousheng. Marriages to Awaken Common People[M]. Proofread by LI Guoqing. Beijing:Zhonghua Book Company,2005:276.

[5]文康.儿女英雄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495-496.

WEN Kang. The Heroic Offspring[M].Hangzhou:Zhejiang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1988:495-496.

[6]殷百钢.手帕史话[J].科技文萃,1994(9):107.

YIN Baigang. The story of a handkerchief[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1994(9):107.

[7]张思远.服饰色彩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8:4,5,9,30.

ZHANG Siyuan. Study on the Color of Clothing[D]. Baoding:Hebei University,2008:4,5,9,30.

[8]朱晓炜.清代宫廷服装图案历史追溯及色彩传承[J].兰台世界,2015(24):89-90.

ZHU Xiaowei. Qing dynasty court dress pattern and color heritage historical retrospective[J]. Lantai World,2015(24):89-90.

[9]周荣梅.从符号学角度解析清代服饰图案[J].中国科技信息,2012(22):141.

ZHOU Rongmei. Analysis of costume pattern in Qi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J]. Chinese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2(22):141.

[10]许哲娜.中国古代等级服色符号的内涵与功能[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6):93-101.XU Zhe’na. Implication and function of Chinese ancient hierarchical clothing color symbol[J]. Journal of Nankai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2013(6):93-101.

Structure and pattern of “Caishui” in Qing dynasty

LIANG Hui’ea,b, LI Kunyuana

(a. Colleg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 b. Jiangsu Research Center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In Qing dynasty, the feudal ruling class had strict hierarchy, and the costume was luxurious and exquisite. Clothing accessories and materials varied with the identities and occasions. The costume was one of the main indicators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status. “Caishui”, is an accessory scarve worn by concubines in the palace of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d assisted with specific image research, this paper makes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n the emergence of form,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ality and pattern of “Caishui” and clarifies the source of the concept of “Caishui” and the evolution from practical functions to decorative function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it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study has shown that the form, color, pattern of “Caishui” are the main marks of the status of concubines in the palace of Qing dynasty and have a strong symbolic function, which indicate the political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costume from a part to the whole.

Qing dynasty; Caishui; accessory towels; structure; pattern; function

��与产品

10.3969/j.issn.1001-7003.2016.10.010

2016-03-11;

2016-08-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BMZ049)

梁惠娥(1967-),女,教授,主要从事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研究。

TS941.11

B

1001-7003(2016)10-0052-06 引用页码:101202

猜你喜欢
手巾宫廷服饰
手巾
知识窗(2022年7期)2022-08-05 02:12:35
动物“闯”入服饰界
“手帕”的由来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学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44
雪人的服饰
夕为“皇室宫廷饮” 今入寻常百姓家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50
浪漫宫廷
风采童装(2017年2期)2017-06-01 11:29:33
宫廷古法白米饭
热闹的宫廷
小布老虎(2016年2期)2016-12-01 05:45:36
大手巾里寄乡愁
志苑(2016年6期)2016-03-05 06: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