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微了爱”:谭书记的“朋友圈”好火!
上磺镇晨雾 冉瑞荣 摄
今年开春后的一天,巫溪县上磺镇党委书记谭玉军在他的的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友谊村二社帅老伯明年可提供一头年猪,纯粮食喂养,亲们,谁先预定我给谁。”不到10分钟,就有3个朋友表示感兴趣,一位朋友立刻将定金支付了。
“又帮一家贫困户卖出了土货。”谭书记开心地说。
今年以来,谭书记的这个朋友圈一直火着,火了朋友,火了巫溪,火了重庆!
谭书记的这个朋友圈叫“微了爱”,它是谭书记在上磺镇创新精准扶贫帮扶的一种新方式。
这一方式是上磺镇精准扶贫的共同方式,众多的帮扶责任人利用“朋友圈”来帮助结对农户,为互联网与精准扶贫之间划上了“+”号。一个个帮扶责任人“微了爱”的开通,给一个个贫困户,带来了一把把的钞票。
谭玉军书记介绍说:以往的帮扶模式通常是逢年过节看望,农耕时节买点化肥农药等。如此一来,一是不少帮扶人把这当成了“任务”,并没有用心去跟贫困户交朋友;二是不能激发贫困户依靠自身能力脱贫的内生动力。
“帮扶人要沉到贫困户家中去,贫困户不能等靠要,怎么办?”谭玉军在思考。
“微了爱”是个好办法!今年年初,上磺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在谭玉军的示范下,纷纷在“朋友圈”里做起了扶贫工作。他们探索实施了“微了爱”帮扶模式,即帮扶人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充分利用“朋友圈”的人脉资源,为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推销农特产品、推介劳务就业、推荐致富项目和解决具体困难。在此过程中,帮扶人既是贫困户与互联网连接的“服务员”,又是农特产品质量的“担保人”,还是贫困户后续发展的“引路人”。
谭书记在走村串户时,常常发现农民家中有不少的“宝贝”:萝卜干儿、干洋芋块、咸菜……这些普通的手制加工品,正是城里人喜欢的“宝贝”。如何将这些“宝贝”变成钱?谭书记就试着通过聊天、串门等方式,将这些“宝贝”销售出去,还会根据自己的人脉圈子的需求重点,为其制定明年的产业发展规划。这一招真灵!于是,上磺镇党委就把它推而广之,那些以此获得收益的贫困户,更是对未来发展该产业增加信心。
爆叶子是巫溪农村的特色小吃,将红薯粉或糯米粉和成面团,经过盘条、打花、品红等程序后,上蒸格蒸熟后切片阴干。吃时用热油一炸,酥脆回甜,风味十足。今年春节前,负责帮扶刘兴华的谭玉军在他家屋前屋后转悠时发现了这件“宝贝”。谭玉军在微信里发出了“刘伯家的好东西还真不少!爆叶子、土鸡、萝卜干儿!”配上两个馋嘴的表情,上传到朋友圈,很快便有了十多条回复,朋友邹登明以每斤15元的价格立马购买了5斤。“有多少要多少!”在苏州开餐馆的巫溪老乡马兴军急忙留言抢货。
向远高负责帮扶的严家村1社张道明一家六口,儿子打工受伤后没有劳动力,儿媳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孙子孙女还在读小学,一家人的生活全靠74岁的张道明养点家畜来维持。去年他一口气养了17只鸭子、4只鹅和6头猪,谁知3头肥猪在即将出栏时患病死了,鸭子和鹅卖不出去,只能养在家里。张道明哪会“朋友圈”,向远高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在巫溪县城做生意的冉拥军。冉拥军得知后二话没说,以2270元的价格买下了张家的15只鸭子、2只鹅,在过年期间送给亲戚朋友当礼物。冉拥军还承诺,来年还要帮助张道明销售家禽,这下,张道明对发展养殖业有了信心。
谭玉军说,帮扶人用朋友圈搭建销售平台后,根本不愁销路。如果某类商品销路好,有条件发展产业,镇政府将通过引进企业的方式,使其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今年初,谭玉军一次就帮助销售菜籽油180斤。年初在帅相明家中预订的菜籽油,年底以市场价收购并销售。副镇长余晓燕帮助石锋村贫困户向忠富销售土鸡8只,鸡蛋300个,总价值1250元,还达成长期供货约定。幼儿园帮助友谊村整村销售手工榨制的菜籽油3000余斤,镇机关伙食团长期在高家村的贫困户订购手工粉条,在焦山贫困户订购大米等等。2015年,帮扶责任人通过“微了爱”行动,累计帮助贫困户销售“土货”50余万元,推介到县城务工、本地种养殖企业就业63人,推荐种植核桃、葡萄、川芎、牧草,养殖山羊、香猪、野鸡等致富项目。
帮扶人用“朋友圈”帮贫困户卖土货,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更多社会群体对贫困户的关注。“朋友”李相军说:“花点钱购买贫困户的土货,既买到了城里买不到的好东西,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贫困户,很有意义。”
上磺镇新农村 冉瑞荣 摄
(责任编辑:孔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