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 郭晓霞
赤峰:内蒙古东部的中心城市,又是全区第一人口大市——460万,相当于二十多个阿拉善盟的人口。
赤峰:早在8千余年前,先民们就在这篇土地过着农耕、渔猎和畜牧的定居生活。20世纪70年代,曾在翁牛特旗出土的一只玉龙,是距今5000余年前我们老祖宗的杰作。其加工的精细,想象力之丰富,令今人唏嘘不已。它和所有的考古发现一起证明:边塞之地的赤峰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也是远古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清末,开明的贡桑诺尔布王爷就在喀喇沁旗办学校、开矿山、办工厂、印书报、请外教,为蛮荒走向文明而开一代风气之先。
当然,倘若仅仅依赖 “红山文化”历史的绵长,倘若仅仅因“我们祖上比你阔多了”之类而自我安慰,那么,赤峰仅仅是个地名而已。然而无可辩驳的事实是:就基础教育而言,赤峰,却是一个符号,是一种现象,一种地域文化,一种精神状态。难怪内蒙古西部区流传着“赤峰人是内蒙古的犹太人”的说法。这里固然有调侃,甚至有嫉妒,但赤峰人的吃苦能干、精明智慧、耕读传家、敬仰文化,却是公认的。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内蒙古教育界就有个不成文的口号:“学福建,赶赤峰”。半个世纪过去了,赤峰,就教育而言,仍然处于内蒙古的“第一梯队”(假如把高考作为一个重要参数的话)——每年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约占自治区总数的二分之一,每年高考总分600分以上人数约占全区的1/4……这些数据是因为赤峰人口基数大的缘故吗?其实,赤峰市常住人口只占自治区总人口的17.57%!
2015年,赤峰市一本率为18.32%,本科率为52.66%。小县城喀喇沁旗的锦山中学和地势偏远的林东一中,每所学校考入北大清华的都在7~8人以上。相当于一些盟市举全盟之力办普高的结果。2015年,锦山中学一本率为38%,而全区平均水平为8%。8人考上北大清华。
本刊记者撰写此篇报道时,正是一年一度高考成绩公布之日,2016年全区高考成绩公布:600分以上者,全区3557人,其中赤峰885人,占全区的24.66%。全区“北清率”赤峰有64人。全区理科“状元”连续三年(2014—2016)出现在赤峰地区。
这样的“收成”,赤峰已经持续多年。
作为首府的呼和浩特,得其地利,占人才、资源、文化环境之优势,然而,普高勉强能凑个“三足鼎立”;包头算是城区的普高均衡性最好的地区,有五六所普通高中比肩而立,郊县高中则黯淡;此外其他盟市,往往是在“举盟体制”下,一所普高独大,其余皆难成气候。
赤峰的普通高中教育则呈现出“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或曰“群雄逐鹿,豪杰并起”的局面:尽管国家并没有倡导普通高中教育“均衡发展”,但在赤峰是基本均衡的。旗县优秀的初中生不一定非挤到中心城区的高中求学,县城的高中学校一样留下众多英才读书。
一批高中学校在全自治区赫赫有名:林东一中、锦山中学、天义高中、平煤高中、红旗中学、赤峰二中、天山一中、元宝山中学……
这些都不是能用“县中现象”概括的。
2016年的4月21日,《中国教育报》评论版刊登了李镇西老师的《最好的学校要招最好的学生?》一文,他提出“为什么所有一流医院收治的都是最难治的病人,而所有一流的中学招收的却是最好的学生”的疑问。他认为,“破解这个难题,也许是中国基础教育走向优质均衡发展的希望所在”。
我们姑且把它称作“李镇西难题”,一个中国式的教育难题!
由于是“群雄逐鹿,豪杰并起”的背景,赤峰,曾经也是普通高中互相挖异地优质生源,在招生上也是乱象丛生,北部旗县高中成为重灾区——据称,在最不规范的那几年,有的学校甚至去“绑架”尖子生,即把面包车开到校门口或隐藏到学校附近,尖子生一放学就被请入车里,许之以“优惠条件”,诸如免除一切费用、住单间,甚至安排家长到学校带工资陪读……书包都不用带了,径直奔向新学校。最严重时,有一年一所普高招生计划是700人,最后居然录入1400余人,100%突破计划。
当然这是些极端的例子。
挖尖子生导致的结果是:招生秩序混乱,大班额无法控制,权力寻租也难以避免;校长间易反目成仇,薄弱地区高中教师工作动力衰减,尖子生待价而沽。校长不是立足本土,在面向全体、内涵发展上下功夫,而是绞尽脑汁去摘别人家的即将成熟的果实,把办学的业绩寄托在学苗上,面向少数人办学。应了李镇西的命题“最好的学校要招最好的学生”,同时也派生出“好学校是好学生给办出来的”的命题,颠覆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教师是所有教育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等传统观点。
2013年,赤峰市教育局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局长韩立中明确提出普高发展新思路:“控制规模、内涵发展;分类指导,办出特色”。
其时,国家正顺时应世地提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方向:学前教育在普及上下功夫,九年义务教育要努力实现县域内的均衡发展,而普通高中则要走“特色、优质、多样化”之路……
他们不以本土普通高中处于自治区前列而沾沾自喜,而是站在教育的本质或曰“终极目的”去反思赤峰的教育现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在愈演愈烈的“县中现象”里,赤峰的普通高中教育就“北清率”“一本率”而言已经走到了顶点,即使不盛极而衰,又距离我们理想的高中教育有多远?教师,“耍篇子”盛行,匠人式地训练学生;学校,千校一面,万生同模,“工厂化”倾向严重,唯升学马首是瞻,窄化了普高教育的目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严重不足,成为流水线上被加工的应试零件……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与粗放型、高耗能、低效益、拼投入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样,该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呢?
必须转变普高教育的发展模式和育人生态!
为此,对普通高中教育,他们硬着头皮顶着巨大的压力做了四件大事:
一是整顿招生“市场”, 遏止高中招生乱象;二是倡导校园读书,提升教育品位;三是启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高中课改;四是重建评价体系。这四招棋,全部围绕着赤峰普通高中教育的“转型升级”。
■“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
——缪尔·亨廷顿
◇优化办学生态, 治理招生乱象
2014年,赤峰市教育局率先提出招生的“五统一”:即在“县域为主,有限流动;自主选择,择优录取;公平公正,阳光招生”的原则下,初升高实行“统一报名、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录取、统一质量分析”的机制。全市不再各自为政,而是全市高中共下“一盘棋”。
压力是巨大的,但效果却显而易见——
“有限流动”把异地挖“学苗”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了,跨旗县招生基本得到遏止,给非中心城区的学校留下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尽可能地让所有高中站在相似的起跑线上……
多年拖累普高教育精细化管理的大班额现象得到控制。
普职比例明显上升。2013年赤峰普职比为9:1,2014年为8:2,2015年为67:33,这已经超过上海市的比例7:3。2015年,全市普高最低录取线为460分,甚至也有758分的考生选择了职业学校。
没有“五统一”之前,中考虽有“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铁律,但结果是学校各自为政的。有了“统一阅卷和统一质量分析”后,暴露出不少问题——过去一直认为一些地区的教育质量很好,一些县域教学成绩很差。但“五统一”之后,颠覆性的现实出现在人们面前。
阿米尔曾说:“秩序意味着光明和安宁,意味着内在的自由和自我控制;秩序就是力量,……秩序是人类最大的需要,是真正的幸福所在。”
赤峰,尝到了规范秩序的甜头。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赫尔岑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这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
◇“读书、实践、写作,是教师的生存方式”——让教师回到职业的原初意义
为了让教育“转型升级”,赤峰市教育局的第二步棋是唤醒校园的读书风气,把师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通过读书涵养精神、提升品位上来。让校园沉静下来,由应试教育的“训练场”转变为弥散着书香氛围的圣殿,以表达对文化和智慧的仰视,以回归教育的原初面目。
校园本是读书之所,教师本是读书之人,倡导校园读书似乎是个“伪命题”,但当人们把常识遗忘的时候,回归常识就是创新!读书,这是一个漫长的、艰难的推进过程,因为相当多的教师把教书当作了职业,而不是事业,误以为只教“书本”上的知识即可,而“书本”上的知识有的甚至是3000年前的东西。因而一生只读两本书,一本是教材,一本是教参,此外便是堆积如山的“片子”。
与顽固的积习和大众的选择作对,是需要勇气和坚持的。但他们先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市教育局早在2013年就提出:建立校长、教师“读书—实践—写作”教育生活方式。认为这是促进教育者持续成长绕不过去的路径,也是赤峰教育未来的核心发展力。
市教育局先后下发了多个文件,为校长、教师开了可以兼顾人文素养和专业化程度的两份书目,积极倡导校长、教师选择践行“读书—实践—写作”的职业生活方式,并延伸至通过读书与杜威、泰勒、施瓦布、舒尔曼、派纳、诺丁斯、陶行知、佐藤学等中外教育家对话。
为了启动校长、教师的读书行动,副局长赵兰生不厌其烦地在不同会议上讲解读书的重要价值,并以身示范。
2015年9月28日,孔子的诞辰纪念日,他们召开了首届校园读书节,400多名教师校长局长共同聆听了朱永新教授题为《阅读的力量》的精彩讲座;
普通高中或许是最难剃的头。
普高的校长、教师可以找出一万个理由明里暗里地拒绝把“读书、实践、写作”作为是自己的生存方式”:“读书,是慢功夫啊,应试却要三年见成效,孰轻孰重?”“高中教师这么忙,有时间读书吗?”“应试与读书关联不大,读书不会影响升学率吗?”
……
那天,是春夏交替的时节,天阴沉着要下雨。记者在天山一中校长张本举的办公室翻着他的藏书,顺便问:到了普高当校长,你有时间读书吗?你要是不读,咋影响老师?他告诉记者:只能忙里偷闲读读。不过心里明白的是,每天做题,学生都厌烦死了,怎么会有升学率?
他原来是天山六中的校长,据说他的年阅读量能达到50多本,对那所学校的师生读书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教师每学期读4~5本,寒暑假各读2本,开学抽签讲读书体会,开展校领导班子与教师“共读一本书、同讲一本书”活动……
喀喇沁旗的锦山中学,一个规模不太大的县中,曾经也陷入生源外流、质量滑坡、民声怨道的境地。但近些年它在赤峰乃至全区的知名度却是依仗着读书和校园文化的营造而翻身,被誉为“锦中现象”。当坊间盛传湖北某高中居然在汶川大地震全国哀悼日都不让高三学生参加时,这所学校,在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所有年级一律停课读书。9年过去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走文化引领之路,不仅没有影响高考成绩,却从一所薄弱高中演变为优质的、特色的名校。
赤峰的“校长高峰论坛”已经组织了三届:每届一个主题,每届都针对性地邀请全国名校校长,如程红兵、赵桂霞、夏雷震、唐江澎等;知名学科、课程专家,如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组长钟启泉教授、张华教授;知名教育学者陶继新、《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主编赵小雅,人文学者周国平、朱永新……
此外,赤峰市教育局为了引领校长教师把“读书—实践—写作”当作生活方式,一套六册的“教师行走文库”即将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力求把先行者的成果公之于世。
有什么样的评价机制,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在路上,就比不上道好。
■“不当的教育比不教育离智慧更远。”
——卢梭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西塞罗
◇重启“教育启蒙”
在为期两周的采访中,陪同的刘学民科长,不断地重复一个话题“教育启蒙”。好多校长、教师从事了这么多年教育,最后还得“教育启蒙”吗?
他的阐释是:应试教育的本质是专制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常常遮蔽了教育者“我”的存在和成长,缺少独立思考、文化自觉和行动坚守。因此,亟需在思想层面进行启蒙。例如:“教育要素的排序反映着教育观和价值观的。粗略地看,多年来是学生——教师——管理——设施——课堂,这样的排序,难怪他们要千方百计挖别人的优等生了;现在我们就是想让这个传统的排序发生变化:教师——管理——学生——课堂——设施。虽然眼下离目标还很远,但这是一个战略性、方向性的目标。”“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理想的事业,作为校长,教师,有没有这个终极价值追求,做人和做事是不一样的。要培育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学校,营造什么样的教室,追求什么样的课堂,如何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权,这些,应成为我们教育人的使命和愿景啊”。
刘科长告诉记者:从连续三年上交的校长论文中,全市校长的理论水平在整体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行动框架和工作模型在逐渐完善。
2016年5月10日,赤峰的北部旗县刚刚进入初夏,林东一中校园里刚刚展开的杨柳叶子一片嫩绿。老校长赵凤喜陪同记者在才搬家两年的新校址参观。他很少谈到升学率,其实他们学校的“北清率”“一本率”都是硕果累累的。他告诉记者:新校址的结构设计兼顾了高中教育的转型,光语文阅读室我们就安排了六个,通用技术教室设计了两个,“选科走班+选课走班”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办学六十多年了,实在是该进入一个内涵攀升、教育转型的阶段了。”他憨厚的脸上写着一种责任感、压力感。
课程、课堂的背后,是校长、教师的成长度。
连续三年的校长论坛,赤峰初步找到了一个行动框架,用他们的概括就是“一体、两翼、三评价”。“一体”,即课程教学改革。“两翼”,一是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二是建立“读书—实践—写作”教育生活方式。“三评价”,即改进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评价,学校改进对教师评价,教师改进对学生评价。
这个行动体系有六个关键词,即:课程、教学、课堂、管理、评价、成长。连续三年,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典型范式和成功样例,进而建构自己的工作模型。比如,文山州一中的内部治理结构,同济二附中、广文中学的学校管理和课程建设,锡山高中的年级组和教研组双轮驱动运行机制、教师成长机制,深圳明德学校的课堂和课程建设,钟启泉、张华等学者关于课程、课堂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应地持续推动以下六大行动:重建课堂教学方向,让每个学校实现特色发展,让教学变成研究;构建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让每个学校实现特色发展,让每个教师成为课程领导者和反思性的实践家;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让管理直接指向课堂、课程和教师成长;建立校长、教师“读书—实践—写作”教育生活方式;让评价变成欣赏和帮助;加强学科建设,让学校变成学习共同体。改进和完善学校、教师、学生评价体系。
思路确定后,接下来就是行动。他们在普通高中首先确立了首席学科专家和学科基地,并利用暑期邀请国家课标组核心成员对全市所有新高一教师进行了分科培训和指导。多年来,伴随着应试教育被弱化的学科教研组重新纳入他们的视野,目前学科建设正在提到日程中。这从与乌丹一中、大板三中、林西一中几位校长的对话中也能感觉到他们对学科建设的期待。
2017年,全新的高考模式走入全国的每一所普通高中,走班制不再是为了特色,而是必然的选择;个性化学习,不是少数学生的专利,而是面向全体的事实;学科教师构成的变化,也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面对……
赤峰,这个全区普高教育的排头兵,我们期待着她的先行和示范,期待着他们率先完成普高的升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