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所蕴含的直觉思维方式初探

2016-11-15 00:25江飞
卷宗 2016年8期
关键词:直觉思维思维方式道德经

摘 要:《道德经》作为一部哲学经典,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都有一定影响。从不同的侧面解读道德经可以获得不同的启示,笔者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对道德经的直觉思维方式作了探讨,认为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有其当代价值,但还必须依靠逻辑思维来互补。

关键词:思维方式 ;直觉思维;道

1 思维方式的渊源与界定

“思维,作为人类进化的最高级产物,被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思维称之为“思考”、“想”。

历史地考察表明,思维方式作为一个范畴具有多义性,具体叫法千差万别,如“思维方法”、“认知图式”、“范式”、“理解前结构”、“思维运算法则”、“成见”、“先验框架”、“思维结构”等,从而把它运用于不同的文化场所或不同的语境,解释和说明不同的对象,赋予它不同的意义。这些见解都各有其合理之处,但这样势必会造成混乱,影响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对话。其实,学术界一直都想给思维方式建立一个大家公认的确切含义,但视角相异还是未能达成共识。笔者倾向于高晨阳教授的见解,应当把思维方式首先界定在哲学思维范围内。“哲学思维活动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核心。哲学层面的理论思维是科学性的知识和日常性的经验知识的概括与升华……哲学思维活动在人类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中的这种特定地位,决定了应该首先从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高度揭示思维方式的本质。”依据这一理解,思维方式实质上就是人们潜意识存在的一种观物态度,表现为特定历史阶段上思维主体按照自身的特定需要与目的,运用一定理论、观念、方法和手段来思索和认识思维对象的一种稳定的心智活动模式。

2 《道德经》的思维方式应是直觉思维

直觉(intuition)是一种富有魅力的思维,其拉丁文为intueri,意思是凝视,其认知意义是出现新事物时不需要经过其他程序就能快速直接地意识到它的本质、规律或深远意义。

在思维方式发展史上,人们对直觉思维的理解众说纷纭,有人把它视为非理性的东西,也有人把它视为理性的东西。以至于有的研究者提出,“有多少学者就有多少主张和定义”。时至今日,人们还无法用属加种差的定义来给出严格、确切的含义,在它上面仍然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但对其特征研究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共识,即直觉思维是与逻辑思维相区别的,不是靠逻辑推理,也不是靠思维空间、时间的连续,而是思维中突然领悟的一种非逻辑性思维。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都有一定影响的著作,对其思维方式进行研究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道德经》的思维方式应是直觉思维。老子说,要把握本体意义上“道”的奥妙,不能采取逻辑的方式,不仅感性经验无能为力,甚至理性推论也无能为力,而只能“涤除玄览”、“致虚极,守静笃”,用玄妙之心去直接领悟之。

《道德经》一书仅有五千字,据统计,“道”的出现有73处,当今学者也通常把此书称之为“道”论。“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德经》开章明示:“道可道,非常道”。强调了“道”的深奥神秘性。“道” 是生养天地万物的、是生命本质的源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不自我彰显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道”是无形无象、无声无味、无时空局限的,“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是藏在小、弱、蹂之中的,“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是一种混沌不分的原始状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的这种隐秘性、模糊性决定了只能把握具体时空里有形象的东西的感性经验是无法感知的,也不是理性推论的逻辑分析所能推究的,只能通过直觉思维来领悟。那么,如何产生直觉思维呢?“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五官由于受外界的困扰,人会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有形有象、有声有味的具体事物上,而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人必须去欲、无欲,正所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使念头回归平静,达致“无”的境界。“无”并不是说空无所有,而是能够容纳万物的虚空,是为了万物有其存在的空间。所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因而直觉思维只有排除感官干扰,去除欲望,使心达到“无”的境界才能出现。

3 《道德经》直觉思维的当代意义及其突破

《道德经》的直觉思维与西方在逻辑分析的氛围下形成的直觉思维不同,它要求完全排除感性经验与理性推论的干扰,强调主体在无知无欲的虚无状态下感悟和理解事物,倾向于不学而得,深思而懂。反观中国傳统文化,诗歌、绘画等艺术创作都是直觉思维的体现,非常强调神韵、含蓄。叶燮认为:“诗之兴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考微妙,其寄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15]欧阳修在评论画作时说:“古画画意不近形。”[16]要创造突破就得有直觉,也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一贯所推崇的“顿悟”、“豁然贯通”、“顿见真如”。这样的一种直觉思维往往会带来一种与众不同的创新。世界万物的变化繁杂而不停,要领悟新事物,特别是在几乎没有先例可循、多种可能性难以分辨优劣的情况下,直觉思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直觉的正确与否最后还是要取决于逻辑而并不是直觉本身。《道德经》的直觉思维是超逻辑的,这并不代表老子没有逻辑思维,相反,一个哲学家、思想家要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都要靠逻辑。这里所说的只不过是直觉思维可能会导致其对新事物的认识缺乏科学性。直觉思维要真正体现其认识新事物的潜力,避免出现模糊性、不确定性的因素,还必须要靠逻辑思维来互补,形成一种科学直觉。

参考文献

[1]詹颂生,李仁武主编.现代思维学[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倪健民.思维文明:维度与建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高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丹皮尔.科学史[M].北京 ;商务书馆,1975年版

作者简介

江飞,男,合肥市行政学院科研处副教授。

猜你喜欢
直觉思维思维方式道德经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直维能力的培养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