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筱晗
摘 要:翻转课堂的理念被引入国内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笔者在2015年9月至12月期间针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中实施了翻转课堂教学,现将教学过程、效果评价与存在问题总结如下。
关键词:翻转课堂;基础护理教学;高职护理教学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过程的颠倒安排,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自己掌控学习的进度和速度。[1]笔者利用这一教学理念在高职护理3年级学生的 《基础护理学》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总结汇报如下。
1 教学过程
1.课前教师准备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平时上课时讲解的内容学生在课前已经学习,那课上做什么,怎么做,这给教学提出了难题,所以课前准备就显得尤其重要。
1.1 梳理知识制作导学案 导学案的框架为课前:绘制知识概念图,结合微课学习重难点知识,完成自我检测题,总结学习中的疑问。课前还会有1~2个学习任务需要每个小组准备课上汇报。课中:解决学习中的疑问,小组汇报课前任务。导学案以纸质的形式人手一份。
1.2 抓住重难点制作微课 充分利用视频、图片、3D动画等教学资源制作成微课讲解重难点。将微课上传至班级QQ群供学生下载反复观看学习。《基础护理学》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针对操作课,教师录制操作视频,包括分解步骤视频和连贯视频。
1.3 针对知识点制作检测题 检测题以纸质的形式人手一份。
2.课前学生准备 学生利用手机观看微课,辅助教科书完成导学案和检测题,提交学习疑问。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环境和计算机,搜集资料制作任务汇报PPT。
3.课堂过程 翻转课堂是一个构建深度知识的课堂,需要学生的高度参与,学生是这个课堂的主角。[2]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内化知识,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首先各小组提出仍未解决的疑问,其他小组给予回答,教师总结。小组PPT汇报课前学习任务,其他小组和教师点评。教师出示案例,各小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进一步内化知识。
2 效果评价
1.评价方法
1.1教师绘制课堂评价表,对各小组的学生的导学案完成情况,学习任务达成情况、课堂参与度等方面进行打分。每3个星期公示每个小组得分情况。
1.2教师绘制自评互评表,每3个星期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组间评价。
1.3对学生的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进行数据分析评价。
2.评价结果:从评价表的得分看,学生的参与度是有很大波动的。一开始参与度并不高,3周以后,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但临近考试,参与度有有所下降。就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使自己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法。但期中和期末的考试成绩与其它班级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提高。
3 存在问题
1.教师个人素质有待提高 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如何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如何应对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就要求任课老师既有扎实的本学科知识、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又有敏锐的思维能力。[3]就笔者个人而言,虽然上课的大体思路是清晰的,但如何与学生一起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去丰满课堂,在实践中还是屡屡受挫的。
2.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笔者认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于教师与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交流。课堂互动交流是指在课堂上,教师用语言或非言语信息激发一个或多个学生思想,使教师與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4]这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观上学生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会求知是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更多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手段,而不仅仅是获得分类的系统化知识。[5]学生需要明白学习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客观上学生的人数太多,笔者教学的班级有60名学生,互动、交流、评价并不能全面覆盖每位学生。
3.信息化学习环境有待提高 翻转课堂的一个实施重点在于教师能在课前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课前检测题的正确率,学生的疑问全依赖人工统计,及时性、精准度和学生覆盖率都无从保证。学习终端只是手机,导学案、检测题,各种评价表都需纸质打印,存在一定的浪费,也不能及时上传统计结果。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翻转课堂,一个集资源发布下载、学习结果上传、师生实时互动、教师远程监控等功能的教学平台是迫切需要的。
教学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翻转课堂一定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翻转课堂变革[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 126/22/1658863—250423850.Shtml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3]王长江,李卫东.“颠倒的教室”:美国教育新景象[J].上海教育科研,2012(8):54—59.
[4] McCroskey J C.课堂交流指南:交流在教学和培训中的作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19.
[5]德洛尔.学习:内在的财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