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希良
先看一个马卡连柯的教育故事。一次,工学团有一个名叫乌席柯夫的学员偷了别人的钱包,这在工学团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事儿。于是乌席柯夫被交付“法庭”审判。审判结果是:处罚一个月内不得与其他学生谈话、同桌进餐、同室睡觉、共同游戏。刚开始,乌席柯夫仍然装出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仿佛一位“王子”穿行在同学中摇来晃去。但过了几天之后,他渐渐品尝到了孤独的痛苦滋味,特别是氤氲在他周围的欢笑、嬉闹的气氛更使他难以忍受。没过几天,他就提出要求同马卡连柯谈话,但被拒绝了。此后,在孤独难耐的日子里,他开始反省,并积极改正错误,天天自觉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取得大家的谅解,处罚解禁获得“自由”时,他竟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次马卡连柯对乌席柯夫的惩戒,是把一个人在集体中孤立起来,其实就是一种无声的批评、惩罚。这给苦于不知从何入手构建学校惩戒体系的我们打开了一条思路:学校惩戒体系的构建,要尊重教育发展史上那些已有的成功经验,见贤思齐,摈弃以往那种动辄将学生出现的问题上纲上线的做法。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更多从心理技术考量,可能更妥帖一些。
从事学校教育的人都知道,在学校中,特别是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喧嚣、吵闹、呼唤等有声状况下进行的,有时借助于无声的静场,将教育归于平静,反而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效,达到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用心理学的无声效应作为构建学校惩戒体系的一个视角,在理论上说来可以一试,因为它有心理实验作为支撑。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籍以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待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连续待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意识紊乱、模糊;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频现,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这就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著名心理实验,即感觉剥夺实验。这个实验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漫不经心地接受的各种刺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感觉,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刺激或感觉,那么人们就会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即使刺激量减少,也会使人产生焦虑。而无声的惩戒就是利用减少刺激量来使犯错误者感觉孤独,使他们对这种经验产生恐惧感,从而矫正心理偏颇,改正错误。
依照马卡连柯的做法以及感觉剥夺实验的结果,在构建学校惩戒体系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学校惩戒体系的构建要转变学生管理的思想及做法。要一改过去那种把学生的一切问题归咎于思想品德的做法,努力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补齐教育心理技能的短板,更多地从学生心理发展来思考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问题。做到就事论事,不上纲上线,力戒不教而诛,要因地制宜,对事不对人,分层次,看具体情境。确立依照学生不同心理成长年龄,以心理技术构建学校惩戒体系的理念。
二是在利用心理学技术来构建学校惩戒时,也要认识到它的不足。比如馬卡连柯运用过的无声效应,并非无处不有,无往不胜,也有其不可逾越的局限性,它对学生中那些于批评比较敏感者,有典型孤独感者较为有效。对其他,比如性格活泼、多血质的学生未必有效。所以,在操作中要特别注意把握和使用,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三是学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一方面要强化教师心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学校要创建各种心理技术学习平台,鼓励教师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没有相应的心理技术的储备与实际操作经验,学校惩戒体系再完备、再科学、再讲究,离开教师强有力的执行力,一切的一切都会归为零。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心理咨询室,有条件的可以成立心理实验室,为教师训练心理技能、处理学生存在的问题奠定技术保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