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荟萃

2016-11-15 02:23:10
少先队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家长孩子教育

文摘荟萃

真正的教育,根本不是发掘人的第一

鲁迅先生曾经说,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而这些小人物,正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却从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得到应有的褒奖和聚光,却被莫名其妙的忽视和批评。

说回第一名的事情。

中央教科院在2011年做过一个调查,叫做《上海教育》,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

不止如此,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相反,这些年,我们惊奇地发现,一些人,学历不高,却靠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和不可替代性,在这个世界崭露头角,他们没有考过第一名,甚至都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有些人连学历都没有,竟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着这个世界。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些年,我们总是强调第一名的教育观,是错的,我们不停地给学生划阵营,说这些人是好学生,这些人是坏学生,也是错的。

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一无二性, 真正的教育,根本不是发掘人的第一,而是发现人的唯一。

愿我们的教育里,少用第一,多用唯一,少表扬冠军,毕竟,每一个参与过比赛,每一个坚持到最后,都值得尊重。愿每一个努力的人,都能得到体面的重视。

(摘自“萌动上海”微信公众号 2016年8月9日)

中国孩子比外国孩子少笑50%是大问题

据美国一位教授调查,中国的孩子比外国孩子少笑50%,对此,很多教师觉得没什么。其实这是个大问题。对此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创新热情被灌输式教育消磨掉了

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在灌输式教育中很容易被消磨掉。这种情况不改变,培养创新人才只能是空话。

当前的中国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探究式教育。书本教给学生解决方案,问题似乎解决了。但显而易见,这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学生并没有从中真正学到科学知识。

学习的过程和内容必须是相结合的。具体来说,让学生们从自己身边的事实出发,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亲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学生要自己来找答案。教师要尊重学生各种不同的答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概念。

这是一种和我们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这是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它不仅可以用来学习科学概念,而且也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生只有学会探究,只有学会自己研究,才会有创新。

一定要让孩子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情

一定要让孩子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情,如果没有热情了,那么,他一辈子很难过得快乐,也难有成就。“情绪教育”对孩子未来很重要。

智商的高低,最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而不至于毁灭你的生活。但社会情绪能力是决定人一生幸福的关键。社会情绪能力包括正确地评价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激励自己、能了解别人的情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5个方面,你过得快不快乐,都取决于这5个方面。

遗憾的是,情绪教育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并没有被重视,教师、家长关注的仍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学习时有一个好的情绪,脑子消耗的能量少,他可以集中精力学进去。没有好的情绪时,往往就学不进去。

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如果有一件事情是他最喜欢做的,而你又创造条件让他做这件事,那么他一定会很有幸福感。

其实,人一生中一定有一件事情他做起来最省力、学得最快。如果有一件事情是他最喜欢做的,而且他最擅长,而你又创造条件让他做这件事,那么他一定会很有成就,也会很有幸福感。

如何帮助孩子找到他做起来最省力、学得又最快的事呢?孩子自己会去找。他在12岁到18岁的时候,是树立理想的关键时期。你创造条件让他自由选择,他自己会做决定。你需要提供环境,引导他,并且尊重他的决定,帮助他去实现。

(搜狐教育2016年5月27日)

今天,我们如何当“好教师”

今天,所谓“好教师”的概念内涵正在发生着有史以来空前深刻的蜕变。“今天”的教师不可能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全知全能者或先知先能者。今天,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角色,教师应该成为文明薪火的接力人和创造希望的播种者。这就是今天“好”教师的新概念。

“好教师”应谨慎审视逆势造型的“全面发展”观,去“发现”每位学生在求知和探索过程中“表露”出来的特殊“精神基因”,及时通过各种手段而予以最大化的彰显——这是培植人才的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这首朴素的教育诗就包含着这样的真理:“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所谓“好教师”,首先心中应当具备以个体性、未来性、可持续和可增值为基本价值维度的人才标准以及由此而规定的特殊本质内涵——唯当胸中无成见,尔后眼里有人才。

“好教师”应该坚持自主表达、独立思考的教学观。放弃习以为常、无处不在的“过度”教学。“过度”教学无限度占据学生的思想空间,容易沦为对鲜活童心的一种遮蔽、限制甚至是变相窒息。一个智慧生命的成才,既需要教师之慧眼去发现其未来独特的生长点和创造域,又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周期而持续弘扬其特色特长——发现与弘扬,两者合成教育学意义上的深度智力开发。

“好教师”应该坚持尊重个性、鼓励特色的评价观。面面俱到的传统评价标准,对学生实施全面评价,隐含着抹杀其个体特色、遮蔽其可持续成长的风险。面对新生命参差起伏、纵横交错这种精神成长的多元生态,“好教师”要树立鲜明的开放性评价观。

(《光明日报》2016年6月28日 潘勇/文)

新媒体正在改变儿童发展的环境——新媒体不会让孩子“真专注”

很多人认为孩子在使用平板电脑或看电视时非常专注,这有助于帮助孩子形成仔细听看的能力,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家李钧雷说,其实看一下视频镜头的切换就可以知道事情的真相。

他举了个例子,当成年人在听报告时,报告人的PPT一般在1分钟1张是比较合适的频率,当PPT切换过快时,听的人不但无法注意到PPT,也无法关注到讲的内容。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罗杰斯的儿童节目和旧版芝麻街的镜头切换频率是每分钟1到2个镜头。但是现在美国流行的海绵宝宝节目每分钟切换14个镜头,新版芝麻街是每分钟22个镜头。国内优酷上播放率最高的一档儿童节目,同样也是1分钟22个镜头的切换。“这相当于每3秒钟一张PPT的切换频率,孩子根本无法仔细看、仔细听。很多时候,家长认为孩子的注意力很集中,但这其实都是表面现象——他们只是不由自主地被这些画面吸引,和仔细听、仔细看根本无关。”糟糕的是,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仔细听和仔细看的能力,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游戏能力、想象力的发展。

今年美国医学协会儿童医学期刊上刊登了一篇研究报告,分析了玩具种类、家长与婴儿游戏中的交流数量和质量的关联。这一研究调查了26对白人夫妇,母亲都是大学以上学历,家庭都是中产家庭,婴儿都是在10到16个月之间,实验主要是在家中进行,每天30分钟自由游戏,分为两个15分钟的阶段。电子玩具、传统玩具、图书中各选一种,然后看这30分钟内,根据家长与婴儿平均互动交流的情况,来评估家长与婴儿互动的质量。结果发现,在每分钟里,选择图书、传统玩具和电子玩具与婴儿互动时,家长使用的成人词汇分别是65个以上,50个以上和40个以上;而无论是婴儿发音的数量、婴儿和家长交流时对话的交替,家长的回应以及与所玩内容相关的词汇量,都是图书最高,传统玩具其次,而电子玩具最少。

李钧雷称,归根到底,孩子最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罗杰斯在2003年曾经说过一句话至今仍然非常有意义:我一直相信,电视的最有益的作用发生在节目结束后,家长和孩子共同讨论看过的内容,电视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在关闭后会更有用的电器。

(《文汇报》2016年6月24日 姜澎/文)

做心灵丰富的人——人大附中校长的开学演讲

2016年夏天,在第31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顽强拼搏,奋勇争先,敢于挑战和超越自我,生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这样的精神。

奥运精神不只存在于体育赛场上,它是一种可推而广之的品格。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在困难中坚持不懈、竭尽全力,在奋斗之后笑对输赢、看淡得失,在协作中团结一致、共同拼搏——这些都是奥运精神的体现。

对于同学们而言,奥运精神应该如何体现呢?我认为应当有三个层面:

首先是自我超越。人类的进步就是不断突破极限,超越自我的过程。时代在变化,但人类的拼搏精神从未停止,它不断激励着更多人向着更高的梦想进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人大附中的学生,应当拥有这样的高目标,不满足于既有的成就,永远攀登,永远前行。

奥运精神的第二个方面,是坚持不懈。鲁迅先生曾说:“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一个人的才华可能有限,但他的毅力却可以无限。坚持就是胜利,放弃便一无所获。梦想需要意志来保障。不抛弃,不放弃,即使暂时慢一点,但弛而不息,终将达到光辉的顶点。

奥运精神的第三个方面,是团结友爱,公平竞争。竞技类活动应该以人的发展和提升为最终目的。如果一味执着于结果,甚至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违背规则,违反人类精神,那就无异于舍本逐末,反而得不偿失。在竞争中放平心态,尊重对手,遵守规则,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和风范,如此才能收获友谊,快乐成长,也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奥运会已经结束了,但奥运精神仍在延续。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秉承奥运精神,砥砺前行,自强不息,一路担当,一路奋发,看见一个新的自己,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5日 翟小宁/文)

英国学生的假期:运动是主题

英国学校一般每年分为3个学期,学期间有近20天到40天左右不等的假期,而每个学期里又都会有为期一周的半学期假。小学期间学校一般不会在假期布置什么作业,但在开学时会在课堂上请每个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假期做了什么。

在假期里奔赴各个俱乐部参加体育活动,是英国中小学生最常见的度假方式。这些俱乐部通常都在平时招收课外班,所以学生们也都熟门熟路,比如在平时每周五放学后会去学习网球,那么这个俱乐部如果再办一个假期班,会很容易成为这个学生的假期活动首选。与平日里只是学习半个小时或1个小时的课程不同,这种假期“训练营”的作息大多数基本与上学时一致,早9点至下午3点多,学生们一般会自带三明治午餐。还有的俱乐部会允许家长早上8点左右就将孩子送达,如果父母都是上班族,这样的假期训练营最受欢迎,当然额外的费用也是必须要付的。“营地”的活动当然是以该俱乐部的“特长项目”为主,比如这个俱乐部平时招收足球和网球学员,那假期的营地活动往往是上午网球,下午足球,或者全天足球,由学生自由选择。

小学会有一些平时“常驻”学校的类似国内课后“托管班”的机构,也会在假期继续利用学校的场所用于家长“托管”孩子,时间跨度更大,更方便双职工父母,但是活动内容会简单随意得多,室内画画,操场上踢踢球等,所以价格上比其他机构便宜。到中学后,有的学校本身也会组织类似的活动,收费与外面的俱乐部并无太大区别,活动也以体育运动为主,橄榄球、足球等。由于学生一般都居住在学校附近,所以这也成为相当一部分家长的选择。

还有一种很常见的情况,就是家长带着孩子出去旅游,但是毕竟受到时间和金钱的限制,普通家庭很难整个假期都在外旅游。而且由于英国的法律不建议14岁以下的儿童独自留在家中,所以每个孩子可能会度过一个包括度假、参加俱乐部或托管班等多种形式的假期。由于价格昂贵及学习习惯等原因,补习班一般不会是学生们的首选,但是随着亚裔等移民的增多,假期补习班也有所增加。

(《东方教育时报》2016年8月10日 杨波/文)

浪费时间是门课

2014年1月,15名宾夕法尼亚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的学生和他们的老师肯尼思·戈德史密斯人手一台电脑,安静地坐在一个有Wifi网络的房间里上课。这门课将是戈德史密斯教授一周3小时的新课,叫作“在网上浪费时间”。

“虽然我和学生们会在同一个房间,但彼此不会交谈,只用聊天室、邮件或社交媒体来沟通。”戈德史密斯说,“学生将被鼓励在网上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观看视频或闲聊,分心以及注意力分散是必然的,但这就是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所在。”

在常春藤名校开设这样一门课的灵感来源于20世纪20年代从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者认为艺术创作的理想状态是介于清醒与昏睡之间的朦胧状态,从朦胧的意识中挖掘出灵感,只有在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中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展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

尽管许多人还是觉得常春藤名校开设“在网上浪费时间”的创意写作课程令人吃惊,但不可否认的是,大脑放空、白日做梦、拖沓延误一直以来都是写作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花时间工作,但同样需要时间放任自流,需要时间浪费,需要时间扯淡,不必再对上网浪费时间而感到内疚。当然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浪费时间这么简单。通过3个小时在网络中的沉浸,经验丰富的学生可以基本有一个大概的创作灵感。如果我能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将他们花在屏幕前的‘死去的时间’重新利用起来,使之成为既有用又富于创造性的时间,那么我就会鼓励他们继续‘浪费’下去。”戈德史密斯说。

(《读者·校园版》2015年第4期)

(本栏责任编辑 林 频)

猜你喜欢
家长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趣味(语文)(2020年11期)2020-06-09 05:32:30
我心中的好家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家长请吃药Ⅱ
萤火(2016年7期)2016-07-19 08:18:54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5期)2016-05-06 12:24:50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4期)2016-04-13 12:28:43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3期)2016-03-11 12: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