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竹韵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凤凰网”关于“中国梦”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
——以2015博鳌论坛专题报道为例
钱竹韵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本文运用新闻框架理论,通过内容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以2015年博鳌论坛专题报道为例,考察凤凰网在关于“中国梦”报道中的表现,以期呈现其新闻报道框架、报道特点和问题。
凤凰网;框架理论;“中国梦”
(一)理论视角
本文将采用新闻框架理论来分析全文。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1955),由高夫曼(Goffman,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将框架理论引入新闻传播领域的是美国传播学者吉特林(Gitlim)。他给框架下的定义是:框架是在“关于存在着什么、发生了什么和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框架是一个持续不变的认知、解释和陈述框式,也是选择、强调和遗漏的稳定不变范式。通过这样的框架,符号的处理者按常规来组织话语。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特定的新闻报道,而是一种经过了抽象并且具有一般规律的处理方式。[1]
(二)专题介绍
在凤凰网的新闻产品中,新闻专题的制作较其他网络媒体更为成熟。根据搜索结果显示,凤凰网从2009年开始制作博鳌论坛专题,并逐步走向成熟。2015年的“博鳌论坛”专题网页由要闻(important news)、独家采访(exclusive interview)、凰家会客厅(Phoenix dialogue)、图片策划(exclusive photo)、主旨演讲(leaders’ keynote speech)、主题聚焦(focus)、凤凰早餐会(ifenq breakfast)、高清大图(HD pictures)、会议议程(conference agenda)、相关报道(correlative)十个板块组成。特点如下:
一是精心布置版面,有序呈现整合内容。凤凰网博鳌论坛专题总体秉承“深厚内容,简洁呈现”的原则,页面设计坚持“左重右轻,上繁下简”,根据人的视觉习惯编排报道内容,并根据内容的重要性依次排列,以更好地传达媒体观点。二是互动形式较为丰富,追求多元化整合。包括设置网友评论区、分享至社交媒体链接、邀请评论专家交流意见等。三是专题融合了文字报道、视频报道、图片报道,实现全方位报道。四是选取焦点主题事件,增强整合凝聚力。确立独特报道角度,创新专题整合切入点。
(一)研究问题
第一,研究问题。本文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凤凰网关于2015年博鳌论坛的专题报道的新闻框架是怎样的?二是这个新闻框架是如何传播“中国梦”的?三是网络媒体该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梦”?
第二,理论依据。本文将主要采取框架理论来对凤凰网关于2015年博鳌论坛的专题报道进行分析。在新闻传媒领域的新闻媒体框架主要涉及两个层次:一是作为存在于头脑处理信息之原则的新闻框架,另一种则是作为新闻文本特征的新闻框架。第二个层次,是对新闻材料的建构和选择,即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主角、消息来源、报道体裁、报道篇幅、版面显要区、图片、专栏、报道态度等文本层面进行框架分析。鉴于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凤凰网关于2015年博鳌论坛的专题报道,是新媒体的报道,本文具体从报道主题、报道主体、报道来源三个方面进行框架分析。
(二)研究设计
第一,研究对象。本文选取凤凰网关于2015年博鳌论坛的专题作为代表,来考察我国网络媒体对“中国梦”的新闻框架建构。
第二,研究时段。在时段上,依据2015年博鳌论坛的举办时间,即2015年3月26日~3月29日,作为研究样本。
第三,分析对象。对分析凤凰网关于2015年博鳌论坛的专题的筛选的原则是,文章(包括通讯、消息、评论等)需具备标题、署名或来源,要以博鳌论坛作为主要报道对象或对象之一,在包含多个报道对象的情况下,如果文章标题提及博鳌论坛,则这篇文章就被视为对博鳌论坛的新闻报道。博鳌论坛的相关广告不允许进入样本行列。所获样本中的每一则通讯、消息、评论将被看作是一个分析单位,每一张图片和每一个视频也将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单位。
第四,分析类目。对凤凰网关于2015年博鳌论坛的专题报道按照报道主题、报道主体、报道来源三个大类进行编码。
第五,信度测试。确定分析类目后,编码员针对同样的20篇报道进行了编码和试分析,在试分析结束后又根据编码的分歧再度调整了部分类目的分析单位和分类说明,最后再次测试,编码员间信度为0.9。
(三)研究发现
1.文字报道
(1)报道主题。通过对凤凰网关于2015年博鳌论坛的专题报道,进行编码分析,我们把报道主题分为了投资贸易、能源资源、国际合作、城市乡村、安全问题以及其他,共6个维度。通过整理发现,在博鳌论坛期间,凤凰网关于此次论坛的专题报道中,6个维度分别涉及的百分比,如图1所示。通过图1,我们发现,在有关博鳌论坛的专题报道中,涉及投资贸易、国际合作的,就超过了50%。所以,我们发现,在凤凰网关于2015年博鳌论坛的专题报道中,就主题而言,凤凰网建构的新闻框架,塑造出来的2015年博鳌论坛是一个有关投资贸易、国际合作的论坛。
图1
(2)报道主体。在报道主体这个维度下,我们细化了以下几个方面:国内政要、国外政要、国内企业家、国外企业家、学者专家以及其他。通过编码量化,我们算出了在专题报道中这些报道主体所占的百分比。如图2所示,我们发现,国内政要和国内企业家是凤凰网的报道焦点,两项所占百分比已经超过了60%。不难发现,通过这样的关注焦点,凤凰网构造的新闻框架,为我们塑造的是一场有国内政要和企业家参与的论坛。
图2
(3)报道来源。报道来源是最能体现一个媒体的公信力的指标。我们在编码时,把报道来源分为了以下几项:自采、转载纸媒、转载网媒、转载外媒。如图3所示,我们发现,自采的新闻报道超过了70%。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关于2015年博鳌论坛的新闻专题报道中,凤凰网通过自采新闻的方式,在构建新闻框架时,有力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图3
(4)报道主题与报道主体交叉列联表。如图4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政要关注的议题重点是投资贸易,国内企业家涉及的报道中的议题重点是国际合作。这样的交叉,构造出了凤凰网自己的传播重点——国家层面上对于投资贸易的重视;市场层面上,企业家们对于国际合作的关注。这就是凤凰网关于2015年博鳌论坛主题——“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的独特理解,并通过对主体和主题的选择,建构出了新闻框架,向受众进行传播。
图4
2.图片策划
(1)报道议题与报道主题交叉表。在凤凰网关于2015年博鳌论坛的专题中,图片报道是一个重点。通过编码,我们将从报道主题、报道主体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如图5所示,我们发现,图片报道和文字报道中的主体和主题的重点是相同的。凤凰网用文字和图片,两种新闻手段,不断加强自己的报道重点,从而构建出相应的新闻框架。
图5
(2)报道来源。图片,是新闻报道中很重要的手段,会让一篇新闻报道增色。形象的图片,不仅使得新闻更加生动,让人如临其境,更能帮助文字传达出更多的新闻信息。在研究图片时,我们发现,2015年博鳌论坛的专题中所涉及的图片,凤凰网全部自采。报道来源向来是一个媒体的公信力的最佳展示,百分百的自采报道,让我们看到了凤凰网在新闻报道上的坚持。
表1
3.要闻栏目与独家采访栏目
(1)报道议题。如图6所示,我们在分析要闻栏目与独家采访栏目时,发现这些栏目在主题上面重视的是投资贸易和能源资源。
图6
(2)报道主体。如图7所示,在这些栏目中的报道主体是国内政要和学者专家。
图7
(3)报道来源。如图8所示,我们可以看出,自采依然是凤凰网的重要新闻来源。
图8
(4)报道议题与报道主体交叉表。如图9所示,我们发现,凤凰网再一次通过报道主体和报道主题的交叉,使得投资贸易和其他类的报道主题成了报道重点。
图9
(四)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凤凰网关于2015年博鳌论坛的专题报道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由国内政要、国内企业家、专家学者组成的报道主体,关注的主题是投资贸易、国际合作和其他,这些新闻报道几乎全是采用自采的新闻来源。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新闻框架?笔者做出了以下原因猜想。
1.2015年博鳌论坛有新的改变
2015年的博鳌论坛,有着一项新改变,那就是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的加入。使得这个论坛的特点在政治性之外,专业性也凸显出来。
新闻,传播的是信息。信息中最重要的就是改变。所以,在报道这场盛会时,凤凰网也把关注点落到了企业家和专家学者上,于是在报道主体的选择上,我们看到了除了国内政要,国内企业家和专家学者也占了很大比例。
2.根植于大的国际环境
进入21世纪,全球处在了以经济为导向的大环境中,发展经济是全球的趋势。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使得各国都纷纷关注经济发展。所以凤凰网在报道时的重点也是经济,如投资贸易和国际合作。这样的报道主题,很好地诠释了2015年的博鳌论坛关注点。向受众传达了博鳌论坛究竟有哪些人参加,参加的人都聊了什么。
3.顺应国内的大趋势
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在崛起中我们强调的是和平。因此,在这场盛会中,我们看到,与会的不管是国家政要还是国内企业家或者是专家学者,都把注意力放在了经济上面。这些与会人员,是我们国家的精英阶层,他们关注的问题,也是大众关注的问题。于是,凤凰网在报道中,也再一次地把经济放在了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对“凤凰网”博鳌专题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揭示了其新闻报道的特点。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通过新闻框架分析呈现“凤凰网”的报道框架,报道特点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网站对“中国梦”的传播策略具有一定价值。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还存在许多缺陷。由于时间限制,本文未能将“凤凰网”与其他门户网站的专题进行比较分析,也未能将“凤凰网”和“凤凰卫视”进行比较分析。不过,这些遗憾也成了今后笔者努力完善的方向,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 张宁.日本媒体上的中国:报道框架与国家形象[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1-12.
[2] 彭京宜.解析“中国梦”[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社会版),2014(2):80-84.
[3] 沈铭辉.博鳌亚洲论坛发展进程及展望[J].创新,2009(2):15-18.
G212
A
1674-8883(2016)07-00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