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娟 郭清兰 郭晓娟 宋洁茹
1.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南阳473000;2.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河南南阳473000;3.河南省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学院护理教研室,河南南阳473004
基于品管圈降低给药时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率的研究
刘先娟1郭清兰2郭晓娟3宋洁茹1
1.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南阳473000;2.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河南南阳473000;3.河南省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学院护理教研室,河南南阳473004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降低给药时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率的效果。方法2014年11月~2015年6月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以“降低给药时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通过现况调查,运用柏拉图和鱼骨图分析给药时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的原因,制订实施相应对策,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护士给药时和输液、皮下及皮内注射、发放口服药、更换液体等不同途径给药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的不正确率,评价活动改善效果。结果改善后护士给药时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率由改善前的37.76%下降至2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47,P<0.05),改善后输液、皮下及皮内注射、发放口服药、更换液体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率由改善前的11.18%、8.86%、7.71%和4.43%分别下降到7.25%、5.49%、4.52%和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目标达成率为104.6%。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降低给药时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的不正确率,保证护理安全,培养护理人员创新精神,提高工作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品管工具应用能力。
品管圈;给药;患者身份识别;护理安全
患者身份识别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对患者身份进行查对、核实以确保正确的治疗及检查用于正确的患者[1]。中国医院协会和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认证委员会(JCAHO)患者安全目标中明确要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严格执行患者身份“查对制度”[2-3]。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有利于保障医患利益,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4]。用药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给药前患者身份识别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护理用药安全,为确保身份识别有效执行,部分医院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在三查七对基础上结合电子腕带、指纹识别系统、个人数字助理(PDA)等辅助手段,有效促进了护理安全管理[5-7]。但是,信息化基础薄弱的医院,患者身份识别主要依靠人工查对,存在一定护理安全隐患。品管圈是由工作性质相同或相关联的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通过精诚团结、群策群力不断完善各项活动[8],其强调全体参与和持续改进,可以极大激发护理团队的智慧[9],品管圈活动作为减少工作差错的有效途径在护理工作中广泛开展[10]。为减少给药时患者身份识别差错的发生,结合“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2014年11月~2015年6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围绕“降低给药时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率”的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在保证给药时患者身份正确识别和持续改进护理安全质量方面效果明显。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1~12月品管圈活动改善前通过现场查看、随机提问等方式调查我院护士给药时患者身份识别情况519例;2015年5~6月改善后调查510例,分析改善前后身份识别方法的不正确率。评判标准包括正确身份识别方法:反问患者姓名并查看腕带或床尾卡上姓名、住院号。不正确身份识别方法:①未反问患者姓名,只查对腕带或床尾卡姓名、住院号;②反问患者姓名,未查看腕带或床尾卡上姓名、住院号;③反问患者姓名,查看腕带或床尾卡上姓名、住院号但内容不全。
1.2 方法
品管圈活动时间从2014年11月~2015年6月历时8个月,第1个月选定主题和制订计划,第2个月把握现状并设定目标;第3个月解析原因和对策拟定;第4~6个月实施对策;第7~8个月效果评价、标准化、检讨和改进。具体过程如下:
1.2.1 成立品管圈小组按照自愿原则从全院9个科室组织护理人员成立品管圈小组,成员共9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2名,本科学历6名,本科及以下学历3名,平均年龄(32.0±4.1)岁,选出1名经验丰富、本科学历的主管护师担任圈长,外设辅导员1名,圈员根据专业特长分工。选定圈名“同心圈”及圈徽,寓意“同心协力、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确保护理安全”。
1.2.2 选定主题运用头脑风暴方式选出多个主题,结合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根据领导重视程度、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四方面进行评分,将得分最高的“降低给药时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率”确定为本次活动主题。
1.2.3 现况调查参阅文献资料结合实际情况制作调查表及评分表,于2014年11~12月由品管圈各科室负责人调查本科室护士执行给药时患者身份识别情况519例,识别方法不正确196例,占37.76%。结合调查表及圈员头脑风暴结果,依据品管圈80/20原则[11],将不同途径给药过程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情况制成柏拉图,可知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在输液、皮下及皮内注射、发放口服药、更换液体4个过程发生频次最高,累计百分比为85.20%(累计百分比=各项累计数/总数×100%,此处即各不同给药途径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人次与不正确总人次比值的逐级累加),是改善的重点。见图1。
图1 改善前不同途径给药过程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情况柏拉图
1.2.4拟定目标评定团队合作、品管工具应用等相关因素,将圈能力设定为0.51,改善重点为85.20%,计算目标值: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圈能力×改善重点)=37.76%-(37.76%×0.51×85.20%)=21.35%。
1.2.5 原因分析经全体圈员讨论,从制度、人员等方面找原因辨真因,绘制护士给药时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原因鱼骨图。见图2。发现并分析主要原因:①医院未制订新的身份识别流程,管理者及执行者思想不重视,执行不认真,细节管理不到位,无法有效识别,该因素是真因无需验证;②护士由于习惯性思维,身份识别时只呼叫患者姓名,调查显示发生此种情况54人次,占不正确人次的27.55%;③新制度培训不到位:护士身份识别制度知识掌握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相关知识知晓率及理解率分别为89%和46%;④健康宣教不到位:住院患者身份识别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患者知晓率为67%。
图2 改善前给药时患者身份识别不正确原因鱼骨图
1.2.6 对策拟定及实施全体圈员运用头脑风暴,针对解析的原因思考对策,并就每一对策从可行性、效益性、自主性方面进行评价,最终拟定并实施以下对策:①制订身份识别流程图,护士执行医嘱时打印并携带治疗单,药物至患者床旁用反问法提问患者姓名,核对患者腕带或床尾卡上的姓名、住院号,确认无误,核对药物剂量、浓度、用法、用量,注重细节管理;①强化护士“慎独”精神,改变习惯性思维,同事间相互提醒监督,运用有效的身份识别方法。③做好新制度培训:将新的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列入业务学习内容,定期组织全员培训,改变传统工作方法,接受新知识、新理念,督查工作效果,设立警示标示,将身份识别落实情况与个人绩效挂钩;③加大健康宣教力度:将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列入健康宣教中,采取多种形式如集体讲解、制作展板、患者床旁讲解等,督查护士健康宣教落实率。
1.2.7 标准化讨论并修订给药时患者身份识别操作流程及管理制度,上报护理部批准后小范围试行完善,之后全院推广。
1.2.8 检讨与改进反省与评价改善过程,明确遗留问题或新发生问题,制订计划,定期追踪标准化措施遵守情况并核查是否维持预期效果。
1.2.9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样本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改善前后护理人员给药时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率比较
改善前调查给药时患者身份识别情况519例,其中不正确196例,不正确率为37.76%,改善后调查510人次,不正确105例,不正确率为20.59%,与改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47,P<0.05)。
2.2 改善前后不同给药途径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率比较
依据品管圈80/20原则,改善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集中在输液、皮下及皮内注射、发放口服药、更换液体4种途径给药过程中,改善后则集中在输液、皮下及皮内注射、发放口服药3种途径,且各种途径给药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率较改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改善前后不同给药途径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情况[n(%)]
2.3 改善后有形成果情况
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数据-改善前数据)/(目标值-改善前数据)=(20.59%-37.76%)/(21.35%-37.76%)=104.6%。
2.4 改善前后无形成果比较
调查圈员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沟通和协调能力、工作热情度、品管工具的应用、解决问题能力6项内容,通过自评打分,每项赋值0~5分,共有圈员9名,每项总分最高可得45分,计算各项总分、人均得分及活动成长分值(改善前后人均得分差值)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绘制无形成果雷达图,结果改善后无形成果明显,各项得分均高于改善前,其中品管工具的应用较为显著。见表2、图3。
2.5 品管圈活动预期效果维持情况
品管圈活动结束后,2015年7~10月调查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执行情况,结果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率维持在目标值21.35%以下。见图4。
表2 品管圈活动改善前后无形成果比较
图3 品管圈活动改善前后无形成果雷达图
图4 品管圈活动预期效果(不正确率)维持情况
护理操作前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和根本措施之一[12]。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缺陷在用药时发生较多,其中输液类缺陷占首位[4,13-14]。因此现有条件下如何强化和监督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的落实、保证护理安全成为护理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践行“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服务宗旨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需求[15-16]。品管圈作为工作性质关联人员自发组织并科学运用各种工具持续提升效率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团体[17],是提高效益、减少差错的有效方法,在国内医疗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在护理中取得了满意效果[13]。
本研究通过近8个月的实践活动,观察品管圈对降低给药时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率的效果。由研究结果可以明确:①品管圈活动使我院护士给药时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率下降,通过改善也降低了不同途径给药过程中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率,目标达成率为104.6%,说明品管圈活动有效果,这与文献报道类似[18-20]。②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活动认真解析了造成护士给药时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不正确的原因,制订改善措施并取得预期效果,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身份识别的重要性,并能自觉运用规范的身份识别制度和培养良好的查对习惯。③品管圈活动培养了护理人员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其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品管工具使用能力进一步提高,护理管理工作走向流程化、规范化与合理化。④品管圈活动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改变了以物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护理安全质量得以持续改善。本次活动的开展,使研究者认识到品管圈是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为进一步推动品管圈活动奠定研究基础。
[1]许薇,黄艺仪,张晓燕,等.身份识别卡在门诊输液患者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19):2335-2338.
[2]中国医师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4-2015)》[J].中国医院杂志,2014,18(10):22.
[3]Richard A.Focusing on JCAHO National Patient Safety Goals[J].Nursing Management,2006,36(11):14-15.
[4]程凤敏,陈海啸,郎云琴,等.降低病区护理给药前患者身份识别缺陷率的实践与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 47(1):52-54.
[5]殷秀梅.电子纸腕带在急诊预检分诊和患者身份识别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1):124-125.
[6]胡筱峰,徐彬,钱一平,等.指纹识别确认患者身份在精神科临床药疗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10B):3692-3693.
[7]周敏,李金,王颖.基于PDA的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7):250-252.
[8]蔡秀乔,胡跃芬.品管圈在落实患者身份识别标识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15,44(1):115-117.
[9]黄华,魏艳芳.品管圈活动提高感染科患者出院流程满意率.护理学杂志,2015,30(23):67-68.
[10]胡君娥,宋健.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患者PICC带管并发症发生率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5):126-131.
[11]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
[12]王玲,姜晓苓.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新生儿在综合医院产科病房中风险的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5):126-128.
[13]吴柳华,容庆丰,韦又芳,等.开展品管圈降低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8):102-105.
[14]李桂宝,文勇,许素芃,等.患者参与身份识别在门诊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4,22(2):181-183.
[15]Ribeiro PH,Gir E,Santos CB,et al.Validation of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herence to standard precautions among dentists in primary healthcare[J].Acta Odontol Latinoam,2014,27(1):9-15.
[16]王新烨,王冰,王菊香,等.以患者身份识别手术风险及安全核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意义[J].河北医药,2015,21(6):1010-1012.
[17]潘艳红.品管圈护理模式对神经外科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5):169-172.
[18]黄萍,谢瑞萍,许琼.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肿瘤科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35(7):693-694.
[19]黄潇湘.品管圈活动降低低年资护士差错发生率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0):59-61.
[20]邱丽玉,徐伟英.提高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的品管圈实践[J].护理学报,2014,21(9):15-16.
Research on reducing the incorrect rate of methods for patients identification when drug administration based on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LIU Xianjuan1GUO Qinglan2GUO Xiaojuan3SONG Jieru1
1.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Nanyang,He'nan Province,Nanyang473000,China;2.Department of Nursing Care,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Nanyang,He'nan Province,Nanyang473000,China;3.Staff Room of Nursing,Zhang Zhongj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e'nan Province,Nanyang473004,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on reducing the incorrect rate of methods for patients identification when drug administration.Methods The activities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with theme of"reducing the incorrect rate of methods for patients identification when drug administration"were carried out i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Nanyang from November 2014 to June 2015,including the cross-sectional investigation,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incorrect methods for patients identification by fishbone diagram and platos diagram.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By comparing the incorrect rate of methods for patients identification before and after developmen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when drug administration and in different route of drug administration such as infusion,subcutaneous and intradermal injection,oral medicine and replacing liquid,the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was evaluated.Results The incorrect rate of methods for patients identification when drug administration was declined from 37.76%to 20.59%,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improvement(χ2=35.847,P<0.05)The incorrect rate of methods for patients identification in different route of drug administration such as infusion,subcutaneous and intradermal injection,oral medicine and replacing liquid was declined from 11.18%,8.86%,7.71%and 4.43%to 7.25%,5.49%,4.52%and 1.57%respectively.The difference was als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target achievement rate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was 104.6%.Conclusion The activities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can reduce the incorrect rate of methods for patients identification when drug administration and ensure the nursing safety.Meanwhile,it can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spirit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oordination,problem-solving and quality management tools application in nursing staff.
Quality control circle;Drug administration;Patients identification;Nursing safety
R471
A
1673-7210(2016)07(b)-0157-05
2016-02-25本文编辑:赵鲁枫)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521023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