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燕萍 贺 彦
提升基层科研人员幸福感
□ 李燕萍 贺 彦
科研人员的幸福感是技术密集型企业重要的情感资源,是组织发展的动力之源。企业应为管理注入更多人性化元素,做“最有幸福感企业”。
幸福感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于自身生存状态的愉快感受和肯定评价。笔者以某技术密集型企业为例,开展基层科研人员的幸福感调查,进一步从实践角度,验证在高效勘探新常态、工作节奏快、压力大等条件下,员工幸福感与薪酬福利、团队建设、职业发展、业余爱好、自我价值实现等满意度之间的关联性,为完善管理、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对调查信息进行全面归类、统计和分析,发现幸福感高低与收入水平并非绝对相关,不同科室的幸福感差异明显:热门科室的科研人员比冷门科室的幸福感强,女性比男性幸福感强,中年科研人员比年轻人和年长的科研人员幸福感强等。在影响幸福指数的众多因素中,较高的收入、温馨的家庭和乐观的性格排在前三位。该企业科研人员总体幸福感比较高,但仍有近半数感觉自己发展受限、缺乏动力源,逐渐显现抑郁、过劳、倦怠等现象,幸福感在7分以下(满分10分)。
重视企业管理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科研人员的职业幸福感,不是某个科室单独的工作,更不是一两份指导性文件能解决的,而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自上而下更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体制、提升管理手段、抓执行落实的系统工程。没有科研人员的幸福就没有精品工程,各级管理者应引起重视。
提升科室负责人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基层科室班子是科室管理工作的核心,领导班子在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同时,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理论、管理艺术的培训和交流,不断提高科室负责人管理素质,重点提升目标管理、绩效辅导、指导培养、交流倾听、压力舒缓、自控与约束、归纳总结等能力。
加大政策宣传和执行力度,营造良好的尊重知识的文化氛围。要弘扬正能量,营造既重科研更体现人文关怀的浓厚氛围,让广大科研人员时刻感受到精品科研带给自己的精神愉悦。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科研人员个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大部分科研人员既崇尚无私奉献,也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倾向于按劳取酬、按质取酬。当科研人员认为自己的劳动付出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时,其职业期待自然减弱,职业幸福感随之降低。在这样的背景下,科研人员对自身能力提升的兴趣减弱,更加难以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充电。
因此,企业在通过学习研究、团队活动、制度优化等形式,引导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感的同时,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可能提高科研人员的薪酬福利。
在技术密集型企业,冷门科室与热门科室、专业科研岗位和技术支撑岗位、老中青科研人员、机关管理人员与一般职工等的工作评价是否科学公正,是一个影响员工情绪的重要问题。鉴于此,企业应该下大力气建立一套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相对公平的评价体系,而不是简单化地以项目总结作为衡量科研人员业绩的唯一或主要指标。
拓宽岗位晋升空间,为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机会。一部分人幸福感缺失,特别是中老年科研人员产生职业倦怠,是因为对自己的未来失去憧憬,处于应付状态。对此,一方面,企业在加强对年轻科研人员培训和指导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中老年科研人员的授权和引导,确立他们在团队中的角色和位置,合理配置资源,发挥他们的个人能力和作用,并通过绩效考核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把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落到实处,让他们清楚自身不足的同时看到希望,并时刻努力为美好的愿景不断开发自己、丰富自我。
9月1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在勘探分公司拍摄《中国建设者》纪录片,挖掘扎根一线、善于创新的勘探科研人员的感人故事和精神力量,弘扬“实干兴邦、创新强国”的精神风尚。贺彦 摄
企业应建立公开、公平和公正的激励机制。科研人员常有“不患寡,而患不公”的心理,科室负责人作为科室激励制度的执行者,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亲、不唯私,只唯实。通过室务公开制度,让科研人员在激励和考核制度前获得公平、公正和公开的考评机会。同时,通过采取目标激励立志气、榜样激励树正气、关怀激励聚人气等多样化的激励措施,让科研人员处处感受到科室的关注。
对企业的情感归属能让员工情不自禁地将企业视为第二家庭,幸福感也将油然而生。所以,建设科室“家”文化,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是一个重要课题。企业应鼓励科室培育积极沟通、换位理解、宽容、关爱、欣赏、责任、感恩等理念,让科研人员时时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处处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科室成员像家庭成员一样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相互支持、快乐工作。企业应在科研人员生病、家庭遇到困难、子女上学时尽其所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员工退休时为他(她)办一次别开生面的退休仪式,在员工结婚生子、生日及节日送上祝福和问候,营造亲如一家的大家庭氛围,增强员工归属感。
(作者单位:勘探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