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万章
“煤电+化工”开启循环利用新模式
□ 孙万章
整套脱硫工艺实现零排放,齐鲁石化热电厂从此踏上循环经济轨道。
8年前的齐鲁石化热电厂,只是一家产品单一的煤电企业,与化工没有丝毫瓜葛。2009年,随着第一套氨法脱硫装置在热电厂投用,产出的优质硫酸铵复合肥成为市场的热销产品,热电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热电企业了。
近年来,齐鲁石化热电厂严格履行环保责任,潜心研究氨法脱硫技术,对原有脱硫装置进行升级改造,锅炉烟气脱硫效率逐步提高。8月31日,7号锅炉超洁净排放改造中交投运,至此,该厂10台高温高压燃煤锅炉全部实现氨法脱硫,外排烟气环保指标优于国家标准,煤电+化工成为煤电企业循环经济利用的新模式。
齐鲁石化热电厂硫酸铵生产现场。 齐帆 摄
氨法脱硫可以将烟气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铵,变废为宝,从而实现循环利用。而传统的石灰石、石膏法脱硫,虽然工艺成熟,但是需要进行二次处理。
尽管氨法脱硫与传统脱硫工艺相比有诸多好处,但是由于氨法脱硫腐蚀性强、技术不完善等缺点,操作难度大,国家三大电力企业对其都敬而远之。
齐鲁石化热电厂瞅准氨法脱硫能够实现循环利用这一大优点,经过深思熟虑,多次调研、论证,于2009年开始引进氨法脱硫项目,在当时成为国内单套规模最大的氨法脱硫装置。
第一代氨法脱硫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循环经济的大方向没有错。齐鲁石化热电厂经过不断研讨,最终对原脱硫塔进行不断升级,彻底治愈影响稳定运行的病症。
从2010年开始,他们分阶段对氨法脱硫进行升级改造,全流程提前介入,对每一台设备、每一道工序都进行研究。改造完成后,系统适用性明显增强。
今年8月31日,该厂最后两台半干法脱硫装置升级为氨法脱硫装置,至此,热电厂10台燃煤锅炉全部实行氨法脱硫工艺,副产品硫酸铵是很好的复合肥原料,粉煤灰成为制造地砖的抢手货,灰渣则成为修路的基础材料,整套脱硫工艺实现零排放,热电厂从此踏上循环经济轨道。
今年5月6日,6号锅炉脱硫装置实现一次整体投运成功,淡淡的烟气伴随着蒸汽缓缓升腾,原先飘落一地的凝结水不见了,烟气带水大大降低,这是该厂在环保装置建设中,不断克服难题,联合创新取得的又一成果。
他们对1至4号锅炉氨法脱硫工艺进行大胆自主创新,采取两炉一塔模式、分段复合塔技术,通过分段设计,各反应工艺过程始终在各自的功能区内独立完成,最大限度抑制了导致气溶胶产生的气相反应,消除了氨雾形成的条件,解决了氨逃逸问题。
在5、6号炉脱硫改造前,他们把质量关口前移到设计阶段,针对运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全面改正。经过反复研讨,决定采用一炉一塔,减少脱硫塔故障造成的停炉损失,在脱硫装置出现故障时,哪台脱硫塔出现故障就停运相应锅炉。
为解决外排烟气带水问题,他们与厂家多次协商、沟通,对设计进行修改,增加除雾器,投用后效果明显。
在锅炉脱硝改造时,热电厂通过对脱硝装置重新设计,增加两层催化剂预留段,实现一次投资、多年受用。
热电厂从工艺技术方面不断改进,从现场管控上加强管理,采取技术改造措施20余项,先后对出料系统进行3次大的改造,应用新技术3项,完成技术创新项目5个,实施大小技术改造措施上百项。
近年来,随着氨法脱硫工艺落户热电厂,增加了化工产品硫酸铵化肥,原有工艺单一产品现状被打破。面对新装置、新工艺,如何确保适应年年收窄的环保指标,成为他们研究的课题。他们严格执行《环保法》,实施源头控制、过程优化、末端治理三管齐下,不触红线、严守底线。
脱硫车间根据不同的脱硫工艺,逐步摸索出合理的脱硫剂添加方式,分时段适量添加脱硫剂,实现稳定达标,脱硫塔出口烟气二氧化硫含量由8年前的800毫克/标准立方米,下降到100毫克/标准立方米以下。
为确保外排烟气稳定达标排放,该厂制定了烟气超标捆绑考核措施,激励各车间密切配合、精心操作,真正做到“生产怎么搞,环保说了算”。
为确保烟气过程控制有标准,该厂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烟气超标应急预案,并对不同阶段的环保数据进行相应调整,外排烟气各项指标绝不允许“越线行驶”。
“宁可停炉经济受损失也要确保达标排放。”这一要求在热电厂已经成为一项铁的制度。
最近两年,在地方政府组织开展的冬季“百日大气污染物排放治理”等活动中,齐鲁石化减排成效显著。省、市、区等地方媒体多次报道齐鲁石化热电厂环保治理的经验,成为地方政府推广的典范。
(作者单位:齐鲁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