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喈谋刻聊斋诗文集与题跋风雨竹

2016-11-14 11:17孙启新
蒲松龄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考证

孙启新

摘要:杨春喈系浙江省孝丰县人,于嘉庆十二年中举人,之后考取觉罗教习官,署理博山等县县事,担任淄川、郯城知县,代理贵州省铜仁等府知府。杨春喈担任淄川知县期间,曾计划刻印蒲松龄诗文集,因蒲松龄后裔不肯出借原稿作罢。杨春喈的夫人吴静君善画墨竹,工诗,曾作画题诗风雨竹,诗画碑现存于博山颜文姜祠。

关键词:杨春喈;聊斋诗文集;风雨竹;考证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生前无力刊刻自己的诗文集,《聊斋志异》只能以抄录的方式传播于世。蒲松龄去世50多年后,出现了《聊斋志异》刊刻本,后来陆续有人计划刊印蒲松龄的诗词、文章,这些人中就有时任淄川知县的杨春喈。杨春喈谋刻聊斋诗文集之事,后来因蒲松龄后裔不配合,无果而终。杨春喈署理博山县事时,曾前往颜文姜祠祈雨成功,夫人吴静君作画风雨竹并题诗以纪其事,此事在博山地区影响很大。

杨春喈的生平事迹,《孝丰县志》《淄川县志》《博山县志》都有记载。

清光绪《孝丰县志·选举志·科目》记载:“杨春喈,原名登,字凤冈。丁卯科,考取觉罗教习,用山东知县。历署博山、朝城、峄县、商河等县知县,补淄川县,调郯城县。甲午科山东乡试同考官。叙升知府,分发贵州,历任铜仁、都匀、黎平等府知府,护理贵东兵备道。己亥科贵州乡试内监试。” [1] 8

清光绪《孝丰县志·人物志·政治》记载:“杨春喈,字凤冈,号矞翘。年十三入郡庠,嘉庆丁卯举于乡,考取教习。期满,以知县拣发山东,补淄川,调补郯城。甲午科乡试同考官。升知府,分发贵州,署铜仁府事。己亥乡试,调内帘监试。署都匀府,兼贵东道篆。以疾乞退,上宪苦挽留之。又数年,始遂所请,而病已深,未及抵家而卒,年六十有五。”

“春喈勤于吏治,所莅均有治绩,尤孜孜于士习民风、农桑水利。在山东商河时,与邻邑共诛剧盗。教淄川民种水田。乙未、丙申岁大旱、蝗,多方赈恤,全活无算。入黔后,仁怀县逆匪滋事,奉委谳狱,释无辜被株累者数十人。都匀民苗杂处界,镇远府地有苗不靖,会邻郡,设计平之。为八寨厅添设黉官,兴木棉蚕桑之利。值英夷滋扰,黔中兵差络绎。春喈督所部具夫船,亲护送,冒寒驰驱,遂以感疾,卒致不起云。”

“春喈兼精医术,诊者必拨冗为调治,每应手愈。有自编医案一帙。又所著有《公余杂钞》两卷,已刊行,乱后版毁。子四人:治生、瀛生、溶生、澎生,俱有传。” [2] 17

清宣统《淄川县志·三续历代秩官·国朝秩官》记载:“杨春喈,字凤冈,号旭桥。浙江孝丰县举人,道光十一年任。亲士爱民,赏识多知名士。” [3] 950

据以上资料:杨春喈,原名登,字凤冈,号矞翘,浙江省孝丰县(今属湖州市安吉县)人。其父杨德裘,监生。杨春喈十三岁进学,成为秀才,可谓少年聪慧,学有所成。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人,之后考取觉罗教习官,在觉罗官学校担任教习。觉罗,俗称为“红带子”,是清朝皇族的一部分,主要由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本家远亲组成。《清会典·宗人府·宗令宗正宗人职掌》记载:“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伯叔兄弟之支为觉罗。”教习,学官名,掌课试之事,清朝官学中亦有设教习者。杨春喈任教习期满,以知县官衔分发山东候补,先后代理博山、朝城、峄县、商河等县知县。杨春喈任职期间勤恳工作,多有惠政。据《淄川县志》所载,杨春喈于道光十一年(1831)担任淄川知县,率领百姓筑河坝,制水车,引河水,改旱地为水田,教导百姓种植水稻。杨春喈后来调任郯城知县,此地遭遇大旱蝗灾,他多方筹措钱粮赈灾,救活很多百姓。道光十四年(1834),杨春喈担任甲午科山东乡试同考官。同考官,系协同主考阅卷之官,因在闱中各居一房,又称房考官(简称房官)。大概道光十六年(1836),杨春喈经过朝廷考核,具备升任知府条件,调任贵州省,代理铜仁府知府。邻府仁怀县遭遇暴乱,众多百姓被官府关押,杨春喈受命前往审理,释放了数十名无辜百姓。再后来,杨春喈代理都匀府知府,兼掌贵东兵备道。期间,府治镇远有苗人闹事,他会同邻近府县平息判乱;他在八寨厅设立学校,以行教化;教导当地居民栽种木棉,养殖桑蚕,使百姓逐步富裕起来。杨春喈还代理(或担任)过黎平府知府,当时官场以“能吏”称之。道光十九年(1839),杨春喈担任己亥贵州乡试内帘监试。监试,为乡试主考及同考官助理人员,负有监督之责。杨春喈因为身患疾病,多次请求退休回家,上司苦苦挽留,一直未批准他的申请。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贵州兵差络绎不断。杨春喈筹备船只差民,顶风冒雪,亲自护送,由于劳累过度,致使病情加剧。等获准退休后,杨春喈已经病入膏肓,在回家途中病逝,终年六十五岁。杨春喈闲暇之时,喜好钻研医术。人们若是前来求诊,他一定利用空闲时间,尽心竭力调治,治愈了很多病人。杨春喈曾经编辑医案一套、《公余杂抄》两卷,可惜后来都散失了。

杨春喈计划刻印聊斋诗文集之事,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七《某老儒》有记述:“吾淄杨旭桥明府,欲刻聊斋诗、四六、古文,属予往索。其裔孙谓:前有某学使、某邑令索去,欲刻而不果,并原本不还,恐并此失落,遂坚不出。” [4] 425 据王培荀所言,杨春喈担任淄川知县期间,计划刻印蒲松龄的《聊斋诗集》《聊斋赋集》《聊斋古文集》,委托王培荀前往蒲家,与蒲松龄的嫡系子孙商议借阅其诗文草稿,蒲氏子孙坚决不肯外借,声称先前曾将文稿借给某某学使、某某知县,这些人不但没有刻印,反而连原稿也不归还,令人失望至极。王培荀关于杨春喈刻印蒲松龄诗文集的记述,未见其它资料佐证,但分析事情原委,应该真有其事。杨春喈于道光十一年担任淄川知县,离任时间不详,王培荀于道光十五年(1835)入川就任知县,那么杨春喈谋刻蒲松龄诗文集的时间当在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间。

杨春喈非常欣赏王培荀的文史素养和写作能力,这从《乡园忆旧录》中可以看出。卷七《修志琐谈》记录:“《济南府志》不修,百余年矣,是吾乡一大缺陷。里居时,太守某公,雅意重修,征各属县志。杨旭桥明府招余商处,因取旧郡志,略一翻阅,体例多宜酌定。……座上匆匆一阅即退,后以载笔无人,事似终止。……近闻已修,可喜。” [4] 425-426 王培荀在文中谈到,自己在家闲居未任官职时,济南知府某人计划重修《济南府志》,征集济南府所属各县的县志。时任淄川知县杨春喈邀请王培荀商议此事,王培荀在淄川县衙翻阅过《济南府志》,感觉府志体例有待斟酌。后来重修《济南府志》之事搁置。王培荀在四川担任知县期间,听说《济南府志》已经纂修完工。王培荀所言即道光《济南府志》,全书72卷、首1卷,180余万字。由王赠芳、王镇主修,成爟、冷烜编纂,清道光二十年刊刻。

杨春喈谋刻聊斋诗文集,王培荀作为中间人玉成此事,其优越条件有二:一是王培荀当时是淄川的知名文人,与杨春喈关系较为密切。王培荀,字景叔,号雪峤,淄川县沣泉乡大窎桥村(今属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人。他自幼聪慧过人,精通经术,工诗善文,当时在淄川士子中很有影响,是近代山东知名诗人、颇有建树学者。他于道光元年(1820)以第四名中举人,十五年以大挑一等分发四川担任知县。宣统《淄川县志》记载,杨春喈于“道光十一年”担任淄川知县,“亲士爱民,赏识多知名士”。杨春喈在任期间,两人相互仰慕,王培荀一定会不时前往县衙拜访杨春喈,切磋学问,诗词酬唱。《修志琐谈》就曾谈到杨春喈与他商议修纂《济南府志》事宜。据王培荀回忆(《乡园忆旧录》卷七《女诗人》),自己前往四川任职时,前去县衙辞行,杨春喈曾赠送王培荀一份礼物——夫人所作的四幅墨竹图,这说明两人关系密切、情谊深长。二是王培荀与蒲松龄的后人有亲戚之谊,来往频繁。王培荀所居大窎桥村与蒲家庄相距10华里,其庶母是蒲氏族人,王培荀作为一名文人,仰慕蒲松龄的才学,会以亲戚的身份经常前往蒲家庄拜见蒲松龄的后人,借此借阅蒲松龄的著述。《乡园忆旧录》中涉及蒲松龄的史料有8条,对蒲松龄的生平及逸事多有记述,其中谈到自己亲见蒲家后人收藏的蒲松龄画像,这些资料对后世学者研究蒲松龄及其著述具有极为宝贵的参考价值。这说明王培荀与蒲松龄的嫡传后人关系密切。

杨春喈谋划刻印蒲松龄诗文集之事,只是一个设想,并无结果,因此目前所见各种资料,包括《淄川县志》,都没有此类记载。

需要说明的是,《孝丰县志》载明“杨春喈号矞翘”;《淄川县志》却写作“杨春喈号旭桥”,这可能是“矞翘”音误造成的。《辞海》注释:矞通獝,惊恐惶遽邈。《周礼·春官·大司乐》:“凡六乐者”。郑玄注引《礼运》:“凤以为畜,故鸟不矞。”今本《礼记》“矞”作“獝”。[5] 1813

《聊斋志异》的刻本,自蒲松龄近世50年之后,便陆续出现。先有赵起杲、鲍廷博刻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的青柯亭刻本,继有王金范刻于乾隆三十二年的十八卷刻本(1767),此后各类刻本、石印本和铅印本,多依其规模。与其相反,蒲松龄的诗文、杂著等,最初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只是以零散的抄本在社会上流传。其文集最早刻本,是光绪十九年(1893)由孙济奎、耿士伟题跋的石印本《聊斋先生遗集》。1936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路大荒先生编辑的《聊斋全集》,当为蒲松龄著作较大规模的结集。此后,路先生对蒲松龄著作重新整理,编订为《蒲松龄集》,1962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1963年重版,它为“聊斋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据此来看,如果杨春喈当年能够刊印蒲松龄的诗文集,使其著述不致损毁,对于今人研究蒲松龄的思想和著述,功莫大焉。对于杨春喈谋刻聊斋诗文集未果,王培荀在失望之余感叹:“然先生《志异》一书,已风行天下,不必籍此以传。” [4] 425 这句话高度赞扬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同时也客观地表明蒲松龄的其它著作不如《聊斋志异》艺术成就辉煌。

杨春喈的夫人吴氏是位才女,不但善画竹,还工诗。《乡园忆旧录》卷七《女诗人》记载:“吾淄杨旭桥春喈明府,嘉兴人。夫人吴氏善画竹,兼工诗。予来川辞行,赠以四轴拓于石者,自题五古一首。大竹王鲁之题五绝。带来川,李廉侯借去。” [4] 446-447 文中介绍,杨春喈的夫人吴氏善画竹,会作诗。王培荀前往四川前夕,到杨府辞行,获赠四幅墨竹拓本,其中一幅有杨夫人题写的五言古诗。王培荀极为珍视,随身带往四川,可惜后来被一李姓知县借去,没有归还。

杨春喈夫人善画竹,清宣统《淄川县志·三续历代秩官·国朝秩官》也有记载:杨春喈“其内子吴静君夫人精书画,尤善墨竹。凡遇名胜处,辄留题,今石刻尚有存者。” [3] 950 文中提到杨春喈的夫人吴静君,精通书画,尤其擅长墨竹,大凡风景名胜区都留有她的书画作品,并且说直到宣统年间还能见到她的石刻作品。不过淄川何处留有吴静君的石刻书画,县志中没有明确说明。

民国《续修博山县志·职官志》也有杨夫人擅画墨竹的记录:杨春喈“其内子吴静君女士,工诗画。灵泉庙有石刻墨竹,系春喈题跋,静君画并题诗。至今人争购之。” [5] 5 县志写明在颜文姜祠中有吴静君的石刻墨竹,画中有吴氏的题诗,还有杨春喈的题跋。并且说,直到现在,博山文人还争相购买杨夫人的画作。《续修博山县志》的成书年代是民国初年,这说明近百年之后,博山文人仍然十分欣赏吴静君的书画作品。

吴静君的风雨竹诗画碑嵌于颜文姜祠正殿西北墙壁,高132厘米,宽50厘米,字画全为阴刻。诗画碑右上端刻“笼泉洒润”。杨春喈题跋:“丙戌春杪,二麦苦旱,喈同僚友步祷于夫人之祠。次日,大沛甘霖,欢腾遍野,咸呼为娘娘雨。缉笼余涌,百里同沾。因倩内子画竹,勒石以当匾额。盖竹以象德,风雨之竹所以志灵也。是为跋。内廷觉罗官、署博山县事、天目杨春喈。” [6] 左上端所画竹子为雨中劲竹,竹叶下垂,似遭暴雨淋浇。右下端所画竹子为风中劲竹,竹叶倾斜,如被狂风吹偃。左下端吴静君题写一首七绝:“者番瞻拜慕前贤,挚孝由来可动天。清节高风谁与比?为栽修竹护灵泉。静君女史吴秦姮写并题。” [7] 22 据风雨竹诗画的题跋可知,道光六年(1826)春末,博山大旱,知县杨春喈与同僚步行前往颜文姜祠祈雨。第二天,天降喜雨,旱情缓解,全县百姓欢呼雀跃,呼作娘娘雨。杨春喈因此请夫人画竹并题诗,让人刻制石碑,当作祠堂的匾额。杨春喈在跋中特别说明,竹子象征德行,风雨之竹因此用来表明祈雨之灵验。

从风雨竹的题款来看,吴静君名秦姮,静君当为其字。“女史”是女官名,《周礼》天官、春官所属都有女史,以知书妇女充任,后用作对知识女性的美称。从杨春喈的题跋来看,民国《续修博山县志·职官志》称杨春喈于“乾隆三十一年任”博山知县,其实是错误的。第一,杨春喈是署理博山县事,并非实任博山知县。第二,杨春喈署理博山县事,在道光六年前后,而不是《续修博山县志》所说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文中杨春喈自称“天目”人,是因为明清时孝丰县治所在地称天目乡。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湖州府知府王珣以安吉县孝丰等九乡崎岖险远、民艰输役,于是奏设孝丰县,遂分安吉上九乡即孝丰、天目等地为孝丰县境,辖里五十有四,属湖州府。正德二年(1507)升安吉为州,安吉州领孝丰县。

风雨竹诗画碑是博山现存唯一的诗画碑,历来为人称道,现已成为博山颜文姜祠的镇馆之宝。不知《淄川县志》所言“今石刻尚有存者”,是否指的就是这块石碑?这留待有志有才者进一步考证。

参考文献:

[1]刘浚.光绪孝丰县志(卷六)[G].光绪二十九年.

[2]刘浚.光绪孝丰县志(卷七)[G].光绪二十九年.

[3]王敬铸.宣统淄川县志[G]//陈涟远,白相房.淄川县志汇编.淄博市新闻出版局,2010.

[4]王培荀.乡园忆旧录[M].蒲泽,校点.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6]王荫桂.续修博山县志(卷八)[G].民国二十六年.

[7]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淄博石刻[M].淄博市新闻出版局,1998.

(责任编辑:李汉举)

猜你喜欢
考证
芜湖《商务日报》档案之发现及初步研究
高校大学生考证自我期望与企业认同度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