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民
《蒲松龄研究》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不凡历程,出刊100期,在国内外学术界、在社会各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十分值得祝贺!《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典,而蒲松龄本人,就是一个优秀文化传统的宝库。他的学问、人品和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去汲取思想、道德、智慧等丰富滋养。我特写此短文,仅就蒲松龄一个普通的爱好:“嗜读”——酷爱读书,谈点体会,以作纪念。
当今之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建设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形成全民的爱学习风气,不仅关系着经济文化建设的质量,也极大地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走向和水平,甚至关乎整个民族的世界形象。
其实,爱读书是中国人一个悠久的历史传统。《论语》的开篇就表达了孔子这位圣人的第一爱好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知识,还愿意反复地去温习、诵读,而且越学越高兴,那就使学习进入一种迷人的境界了,这可以叫“嗜读”。难怪他晚年读《易》有“韦编三绝”的故事。先哲榜样在前,后人相沿成习,嗜读便成为中国人主要是文人的一种传统了。以此为荣,以此为乐,上效祖宗,下传子孙,所谓“耕读世家”遂成为人们美好的居家理想。是呀!耕以解决吃饭生存,读就成了精神追求的全部了。少年时“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成年后,也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生就无愧无悔了。
当然,中国的男人爱读书,还因为那是仕进的敲门砖,是追求功名利禄的踏跳板。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通达者,自不待言,越通达越是手不释卷,要靠读书来获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策。即使困厄者,也以读解忧,以读消愁,读来读去,冷不防还能读出个意想不到的成就来。
由此我想到了蒲松龄老先生。
他是一位仕途利禄上的悲剧扮演者,也是一位将中国文言小说推向巅峰的伟大奇迹的创造者,他自叹“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而他创作的《聊斋志异》却风行天下,万口传颂,“遍天下无人不爱好之”,“几于家置一册”。《聊斋志异》问世以来,上自封建大夫,下至市井村妇,仁者悦其仁,智者见其智,产生了“莫惊纸价无端贵,曾费渔洋十万钱”的文坛佳话,并不仅仅因为书中数百个花妖鬼狐的动人故事,引人入胜,更重要的,它是学问家的大手笔。读着它,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知识享受,是一部人生、社会的百科全书,闪耀着超群的艺术魅力。而这一切,又正是来源于作者那种孜孜不倦、勤奋刻苦的嗜读精神。
还在少小时候,蒲松龄已养成了刻苦读书的好习惯,因此学业日进,能在19岁时连中县、府、道试三个第一。20岁时,为扩大读书视野,他曾组织“郢中诗社”,与好友李希梅、张历友等以博览群书相标榜,并互相鼓励,来往唱和,一时盛会,誉满乡里。25岁时,又去好友李希梅家,朝共明窗,夜分灯火,用功可谓良苦。为督促自己学习,他曾将每日的读书都写文记录,“庶使一日无,则愧,则惊,则汗涔涔下也”。而正是这一段发奋苦读的生活奠定了他一生学问的基础。中年以后,蒲松龄终日忙于生计,白天很少机会读书,于是就在晚上苦读,常常数卷残书,半窗寒烛,直读到东方发白。及到老年,精力渐衰,但是读书的兴致却越来越高,正像他在《寂坐》诗中写的:“生来喜摊书,垂老如昔狂。日中就南牖,日斜就西窗。”
蒲松龄读书,一反封建儒生皓首穷经的恶习,摈弃死读书、读死书的腐气,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大凡经史子集,甚而野史稗钞,天文地理,医农杂著,无书不通。人们读《聊斋志异》,看书中对前人著作的广泛采用,在语言风格上对先秦史传散文、诸子百家、《史记》《汉书》以及唐宋古文、传奇的兼收并蓄,便都见出他功力深厚,知识渊博,一生治学之勤。
《聊斋志异》传世之后,不仅为妇孺传诵,即或宿儒文人亦赞服有加。喻焜序曰:“《聊斋》笔墨渊古,寄托遥深,其毫颠神妙,实有取不尽而恢弥广者……笔力所致引而伸之,应不乏奇观层出,传作者苦心,开读者了悟……领导标新于无穷已。”因而,有人说《聊斋志异》“当以《左传》之法读之”,“当以读《庄子》之法读之”,“当以读《史记》之法读之”,“当以读程、朱《语录》之法读之”。由此可见《聊斋志异》的深厚和恢宏。
“假非诵读万卷破,安有述作千人惊。”拼命地读书,广泛地涉猎,不断从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中吸收营养,积累知识,才成就了蒲松龄,成就了《聊斋志异》。
一部《聊斋志异》,洋洋数十万言,语言之精炼,人物形象之鲜明,内容之丰富多彩,寓意如春山空谷般的深远,都无不与蒲松龄对创作事业的炽热爱好和一生嗜读的特点相联系。蒲松龄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天才出自勤奋,成功在于嗜读,蒲松龄正为今天的我们昭示出一条成功之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