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025-02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成为小学生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培养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发展需求,结合实际,进行综合、多层面的培养。
一、小学实践操作能力概述
1.小学实践操作能力的构成
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包括认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其中认知能力是指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能够对事物做出正确的辨别、描述或比较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指的是小学生能够发现、识别、提出并处理问题,需要学生根据问题收集、处理相关的信息,进而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实际操作能力是能够自己动手制作、使用或者实验等能力,小学生能够了解相关设备、工具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利用这些原理进行一定的操作。人际交往能力是小学生长远发展的基础,对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包括对小学生个性、心理、合作、沟通等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指的是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能够用语言或书面表达。由此可见,小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是综合的、系统的,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意义。
2.小学实践操作能力的特点
小学阶段的教育针对的是6~12岁的小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小学生的身体行为更具自主性,更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掌控身体的动作,同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迅速,在实践能力发展上,对于事物有着浓厚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虽然小学生的身体自控能力逐步增强,认知水平不断发展,但是,小学生对于实践活动还缺少足够深入的了解,对于事物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尤其是对于复杂的实践活动还缺少正确的理解,他们更多地是根据活动的表层,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分析、加工的能力加强,因而在面对实践活动时,能够逐步独立、成长。
二、小学教学中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意义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更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具主动探索的兴趣,以长久的热情投入到探索、实践中。
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小学生能够积累丰富、宝贵的经验,体验实际生活的乐趣。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更加科学的思维观察、分析、判断事物,帮助学生心智、身体各个方面的发展。
三、小学教学中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方法
1.明确合理的培养目标
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结合实际,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学校需要根据相关的教育制度,以目标为导向,使小学生能够真正全面的发展。如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设计一些与家庭相关的实践培养目标,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范围还比较小,对家庭生活比较有亲切感,这样的目标既能够让学生容易掌握,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意识。如在课堂上模拟家务活动,布置简单的家务作业等,随着年级的提升,学生接触社会的范围逐渐扩大,在教学中也可以设置比较复杂的活动目标,如引导学生设计旅行方案,独立乘车到某个地点等。不仅如此,培养目标的制定,还应该具有指导性,细化到学生的各项实践素质培养中,如演讲实践活动上,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表现,设计具体的目标,小学生演讲的时间控制、主题内容等,都可以成为实践培养的目标。
2.建立合理的培养体系
实践操作能力是一项复杂的、涉及多项要素的综合体系,因此,在培养小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上,应该建立全面、合理的体系。在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上,应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以知识促进实践,同时以实践巩固认知。
在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上,不应局限于固定的教材,而是可以结合地方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及实践需要,使小学生能够正确地了解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帮助小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更加主动地面对并解决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在这一体系中,还要对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总结评价,促进学生真正从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与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教学中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操作能力包括认知、表达、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及交往能力等,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实践操作能力将成为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为了提升小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更具实践操作能力、创造力的人才,在小学教学中,应该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认知发展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构建合理的培养体系并充分利用多样化的资源,为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