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欲辨已——忘——言——”悠扬的吟诵声从教室的窗户飞出,在夏日的微风里飘荡。穿过了匆匆忙忙的流年,嵌在我的心尖。
吟诵,带着细腻纷飞的思绪和抑扬顿挫的声调,把诗文相连。教我吟诵的是我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她姓莫。她有着一双黑黑亮亮的会说话的眼睛和小雀儿般敏捷的身姿。她教我们“平长仄短入声促”,还教我们吟诵了很多诗文。当我们整齐地吟出一首首诗时,她总会半眯着眼睛,嘴角扬成好看的弧线,并随着节奏微微晃着头,一脸的陶醉。
吟诵《将进酒》曾是我们课余最爱做的事,也许是因为边吟诵还可以边拍桌子吧,我们体会到了那份李白的豪迈酣畅。“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我们一边吟唱,手臂随意而洒脱地在空中挥舞,一边把桌子拍得震天响,在唱到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时,双手像打鼓似地拍着桌子,没有万古愁之感,反而都情不自禁地笑了。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吟诵不仅不枯燥无味,还可以肆无忌惮地拍桌子,给我们那段叛逆的时光带来一丝慷慨激昂的感觉。
吟诵,可以是豪气万丈的,也可以是缱绻多情的。我们吟诵《诗经》“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时,眼前出现的是这样的情景:长长的葛藤伸进山沟里,叶子密密层层。成群的黄莺聚集在灌木丛中,喈喈地叫个不停。而她正在回娘家的山间小路上,织布洗衣,急着要去见爹娘。在我的脑海中,她是一个古时候民间的姐姐,髻上插着沾着露水的野花。山林中清新的空气,黄莺清脆悦耳的叫声,以及树木与小溪带来的阴凉,定是让她神清气爽,不禁唱起《葛覃》的吧!
莫老师还教我们吟诵过许多诗文,在六年级下学期时带我们参加了经典诗文吟诵的表演。班上的女生穿着淡粉色的汉服,袖口镂金穿花,腰间垂下桃红色的丝带,头发绾成一个髻,脑后还垂下两根长辫子。莫老师调皮地叫我们仙女姐姐,而我们也变得恬静了,与往日大不相同。先是一首《桃花源记》,台上的我们不急不徐地讲述着故事,而另有人或拿着锄头、或下着棋、或抓着蝴蝶,扮演着“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源人,有的人扮演渔父,俨然一副世外桃源的景象。接着,我们用客家方言吟诵了《归去来兮辞》,或摇头晃脑,或挥动手臂指点江山,或遥望岀岫的云,或“引壶觞以自酌”,或“抚弧松而盘桓”。
后来,小学毕业了。毕业时大家都没有哭,吃着鸡翅和披萨看同学表演。而我在心底为同学、老师、母校和六年的时光吟了最后的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吟诵把那些优美又淡雅的经典诗文留在了我心间,同时也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如今回忆起来,带着轻轻浅浅忧伤的印记……
(指导教师:杨大成 评委: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