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吴颖
王志良:宝贝,欢迎来到我的世界
采写|吴颖
阳光、有活力、内心又充满爱的昆虫学博士爸爸,拉着女儿的手,将她带入大自然的怀抱,带入真实、有趣的生活,带入一个美丽的、物种共存的世界。
第一次见到昆虫学博士王志良,是在一次科普活动上,他正眉飞色舞地给一群四五岁的小朋友讲昆虫。小朋友们兴致高涨,纷纷指着图片大喊大叫。过了一会儿,每张小脸上又呈现出一副略显紧张的表情。原来,他先是把昆虫的定义变成一组组找不同的趣味活动,让孩子们在一系列图片中辨识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如果不是要说出不符合昆虫定义的哪部分。之后,他又播放了一组有毒的、对人类有危险的昆虫图片,告诉孩子们,长成这样的虫虫是绝对不可以碰的。
当时他给我的感觉,像是刚刚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的毕业生,朝气蓬勃,但又质朴可爱。直到一个4岁的小萝莉跑过来拽住他的衣襟大喊“爸爸”时,我才知晓,年轻的昆虫学博士已身为人父。我也更好奇起来,一个每天和昆虫打交道的爸爸,会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带进很多孩子都害怕的昆虫世界吗?
王志良希望他的女儿,以及所有的孩子,能拥有一个越来越好的自然环境,能有越来越多的物种陪伴着他们一起走下去。他希望当这一代孩子为人父母的时候,可以自豪地对儿女们说:‘宝贝,欢迎来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我没猜错,和所有爱动物、爱昆虫的人一样,王志良也是饲养爱好者,家里养的各种各样的动物就没断过。不仅有昆虫,也包括蛇、鱼、蜥蜴、蛙类等。女儿出生对此也没有什么改变,这点也得感谢小萝莉心理强大又能包容老公爱好的妈妈。于是,这个看上去娇滴滴的小姑娘可是相当胆大,因为在生活中见惯了各种虫虫,所以从来不会为此大呼小叫。她亲手摸过、玩过的虫子数不胜数,甚至还包括一只箭毒蛙!
那只箭毒蛙是海关查获的违禁品,因为还有他用,所以暂时寄养在王志良当时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又由饲养各种动物经验丰富的王志良带回家照顾。王志良童心大发地让女儿把这种世界上最美丽的蛙好好捧在手上观看,引得小姑娘姥爷的强烈不满,怕箭毒蛙伤到了自己的宝贝外孙女。但实际上,正是因为王志良太了解动物的习性,才知道这是一只人工繁殖和饲养的箭毒蛙,是无毒的。他告诉我,箭毒蛙的毒来自它在野生环境中的食物。但是,被他请回家的那只人工饲育的箭毒蛙,一直吃的是饲料——蟋蟀、果蝇、蚂蚁等,肯定也不会产生毒液,完全可以放心地让女儿与之亲密接触一下。
王志良说,其实孩子都是天生和大自然有亲近感的,按说看到虫子也不应该害怕,甚至应该好奇,想去触碰它们。都是成人传递给了孩子太多“虫子会咬你”“虫子很可怕”的观念,才让孩子和昆虫、大自然离得越来越远了。所以他在科普活动中,特意设置了分辨有毒昆虫的环节,就是告诉孩子们除了那些昆虫,不用害怕别的虫虫,它们都很友善。甚至你在上手和它们玩耍时还要温柔一点,因为它们还害怕你呢!
王志良说因为自己的工作和爱好的缘故,他的女儿就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肯定会受他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刻意给女儿施加影响,让女儿一定也和他一样喜欢昆虫、喜欢动物。他觉得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有意思的事情,但是最终应该找到自己所爱。
说起爱好,王志良说他能读到昆虫学博士,又一直从事相关工作,全拜从小的爱好所赐。他也非常感谢自己的父母对此没有横加干涉,最终允许他按照自己的心愿走自己的人生路。所以这条路上即使清苦,研究深入之后也很枯燥,但他一直很开心,心甘情愿,也觉得因为生活有这些爱好而有滋有味,乐趣无穷。他说一些专业相似的师弟、师妹在读完硕士之后会向他咨询,要不要继续考博士?他都会反问他们,究竟爱不爱自己所学的专业。他会建议那些觉得读了博士学位后能找到更好工作的人放弃读博,不如用读博的几年时间去工作,积攒经验,因为即使读了他们这个专业的博士,也没有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等在那儿,等着的,只有全凭热爱才能走下去的一条窄窄的、艰苦的科研之路。
所以王志良最希望的,就是女儿最终能找到那个自己所爱的方向,哪怕是一些非常不起眼,看起来也没什么出息的爱好,但只要爱,就会有无穷无尽去探索它的动力,也许就会被它所成就。最主要的是,王志良觉得有爱好的人,无论什么时候,生活都会充满乐趣,拥有一个奇妙的、变幻无穷的世界,而不是只被网络、电子游戏等占据着心智。
周末有时间,王志良就会带女儿到处去玩,有时候这些玩耍和他的科考工作相关,有时候一些科普活动他也会带上女儿同去。这些和大自然深度接触的活动,一般都要经受着风吹日晒。暑假里,他带着女儿去了西双版纳植物园。那里有他主要研究的昆虫——象甲,更是一个物种丰富的生物王国。夏天的西双版纳有多热可想而知,但他和女儿却每天像小鸟一样快乐地在户外玩耍、探索,小姑娘即使动辄挥汗如雨也完全不在乎,开开心心的,完全没有一般孩子的娇气——热也抱怨,冷也抱怨。
王志良说这也是不同家庭的养育观念,造就着不同的孩子。他自己从小就“野”,在山上、林间跑惯了,有了孩子,再加上工作的关系,觉得把孩子放在大自然里是件很自然的事,孩子也觉得这就是玩耍的常态。而很多家庭就会觉得孩子被太阳晒着了、风大了一点儿被吹着了都是一种受罪,孩子自己当然也就变得越来越娇气。而实际上,他认为那些经常在大自然中玩耍的孩子,身体会更壮实,适应天气的能力更强,思维更开阔。王志良说,其实不光是孩子,成人也不应该太违背自然的规律。人类进化到现在,已具备了一定的抵御自然变化的能力。如果总是不给孩子去接触真实的大自然的机会,不强化适应自然的能力,不就是一种退化吗?
虽然昆虫是这个世界上物种数量最多的类群,还有很多种类尚未被发现,但也不能否认有一些物种已经因环境的影响,在某个地域大量减少或消失了,比如北京的萤火虫。
有了女儿之后,王志良开始走上科普之路,他说这在他意料之外,原来他以为自己会一直走一条科研之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帮朋友的忙,带一群四五岁的小朋友在湿地观察昆虫,结果发现因为自己家里有同样大的女儿,并且总带女儿玩的缘故,他的讲解和引导特别受小朋友们的欢迎,他和孩子们的互动也非常自然,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他不仅成了孩子王,还为小年龄段的孩子研发、设计了不少科普项目。
他觉得做这些事特别有意义!“如果孩子害怕昆虫,甚至连昆虫都看不见,又谈何保护呢?”他感叹道。作为昆虫研究者,也是大自然的生态守卫者,他觉得自己有责任让更多的孩子从“看见”昆虫,到知道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确,生活在钢筋水泥城市中的孩子,因为和自然环境的割裂,再加上城市环境的恶劣,已经很少能在自己生活的周边看到昆虫了。即使有时候看到,也是被家长呵斥着避之唯恐不及。所以王志良说,在科普活动中,经常会有他刚拿出昆虫模型,还没有带大家去寻找真实的昆虫,一些孩子就尖叫着逃得远远的情况。当然,他会很有技巧和耐心地引导孩子们走回来,不再害怕,甚至过不了多久就兴致勃勃地亲自触碰那些完全无毒的昆虫了。他说其实孩子的内心还是离大自然很近的,只要有机会,每个孩子都会被重新激发起那份与自然的亲近之心。昆虫不过是大自然中来来往往的小信使,没什么可怕。更何况,他认为,只有当孩子“看见”了昆虫,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才有可能会关心它们的生存状态,会意识到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才有可能谈及生态保护。虽然昆虫是这个世界上物种数量最多的类群,还有很多种类尚未被发现,但也不能否认有一些物种已经因环境的影响,在某个地域大量减少或消失了,比如北京的萤火虫。正因为如此,他才如此看重他现在用业余时间做的科普工作,尽管周末在风吹日晒中当孩子王真的很辛苦,普及的知识之浅显又完全体现不出昆虫学博士的功力,但他认为,让更多的孩子“看见”昆虫,就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