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 杰
网络红包莫变味
文/陈杰
春节期间,网络红包又开始登上话题榜。自2014年1月微信推出“红包”功能以来,支付宝、微博、QQ等纷纷加入,移动端的“红包”功能成了各大社交平台或构建场景吸引用户、或创新玩法打造差异、或切入移动支付领域等的必备神器,使得商家们的曝光率大增,与以往天价广告费相比,这一相对廉价的传播方式更受企业欢迎。
正因如此,网络红包衍生出更多的变种和玩法,也逐渐改变了原有的味道,各种关于“红包”的吐槽也不绝于耳。“拼了一个晚上,都没抢到几毛钱”、“某些企业的营销红包太麻烦,没几毛钱居然要收集邮箱、电话等个人信息,太不安全了”……
此外,非现金类的企业营销红包也容易为人所垢病,如美团、滴滴、百度外卖等厂商促销式红包,借助第三方平台转发分享优惠券,以此吸引用户使用产品并获取新用户。因为是广撒网的非精准营销方式,很容易就引起并不需要这种优惠红包用户的反感。
当然,以上这些还只是一些用户体验差的抱怨,而以网络红包设赌局、利用网络红包植入木马,借朋友圈进行扩散诈骗之事也时有发生,这就让不少人对这些“红包”望而却步。
显然,网络红包在玩法上的创新成为必然,而作为未来一年能主导其发展方向的“春晚红包”便成为大众及厂商的关注焦点。
就在此时,微信红包与猴年春晚解绑消息的曝出,其老对手支付宝却砸下2.69亿天价广告费,成为2016央视春晚独家合作互动平台。而就在支付宝拿下春晚红包独家互动权后,微信随即宣布“5天广告收入全发红包”。看来,今年红包玩法的创新将由一场大战来触发。
与此同时,QQ也在2015年底上线“口令红包”并高调加入春节红包战场。微博除夕也将开启超过40天“红包季”,全面开放红包功能。
除了这些老身影外,其他互联网平台也纷纷出台花样繁多的红包创意,如易信的“任务红包”,号召“社交生活自定义”,钉钉大力推广“企业红包”,主打“红包是一种激励方式”等等。
褒也罢,贬也罢,如今的“红包”已然融入普通大众的生活中,因此,它除了要解决一些用户体验的问题外,大众更应该注意一些不法分子也将目光投向这里,由此引发的个人信息及财产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也需重视。
作为由传统红包演变而来,网络红包的这种不断创新,也正是当前互联网产业不断创新的映照,互联网思维也逐渐成为主流,这对当下国内各领域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和加速改革都大有裨益。
当然,落实到网络红包上,怎么玩都好,但别改变其原有的以娱乐为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