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新中国第一个少年宫在上海建成,此后,少年宫在全国各大城市遍地开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乡村几乎没有少年宫。从2011年开始,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启动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工程。5年来,全国已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12000多所,2000多万乡村孩子受益。2016年10月底,重庆市建成236个乡村学校少年宫,在大部分区、县实现了乡镇中心校全覆盖。少年宫成为农村孩子的精神家园。
打开乡村孩子心灵之窗
酉阳县苍岭镇中心校五年级学生左晓帧,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因家里贫困,妈妈离开了家,不知去向。从8岁开始,她就和6岁的弟弟住在一间简陋的出租屋里。早几年,学校的老师同学很少见过这个女孩的笑脸。自从进了学校乡村少年宫科技兴趣班后,她脸上多了笑容,开始与小伙伴分享快乐。如今,她是少年宫科技兴趣班读书最多、动手能力最强的“大姐大”,由于文字表达能力出众,还成了县报的校园小记者。
孤独、封闭、沮丧的孩子,在乡村学校少年宫里找到了欢乐和生活的寄托。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乡村学校少年宫因地制宜开展课外活动,可以起到以德育人的作用,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读书活动,通过阅读打开孩子们的心灵视野,让他们从红色经典和先贤故事中找到人生榜样,从小立志,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高尚的人。
璧山区河边小学别出心裁将书法教学与国学经典诵读相结合,营造出“书香校园”、“墨香校园”的浓郁氛围;他们还创造性地将书法元素融入大课间操,编排出行云流水的“书法韵律操”,把乡村孩子的课外兴趣培育,变成了人文浸润、道德养成的一部分。这些创意十足的活动实践,打破了阅读书本和阅读人生、课本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界限,丰富了以德育人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创办乡村学校少年宫,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德政工程。
在劳动中学会独立自强
在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活动中,孩子们初识生产方式、初学劳动技能,为他们将来用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走向社会创造了条件。
中国四大陶都之一荣昌区安富镇的安富小学开展“陶艺兴趣班”活动,潼南区太安镇太安中心校开展“太安鱼美食厨艺兴趣小组”活动。“以技促能”兴趣活动帮助乡村孩子推开一扇通往未来的窗口,使他们在成长中发现了无限可能性。“以技促能”的“能”,代表了潜能、可能,更代表了孩子们自信满满的“我能”。
在“玩”中丰富精神生活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让孩子通过课外文艺活动放飞快乐、释放心智潜能,并借助活动中所蕴含的乡土元素认识家乡、爱上家乡、记住乡愁。
重庆各地乡村学校少年宫在选择活动项目时,注重从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中汲取营养。苗歌《娇阿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乌江流域苗家独有的民族文化符号。彭水县鹿角小学独创《娇阿依》大课间操,把乌江苗文化的密码,润物无声地植入孩子们的内心。(重庆市文明办供稿) (责任编辑: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