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林 王晓瑜
中生代批评家的批评理念与实绩
——关于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
◆王春林王晓瑜
究其根本,中生代批评家这一命名,源于贺仲明、李遇春担纲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14年4月推出的一套文学批评丛书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这套文库共收十种图书:贺桂梅著《思想中国:批评的当代视野》、贺仲明著《重建我们的文学信仰》、旷新年著《新文学的镜像》、李遇春著《走向实证的文学批评》、刘志荣著《从实感经验出发》、王爱松著《对话性阅读与批评》、吴晓东著《文学性的命运》、张清华著《窄门里的风景》、张新颖著《当代批评的文学方式》、朱崇科著《“南洋”的纠葛与本土中国性经验》。尽管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近年来活跃于文学批评界的成绩格外突出的批评家,但是他们以往“单打独斗”的批评实践,呈现出来的更多是个人的实力与价值。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的出版,把这一群批评家以整体的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提醒我们不仅应该充分注意这一代已经成熟的批评家,而且更应该注意他们那样一种虽然是个体相加但实质上却明显大于个体相加的群体文学与学术价值。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从总体的视角对这一代批评家做一种必要的审视与评估了。白烨在谈到当下的文学批评时,曾经特别强调“散兵游勇需要整合”①。我们在此处提出中生代批评家这一说法,也可以被看作在这一方面作出的一种整合性努力。
中生代,原本是产生于台湾诗歌界的一个概念。后被借用到中国大陆多个领域,有中生代导演、中生代演员等多种说法。而讨论较多、使用较多的,则是诗歌界。对于中生代诗人的含义,根据老诗人屠岸的说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主要是指20世纪60年代出生而又不同于‘新生代’的尚未有共同指称意义的诗人”;“出生于60年代后期及少数出生于70年代的诗人”;上溯到1950年代出生的诗人;“194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出生,特别是差一两年的诗人”也可以考虑进去②。无论取哪种理解,“60后”一代都是中生代主体,在时间层面上,所谓中生代是1960年代出生的一代向前与向后的一种延展。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的十位作者中,“60后”6人,“70后”4人亦都出生于70年代前半段,是接近“60后”的一代,很大程度上暗合了中生代的界定。这便是我们把中生代借用到文学批评领域的直接原因。
不过,我们更愿意把中生代理解为“‘文革’出生一代”。在这10个批评家中,年龄最大的旷新年生于1963年,最小的朱崇科生于1975年,基本都是出生于“文革”十年。吴思敬在探讨诗人的代际划分时,曾经认为“在同一年代出生的作家,面临大致相同的社会环境、相近的教育与人文背景,必然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与艺术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③,对于诗人是如此,对于文学批评者而言,这些因素对其世界观与艺术观的形成同样极为关键。因之,一定的历史时空内的社会环境、教育与人文背景应该成为批评家代际划分的主要依据。相较于60年代、70年代的划分④,我们以为“文革”意指的是一个更为完整更具有特征性的历史阶段,“‘文革’出生一代”更能凸显影响这一代批评家的社会环境、教育与人文背景的共通性特征。这一代人对“文革”记忆往往是模糊的、断片式的,但是他们又是“文革”的亲历者,“文革”在其记忆深处留有或深或浅或隐或现的烙印。他们在1980年代思想活跃开放又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历史时空中完成了其基础教育,奠定了其人生观艺术观。正如贺仲明在《重建我们的文学信仰》的后记中所言:“一个人的思想应该(或者说肯定)是不断发展的,但他的精神品性确实可能在青年时(甚至更早)就定型了,而这种精神、品性会影响甚至决定他的整个人生。”我们以为,由后期“60后”与前期“70后”组成“文革出生一代”更接近于一代人。而“60后”、“70后”的划分中,1960年代前期与后期,1970年代前期与后期事实上是迥乎不同的历史时空。中生代,在此很显然是以1960年代与1970年代交替之际为中心的时间节点向前向后延伸的结果。
吴思敬在探讨中生代诗人的时候,把中生代与中年写作联系在一起⑤,中生代批评,其实也可以被视为一种中年写作。中年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所以中生代批评家是担当老一代批评家与锋芒初露的年轻一代批评家间承接与传承的中间一代。同时,中年又意味着成熟与承担。成熟是承担的前提,是承担的能力。就其学养、积累以及批评实践的成就来看,年届中年的中生代批评家已经具备了担当批评界骨干的实力。中年更意味着一种承担,一位生于1970年代初的批评家曾有这样的感慨:“我有时候特别有紧迫感,尤其是面对更年轻的朋友的时候!时光并不从容,作为一代批评家,我们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以及我们应该做什么和能做什么?这个问题非常的尖锐!它时时在逼迫我们,给我们提出要求!一不小心我们就可能把本该由我们完成的历史责任推给更年轻的人,而这是我们一代人的耻辱!”⑥从文学批评的现状来看,在老一代批评家逐渐淡出与年青一代尚欠历练的状态下,中生代批评家应是这个时代文学批评的中坚力量。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一代批评家能否凭借其批评实绩成为特别耀眼的一代,尚且不敢妄言。但毫无疑问的是,当下理应是属于这一代批评家的时代,而且这也是他们责无旁贷的一种责任承担。当然,中生代批评家并不仅限于新文学批评文库具体所选十人,其实际范围要比这大得多,但此文库却不管怎么说都应该被看作中生代批评家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是对这一代批评家所归属于其中的文学时代的一次集体发言。
正如丛书的序言所言,“在当前社会中,文学批评的形象已经不是那么光彩”⑦,这是一个批评生态危机四伏的时代。在最近的一篇文章里,李遇春把文学批评在当下消费主义时代的困境归因于商业消费主义与学术消费主义⑧。当文学批评活动被纳入商业消费的流程之中时,文学批评者就成为文学生产—消费活动中的佣工,文学批评活动变成一种广告行为,红包批评或吹捧式批评应运而生。如此一种性质的批评,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分析与评价服从的是雇主的营利目标,其自身的价值被商业价值不断地挤压。商业消费主义侵入文学批评领域的另一问题,是批评家的明星化。在消费主义时代里,上镜率、出场率、点击率成为评价文学批评与批评家的主要依据,批评者对文学批评自身价值的关注逐渐被提高自身社会关注度的努力所取代。语不惊人死不休式的黑色酷评,或棒杀式批评,遂因之而大行其道。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文学批评的这种商业化运作,在使得批评从业者获得一定社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使作家、读者对于文学批评的信任逐渐被消耗殆尽。
因为中生代批评家以及更年轻的“80后”批评家绝大部分都集中于高校,所以,对他们的文学批评构成强烈冲击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校的学术管理与评价体系。“作为学院批评的文学批评如今日益被学术消费体制所捆绑,置身学院的文学批评家被越来越严苛的学术数字化管理模式所宰制,文学批评因此而沦为没有灵魂的学术消费品。”⑨不顾文学批评的自身规律,盲目地追逐西方理论思潮,“强行征用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为迎合高校科研考核体系中所谓学术性、科学性的要求无疑是很重要的原因。另外,不顾及学科具体特征的僵硬的统一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也导致其他学科的评价体系被强行应用到文学批评的评价中,使得身为体制中人的批评者在批评写作中忙于对这种规则的迎合或规避,而无暇关注批评文本本身的价值。这些都对文学批评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突出这样的困境,“恢复批评家的形象,让文学批评发挥正常的功能,在文学活动中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⑪就成为这一代批评家应承担的责任。对于这一问题,丛书在总序中提出批评的气度与批评的力度。气度首先是“立足于广阔的视野,以发展的姿态来认识”⑫文学。本文库中,不仅仅有对最新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的批评文章,而且大量涉及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80年代的文学甚至延伸至现代文学,突破了惯常的以文学批评为跟踪最新文学现象,以当下的文学作品与现象为主要关注对象的基本观念,而且把朱崇科的马华文学批评也列入其中,使得文学批评的对象在时空上有了明显的突破和延伸,这,可以说是一代批评家为拓宽批评视野所做的一种努力。与此同时,如此一种时间上的延伸与扩展,体现出来的也是文学批评中的“发展的姿态”,借用李遇春的说法就是使得文学批评“具备文学史的视野”,成为一种“文学史的批评”⑬。气度的另一意义即是批评者思想高度的要求,即要求“拥有对文学的深刻认识”和“从历史的高度看待现实”。中生代批评家大多集中在高校,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知识结构完备,大多有着多年的批评实践经验,而且年届中年,人生的阅历丰富,是成熟的一代,应该具备了从较高的思想高度上认识批评对象的能力。吴秀明在最近的一篇文章里曾经专门提到这样一个问题,1960年代、1970年代及更年轻的1980年代的批评家“对战争、反右、‘文革’,乃至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从经验上看都有些隔膜,读这些批评家的文章,很多时候我觉得,他们对作家所写到的过去的历史,往往都是从观念上去把握的,对作家的内心经验,也是从既有的认识去度量的,因此,其所写的文字可能思想的气场有余,经验的体察不足”⑭。“经验性的东西”“无法也不可能弥补”⑮,这其实是个无奈也无解的问题。但是随着老一代批评家的逐渐老去,出生于1970年前后的中生代批评家正成为对“文革”时代、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经验最为丰富的一代,对于1990年代之后则更是有着切身的感受以及成熟的认识,因而,也就成为最有可能“历史地看待”现实与文学的一代。尽管某些方面经验有些欠缺,但是有了这样一种自觉的意识,经过批评主体的努力,这样一种“历史”的批评并非没有可能,而这样的一种书写也更适合由这一代人来承担。“批评的力度”,强调的是批评者“思想的独立性”,即是批评“不应该有太多的顾忌,不应该考虑文学之外的人情、政治和商业因素,应该在坚持自我的前提下,显示出自己的观点彰显自己的力量”⑯,这其实也即是为大家熟知的批评最为基本的原则:立足于作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这看似简单,但在商业消费社会里,要做到却很为不易。因为这不仅是对批评者学术素养的要求,也是对人格素养的要求。在人情批评、商业批评、棒杀式酷评大行其道的当下批评生态中,这一说法,显然有着突出的针对性。
在列入丛书的各册图书中,可以看到作者们对如何突破文学批评的困境,重建批评形象所进行的多方面思考。这主要体现在各册图书的序言里,因此序言尽管不是丛书的主体内容,但是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套批评丛书。从其中,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窥见这一代批评家的批评理念与追求,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中生代批评家批评观的一次集中宣示。具体而言,这一代批评家的批评理念可以说涉及了文学批评活动的诸多方面。
首先,是关于批评家与作家、读者之间的关系,中生代批评家更强调这几个要素间的平等与对话关系,同时强调批评家在批评活动中作为与作家作品对等主体的、不受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影响的独立主体性。他们意识到以往文学批评加入过多的社会使命,“期望让批评影响读者和创作,最终影响社会”所带来的问题⑰,认识到“批评活动的固有特性给予了批评者太多的特权和自由”往往会导致批评者“不自觉地扮演起上帝和奴隶主的角色,所有的作家都成了他批评鞭子之下的贱民和奴隶,失去了反抗和表达异议的自由”⑱。介于这样一种批评家居高临下的地位(事实上,批评自身的价值并不能赋予其这样的位置,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文学批评之于作品、作者及读者的这种优势地位是挟政治之威权,后来的改革开放年代里,则是依靠市场与金钱的力量),张清华提出批评家“最好谨慎地做一个对话者,这个对话是对写作者意图观念的一个揣摩,也是与读者公众之间的一个交流。它应该是悉心的体味与共鸣的知音,而不是一个自负和武断的下结论者”⑲。王爱松提出“好的文学批评是一个文学研究工作者与作家的对话”,“文学批评家首先应当是一个理想的读者。在快节奏的当代对这个有点特殊的读者的第一要求是仍能静下心来咀嚼和体味作品。这个读者比平均数意义上的读者,更能理解作家的苦衷和言外之意,对作品的表现手法和美学风格也有更多的洞察。他和作家的关系不是仰视,也不是俯视,而是保持一种有距离的亲切的平等。有欣赏,有批评,这才是文学批评的本色。既不是上帝,也不是寄生虫,这才是理想的批评家”。贺仲明认为“文学批评不应该成为政治经济或其他权力的工具”,“文学批评与作家也应该是心灵之间的交流”,既要“体现出‘同情之理解’的态度,在尊重文学和作家的前提上进行批评工作”,同时,“应该有原则,有立场,有自己的主体性与超越性——这种主体性建立在对文学的尊重和深入认知的基础上,但拥有批评家超越性的独立思考”,“批评家与作家相比要更理性,更冷静,更有文学史的视野与客观的高度”,创作与批评的关系应是“独立思想的平等交流而不是作为作家的附属”㉑。张新颖提出“批评并不需要以掌握了某种真理或某种正确理论的姿态去居高临下的判断”,“我更愿意认为批评是在寻求真理、形成理论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它和文学作品对话”㉒。
其次,是对文学批评自身独立价值的重视。张新颖认为,批评不是从它所批评的作品中产生出来,不是“寄生于作品”,而是从“个人生命、文学传统和生活世界中产生”,文学批评与个人生命、文学传统、生活世界和文学作品一样“丰富和复杂”,因之文学批评更应“充分实践它可能有的丰富和复杂,充分实践它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充分实践它的严肃和亲切、它的一丝不苟和活泼生动,它的直接明朗和曲折隐晦,甚至充分实践和深化它自身的欢乐和痛苦”㉓。张清华对文学批评在形式与语言方面的文学价值更为注重:“在语言和‘文章’的意义上,它应该与作品一样具有创造性的含量,它应该是思想的聚合,智慧和经验的自然生发,应该是艺术的、美的或有意思的文字,有可以与艺术作品并驾齐驱的品质,而不只是粗率和无趣的观点汇集,一种干瘪和浅薄的八股文字。”㉔在书的后记中,张清华再次强调“批评的文字也应该是‘文学’”,“它也具有相应的魅力与质地。文字是否可观比文字承载的批评意图更重要些”㉕。与前述主要从内部构成探讨相比,李遇春与旷新年则是从文学批评的外部功用来探讨文学批评的价值。李遇春从文学批评之于文学史与理论研究的功用的层面强调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当代文学’研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当代文学批评,只有在具体的当代文学批评实践中才能推进正在进行的当代文学史研究,也只有在具体的当代文学批评实践中才有可能建构出新的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理论。”㉖旷新年则更强调文学批评的时代价值,认为在“理性、权威和标准被摧毁了”的时代,“人的重新发现和生命的重建有赖于批评的重建,而批评的重建,则意味着知识的重建,一个新世界的诞生必定是一种新知识的产生”㉗。
另外,刘志荣提出的“从实感经验出发”的批评与李遇春倡导的“实证的文学批评”则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刘志荣提出文学批评应立足于批评主体的“实感经验”,也即“实际生活中的经验与感受”和“在批评实践中对作品本身亲切而独到的体会,以及研究过程中对于材料的实际考察和探讨形成的独特的见解”的结合,借此避免文学批评“成为既定话语的传声筒”和“现成理论的推导或者向壁虚构的臆想”㉘;李遇春则提出“史证”、“心证”、“形证”三种实证相结合的批评——“批评家从‘形证’出发,从具体的文学作品出发,首先慧眼识别出文学作品的特殊形式,然后通过作品的特殊形式去反观作家的思维方式,去解析作家的精神和心理特征,即把‘形证’与‘心证’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史证’,探究作品的形式特征或作家的精神、心理或思维特征所形成的社会历史语境,由此可以透视出一个时代的特定社会文化精神风尚。”㉙这种探讨除了理论意义之外,对于批评写作已具有了很强的操作性。
当然,最能体现这一代批评家批评特色与实绩的还是对具体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现象思潮的批评。从批评的对象看,丛书所收的十种图书中,既有对新世纪以来文学动态的追踪,如吴晓东的《我的2010年度阅读笔记》、张清华的《“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关于2008中国最佳短篇小说》以及关于莫言、格非、王安忆、史铁生的近作的批评;也有把视角转向正在历史化的80年代文学以及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如贺桂梅关于“重返八十年代”的研究与对于《红旗谱》和浩然的重新审视;更有把视野延伸至现代文学,把沈从文、鲁迅、丁玲、施蛰存等老作家与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以及京派、海派等作为批评对象。所有这些,体现出的都是这一代批评家的开阔批评视野。从内容上看,既有偏重于理论探讨的,比如吴晓东对文学性的探讨,也有从文学史建构的高度来审视作家作品、文学现象与思潮的,如李遇春对于丁玲与何其芳在延安时期文学创作的研究,当然更多的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批评。文体上也有所拓宽,既有借力于学术研究,体现出较浓的学术色彩,把批评文章写得更为厚重与严密;也有一些加入散文随笔笔法,体现出更多文学性,如张新颖关于史铁生的几篇批评文字,即属此类。丛书中的许多文章都包含着作者对批评对象的独到发现,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同时又文采斐然,是“好看”的批评。限于文章的篇幅,这里不再一一详述。总之,借助于这套精心策划组织的文学批评丛书,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中生代批评家的实力。这是已经成熟的一代批评家,他们完全有实力支撑起批评史上的这个需要他们担当的时代。
[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 13&ZD122)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白烨:《文学批评代际更迭的标志》,《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年第1期。
②屠岸:《关于中国新诗“中生代”命名的思考》,《诗探索》2008年1期。
③吴思敬:《当下诗歌的代际划分与“中生代”命名》,《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
④贺仲明:《重建我们的文学信仰》,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30页。
⑤吴思敬:《当下诗歌的代际划分与“中生代”命名》,《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
⑥刘复生:《新一代批评家要创造一种新文化》,《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年第1期。
⑦贺仲明、李遇春主编《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的“总序”(见丛书中每册图书的前面),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⑧李遇春:《如何“强制”,怎样“阐释”?——重建我们时代的批评伦理》,《文艺争鸣》2015年第2期。
⑨李遇春:《如何“强制”,怎样“阐释”?——重建我们时代的批评伦理》,《文艺争鸣》2015年第2期。
⑩李遇春:《如何“强制”,怎样“阐释”?——重建我们时代的批评伦理》,《文艺争鸣》2015年第2期。
⑪贺仲明、李遇春主编《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的“总序”(见丛书中每册图书的前面),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⑫贺仲明、李遇春主编《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的“总序”(见丛书中每册图书的前面),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⑬李遇春:《走向实证的文学批评》,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
⑭荆亚平:《整体视域下的当代文学批评及其反思——吴秀明访谈录》,《创作与评论》2015年2期。
⑮荆亚平:《整体视域下的当代文学批评及其反思——吴秀明访谈录》,《创作与评论》2015年2期。
⑯贺仲明、李遇春主编《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的“总序”(见丛书中每册图书的前面),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⑰张清华:《窄门里的风景》,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
⑱王爱松:《对话性阅读与批评》,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
⑲张清华:《窄门里的风景》,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⑳王爱松:《对话性阅读与批评》,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1~2页。
㉑贺仲明:《重建我们的文学信仰》,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1~2页。
㉒张新颖:《当代批评的文学方式》,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1~2页。
㉓张新颖:《当代批评的文学方式》,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㉔张清华:《窄门里的风景》,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㉕张清华:《窄门里的风景》,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11页。
㉖李遇春:《走向实证的文学批评》,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页。
㉗旷新年:《新文学的镜像》,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㉘刘志荣:《从“实感经验”出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1~3页。
㉙李遇春:《走向实证的文学批评》,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6页。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