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6-11-14 05:13张清华王士强
新文学评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阿翔诗人诗歌

◆张清华 王士强

主持人语

◆张清华王士强

阿翔应该说是一位老“70后”诗人了,这不但指其在“70后”诗人群体中年龄较大,更主要的是指其成名较早、“资历”较深,其人其诗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已经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这与“70后”诗歌概念的形成、与网络诗歌的快速发展等大致都是同步的。近年来,阿翔在官办刊物、民间刊物、网络平台等均较为活跃,其作为创作者、编辑者、收藏者等的多重诗歌身份也互相交织、强化,形成了独特的个体形象。就其诗歌创作来讲,阿翔的写作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个人化特征,值得进行认真的考辨。

一个人的写作与他的身体状况、身世经历无疑都有着密切的关联,一定程度上诗歌即是个人身体里成长出的一个器官,是其精神世界、个性特征、经验智慧、审美取向的外化。对于从小罹患耳疾、听力严重受损的阿翔来说,这与他的诗之间的关系确乎值得辨析:一方面,诗就是诗,不应过多强调其与写作者的现实遭际之间的关系,艺术标准是衡量其价值的最终、最重要的尺度;另一方面,耳疾对于阿翔来说不但在生活、现实的层面,而且在写作的层面也有着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的一些影响。耳疾不但影响了他的生活世界、个人心性,而且对其感知和呈现世界的方式、价值观与审美方式、艺术表达方式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就阿翔的诗歌而言,其更偏重于呈现一个视觉的、“看”的世界,而不是听觉的、音乐的、“听”的世界。他的诗歌“密度”大、异质混成、乱象杂呈,不注重词语本身节奏、韵律之和谐,而重在呈现词语背后之所思、所想、所指涉。他的诗歌语言更多的是胶着、黏稠、芜杂的,并不注重音乐性和美感,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与他的“身体”密不可分的,同时也与当前的这个后工业、后现代社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对应。

阿翔的诗意象丰富、稠密,在能指与所指的不断飘移、拆解、重组、颉颃之中生发出富有张力和召唤性的艺术空间。阿翔应该是很早就领悟了生命之神秘与限度的,他的诗歌也有着一定的神秘主义趋向,他拒绝呈现单一、直线、非此即彼的观念、状态,而更多的是打开事物自身的复杂性,让读者置身其中,参与其间,作出自己的判断。阿翔是以退守的方式进击、以后撤的方式前行、以怀疑和否定的方式表达肯定的,他通过对于“表述”之不可表述性的表述而对其可能性与边界进行了拓展与勘探。当然,过多、过于飘忽的意象对于诗意的传达也是一柄双刃剑,其含蓄、灵活与其晦涩、含混是共生的,阿翔的某些诗还是存在过于生硬、艰涩、不够圆融等的问题,其间对“度”的把握以及关于“思”的锤炼还是有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年的“拟诗记”、“剧场”等系列作品中,阿翔更是以一种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退场的方式进入现场,呈现戏剧性、多元、暧昧、众声喧哗的事物与存在,在语言的魅力、准确性与思想的深刻、丰富性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期两篇评论文章的作者白鹤林和赵卡都是诗人,诗人写评论有其独到的优势,他们对阿翔的人与诗均有深入的理解,两篇文章均堪称知音之论,精粹而准确。评论家梁雪波与阿翔的对谈平易、及物、坦诚,对于了解阿翔其人其诗大有助益。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阿翔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空镜子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