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雷/著
银柱想分家,确切地说,是他媳妇想分家。她一个劲跟银柱絮叨:你看村里谁家娶了媳妇这么长时间了,还没分家?银柱是面糊子耳朵,禁不住耳边风,就去找爹,期期艾艾地说了。
爹很痛快,说,好啊,是该分了。于是,就分了。银柱还有个哥,叫金柱,爹把该分的都分给弟兄俩了。最后,只剩下两个饭店。村南的那个和村北的那个。村南的是老店,村北的这个,是新开的。爹一直在老店里坐镇,亲自掌勺。老大金柱呢,在村北的店里掌勺。
怎么分呢?爹犯了难。村南的老店挨着一条大路,人来人往,已有了固定的主顾群,生意红火。村北这家呢,位置偏,门前人少,由于刚开张,吃饭的人不多。
银柱当然想要村南的老店,媳妇昨晚早就对他说了,无论咋样咱也要老店。于是他就吞吞吐吐,对爹说了自己的意思。
爹吧嗒吧嗒吸着烟,说,那怎行,你哥金柱不明摆着吃亏嘛。金柱在跟前,却说,行啊,爹,老二要老店,我要这个新的。爹抬眼看了一眼金柱,你寻思好了?和你媳妇商量好了?商量好了,就这么定了吧,金柱答得很干脆。
于是,银柱乐滋滋地掌管了老店。可爹对银柱说了,我只能给你掌勺半个月,你要好好学,以后我就甩手不管了,你们哥俩的店,我谁都不给你们干。你哥那儿,反正手艺我已教给他了,以后是赚还是赔,那都是你们自个儿的事。银柱忙不迭地答,那是,那是,爹。
于是,银柱跟着爹学炒菜。爹的手艺,十里八乡都叫好。特别是炖的“黏糊鸡”,是招牌菜。炖时在佐料里,加了从山上的一种树上采来的种子,炖出来黏黏糊糊,酥且香,客人们大都是奔这鸡来的。
银柱脑子精,很快就学会了。半月后,爹丢下铁勺,解了围裙,径自走了。银柱既是老板,又是大厨。
两个月过去,银柱却郁闷地发现,来吃饭的人比爹在的时候明显少了。有客人说,你做的鸡,比你爹差远了。他疑惑,这可是爹手把手教的,他第一次做出来的鸡,爹品尝后也认可了的。
但听说老大金柱那里客人却多了,到了饭点,人来人往,桌子都坐得满满的。咋回事呢?银柱媳妇说,该不会你爹保留了一手,没把手艺都传给你吧,我猜他肯定有个秘方,给老大却没给你。银柱剜了她一眼:瞎说。
门前确实日渐冷落了。银柱对媳妇讲的爹另外有秘方的说法,渐渐开始怀疑了。他决定去找爹。绕了很大的圈子,他才说出来。爹听了,声音顿时高了八度:咋,你说啥,我另外有秘方,给老大,不给你?他低头噤声。
父子无语相对。很大一会后,爹才开了口:走,咱到老大的店里看看他怎样炖鸡。
在老大的店里,银柱和爹看着老大先炖出了一锅鸡,然后爹让银柱掌勺,也炖了一锅,一起端去让客人们尝了,都说,这两锅鸡味道差不多,分不出上下来。正巧,有个客人曾在银柱那里吃过,高声说,银柱啊,你在这里炖的,可比你在你自家店里炖的好吃多了。
银柱更疑惑了,到底咋回事呢?难道在老大店里,自己的手艺就不自觉地提高了?
跟着爹回到厨房,爹闷闷了一会才说,你哥用的食材都是最好的,咱不说别的,只说油和鸡,你哥用的花生油是自家榨的,鸡都是上门收的草鸡, 必须是羽毛鲜亮的才要。你呢?用的油, 买小贩的,比你哥的油要贱八九块钱,鸡呢,你是只要便宜就买,我听说那一次村西你奎山婶子的鸡瘟了,马上就要死了,你却收购了来,和正常鸡一样炖了卖给客人。
他听着,把头埋得很低。
爹数落了很大一会儿,最后终于停住,说,不过呢,我还真有个秘方没传给你呢。
银柱一听,猛地抬起头来,两眼要放亮了。
爹找来笔,在一个烟盒的反面写了几个字,递给他,说,这就是,这个秘方呢,做菜适用,做人也适用。他接过来,只有三个字,当过村干部的爹,字龙飞凤舞,他辨认了好一会儿,才认出来,是:心要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