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文琦
庸常或许一生,铭心在此一刻—评话剧《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
麻文琦
《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的编剧把剧名起得很有感觉,让我联想到了剧坛上写日常生活的鼻祖契诃夫,一个善于从生活的涟漪中写出人物内心浪涛的剧作家。譬如《海鸥》:这边,阿尔卡季娜他们围桌打牌;那边,目送尼娜远去身影的特列普列夫开枪自杀。这写的也是一种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生活很日常,而孤绝轻易地把人的内心变成了不宣的秘密。这种联想让我的眼光变得挑剔,很期待这部作品到底能够从我们当下的生活中写出如何的日常性,并挖掘出怎样的秘密呢?
一
作品第一场戏的结尾呈现的是这样一个生活场景:
已婚少妇佳节意欲追随她的前任男友离家而去,她将身体探出落地窗外,但最终还是缓缓坐在了窗台上,因为身后孩子的哭声格外响亮。这的确是一个日常生活场景,也许未必经历过,但非常熟识,男女之间繁多花样情事中的一种情形罢了——有情人未成眷属,成眷属者未必有情,因此错嫁的佳节自然不甘但也无奈。不过,我们尽管看到了佳节的痛苦——作者让她把非洲茉莉连花带叶捏成了齑粉,而且让夜幕降临,把舞台上的一切沉陷在无边的黑暗之中,但这里所设计的动作细节和时空渲染却很难将人物的疼痛感染到我,不是每一种痛苦都能让人为之揪心的,譬如佳节的痛苦。下面我就来说说为什么。
丰韵润盈的佳节慵懒地坐在午后客厅的沙发上,低头看着书,室内音乐缭绕。她之所以能够如此闲散,只因为她的老公是一位有着自己诊所的名医。老公的时间被各种病人占满,佳节的时间就因此变得格外富余,她每天都可以坐在窗户边上胡思乱想。某种角度看,她的生活日常性就是可以胡思乱想,显然,这并非是普罗大众生活里能有的日常性,因为它既取决于作者所给定她的物质层面的优裕,又取决于作者所给定她的精神层面的一种“精致”。譬如,她摔烂了刚刚开花的非洲茉莉,男人安慰着说:“换个花盆还能活吧。”佳节是这样回应的:“它肯定没想到会这么粉身碎骨。太突然了。倏……啪。”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人能够这般说话呢?她的修辞感简直让日常语言汗颜。粉身碎骨……倏……啪!佳节能够用“倏……啪”的方式对花哀悼,自然也能够用“还差8个小时,就是你离开我的第558天了。13384个小时”的方式细数自己的伤痛。一个情人如果能把自己的某种伤感精细化成数目字来表达(主要是运用在对空间的距离和时间的流逝的计量方面),那表明的绝非是她算术能力之强,而是格调之高。而事情总是这样的,精致的女人仅仅用精致的物质是填充不满的,因为心有旁骛,于是我们的佳节生活得不够兴高采烈。
那个男人的突然造访,触发了女人心中的波澜。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情感饥饿的女性形象。编剧用近乎微雕艺术般的细腻笔触描摹出了女人情感的百转千回,可终了所呈现出的也不过是一个少妇绝望的闺怨,想随情人远去的渴念带不来她痛苦的广度,而不得相守的落寞也带不来她痛苦的深度,反倒是由于女主人公在社会阶层所处的位置,她的伤心却让她具有了一种被打量而非被移情的远度。佳节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这个在宽敞明亮、窗外就是河的大房子里风情万种的少妇,即便她的人生是困守挣扎,可在她的这种痛苦里我们所能收获到的人生况味又能是些什么呢?
二
而佳节芳心深许的那个男人呢?这个男人在这段情感纠葛里所扮演的角色颇有些古怪。还是在第一场戏的结尾,我们知道了这对恋人分手的原因。男人羞愧地告诉佳节说:“我喝大了,还跟别的女的上了床,所以我没法回你的邮件,电话。”在不知这事儿背后另有玄机的情况下,男人面对女人当然只会是满满的愧恨和悔意。而两年后,男人突访佳节则有了比愧悔更多的心理活动。
他是来表白爱情的,当他说“我很确定,你看起来,比两年前……更美”时,或是说“我想离你近点”时,倒真不是出于情欲所使出的撩妹手段,男人的确仍然爱着佳节;他同时也是来确证女人仍然爱着自己的,所以他会问女人:“如果我想带你离开这个家,这个大房子。即使是晚了一年半。错过了几千辆火车”;最后,也许更更重要的动机在于,他是来想象他和佳节有可能的美好生活的,“我们一起逗孩子乐,带他去公园散步。他慢慢长大了,能坐能跑能说话……甚至能有一些简单的交流!这件事听起来好像没那么讨厌。”而以上所有这些心理动因之所以交织在这个午后爆发,只是因为他要和他的女老板结婚了。所以,他很清楚爱或被爱或想象最终都是徒劳的,那不过是对自己已经毁掉的情感的一种凭吊方式而已。因此,他对佳节示爱的同时也会对佳节劝诫,“你应该高高兴兴地进入一段崭新的生活。”我想,这也是他在内心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安排。
应该承认,林蔚然成功地描绘出了一个男人完全可能的、颇为复杂的心理境况,也因此,这个男人的痛苦相比佳节似乎显得更为沉重,因为他付出的代价好像要更大一些,他仿佛正在把自己的人生当作儿戏。可问题恰恰出现在这个仿佛上,实际情况是,他选择与老板结婚绝非出于失去爱情后的颓然,而只是根据他所面对的现实。在剧中,这个男人有着这样一种现实:家境贫穷;才干嘛,状似某种云里雾里的混沌;至于他曾拟想的人生规划——譬如去成都、走海边、混北京——也全然是画饼。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混混,天赐的是拥有一副招惹女人的形容。而最最关键的现实是:这个大概是帅帅的男人是绝不想混迹于普罗生活的,他有这么一段台词,我们不妨听个真切:
“今天老板的车限行——平时我出来办事都开着车——所以我就坐地铁。地铁里人挤人人挨人,近得能闻见各种怪味。萝卜韭菜鸡蛋猪肉大葱馅儿包子,在地铁里吃这些!他们怎么不去死呢……不吃的就三五成群地戴着口罩。我他妈就纳了闷了,不管多热的天,地铁里老有人戴着奇形怪状的口罩,有的长得跟防毒面具似的,还有的上面居然画着个小兔子……我老觉着他们想戴着它去抢银行!过了高峰期就发现那些不吃不喝不戴口罩的了——那些要饭的,齐刷刷地露出脸来,在地上爬的,一个拉着另一个的,站你面前伸着手。”
男人在这段台词里所展示出来的精神世界,简直就是“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后座上笑”的翻版。我很难在作品所给定的细节里发现有关这个男人更具光彩的特征,但是一旦随着佳节痴痴的目光打量,这个曾经玩过音乐的男人的魅力就变得无法阻挡。女人们会爱上他,这是作品的设定,在现实生活也全然可能。在第二场戏里有一段妙语:“文艺女青年的要求还要更多一些。比如幽默感。比如诗意。比如节奏感。比如画面感。当然,出身不是我们能选择的。它决定了一个人的频道。您满腹学识比不了一个眼神,不菲的收入抵不上一首情歌。”的确如此,爱情真的是一种玄妙。可是,“文青妹”和“混混哥”之间这则爱情故事,到底又能散发出多少耐人寻味的意味呢?
三
尽管存在着上述疑惑,可老实说,我现场观剧时最后还是有些感动。记得演后谈时,编剧说导演尊重了编剧的每一句台词,没有任何增删改动。导演的确没有在文本上修改什么,但不意味着在他为作品赋形的过程中没有去凸显自己对作品的一种理解,而我当时的感受正是被导演的这种理解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第二场戏写的是阴谋,女患者和医生共谋,摧毁了有情人的好姻缘,成就了女患者自己和男人的姐弟恋,医生本人和佳节的老少配。值得注意的是作品解密型的结构布局。这种结构的功能在于:不宣之秘被宣之后,第二场戏就成为了第一场戏的原因,前因后果的逻辑被作者反转成结构上前果后因,这就天然具有了一种戏剧性,让观众很容易获取一种恍然大悟的快感。但如果这种结构的功能仅仅止步于此,那它就会让全剧停留在一部情节剧的层面上,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结构设计。
导演要做的工作是,尽力挖掘出这种结构中所潜藏的、很容易被“恍然大悟”的廉价快感所遮蔽的某种意味。他最后在舞台上强化出来的意味,是他习惯处理的一种主题:都市男女情感生活的悲喜剧。他的处理是这样的:通过客厅、诊所、酒吧的空间并置,意图让第一场戏中的人物不至于因为下场而被遗忘,让他们借助曾经所在的空间——客厅——始终在舞台上保留一种在场感。显然,导演更为关注的是佳节和那个男人,他把“戏眼”聚集到了这对青年身上,他想从他们被算计的命运中挖掘出一种悲情,不仅如此,他还想去张扬一种比悲情更重要的激情,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舞台上设计了极为突兀的两条长长的铁轨,它们把表演空间硬生生劈断。正是在这种设计中,我感受到了导演对作品的一种理解:不管诊所里有着怎样的算计,不管酒吧中发生了怎样的失足,不管客厅里情人们是怎样的无奈,但佳节和那个男人仍然在他们的悲情中燃烧着对爱情的渴望,它像铁轨般倔强的延伸,不可阻挡地冲破,铁轨从来都是奔驰的符号,走向远方的象征,它蛮横霸道地纵贯在舞台上,宣示着它才是真正的主角,也让我在观剧的后半段抛却了很多疑惑,散场后一时间竟然满怀感伤。
舞台上的如此表达很体贴地迎合了当代都市观众的审美趣味。在爱情剧里,观众大体上都是喜欢获取一种浪漫的情感体验的,而浪漫未必非要源自完满,产自残缺也同样可能。情人们虽是咫尺天涯、渐行渐远,彼此却在回首眷念,这一份死了都要爱的痴情能让观众收获感动。佳节和男人的情感故事的确提供了这种浪漫体验的可能,导演的舞台处理顺“浪漫”而行,于是成功地将这个看似近乎无聊的“文青之爱”赋予了意义,同时也成功地支配了我的观剧情感反应。
可静下来对作品细细思量,就开始怀疑这真的就是编剧所想表达的吗?
最大的疑问是还是来自剧中的佳节和她钟情的那个男人。佳节“文青”的定位以及男人“混混”的设计是反浪漫的。女老板对佳节有着仔细的观察,她的表述带着一种戏谑:漫不经心的眼神和微微扬起的下巴,看起来像是一只标准的暹罗猫。她走路的时候好像在梦游,说话的样子就像对一切都厌烦透了。佳节这种上不够天、下不接地的范儿是进入不了生活的,而与那位更不着调的“音乐男”牵手婚姻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其结果的不堪。编剧为这对情人编织了一个阴谋,但即便没有陷阱,他们也自会陷入生活的泥泞。如果真的想要制造悲情的浪漫,那就让他们成为人见人爱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好啦,如此,阴谋所造成的伤害才能换取来更多的眼泪。又或许,《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深藏了一些远比悲情浪漫要更为隐秘的意涵?
剧本里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没有一个家庭的婚姻是完满的:佳节的父母各行其是,偶有吵架;男人的父亲酗酒,似有暴力行为,而母亲辛苦地侍候了他一辈子;女患者的婚姻因为老公不入耳的声音而瓦解;就连未出场的那位心理医生的婚姻也是糟糕的,婆媳不合,难以自处;至于佳节的婚姻就不用多说了。女老板引用肖伯纳的名言说:“让想结婚的结婚,想单身的单身吧,反正最后都会后悔。”对婚姻状态的这样一种描写并不新鲜,但这些细节堆放在作品里所起到的艺术效果,很容易造成这样一种暗示,即:佳节和心中情郎即便结合也无法逃脱这种悲摧的命运。中医和女老板在剧中为我们示范了婚姻的本质,那就是用物质交换所需,他们深信这才是婚姻的长久之道,至于不甘不情不愿,那只是年轻时的折腾,折腾完就踏实了。他们的合谋从道德上裁判是卑鄙,但从婚姻悲观论观察,这种卑鄙瓦解掉的却并非是佳节和男人的幸福,因为就没有幸福这么回事。
《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是一部非常奇妙的作品,它为人们提供了对生活中因果关联的一种颇为奇特的观察:卑鄙的阴谋拆散了那对有情人,却也无非是把一桩难免脆弱的婚姻变成了两桩平庸的姻缘;而蒙在鼓里的有情人却因这场阴谋上演了一出肝肠寸断的爱情戏码。如果走向相守,男女之间的欢爱也许终将被琐碎的生活消解;恰恰是别离,让这悲情的一刻成为他们庸常一生里的刻骨铭心。不是阴谋摧毁了幸福,而是阴谋成全了爱情。这里所描写的日常生活具有了一种《倾城之恋》的风采:张爱玲呈现的是一座城池的陷落成全了一段姻缘,而林蔚然表现的是卑鄙的阴谋离奇地把平淡升华成了激情,日常生活的面貌被结构成为一种阳错阴差,这种描写的角度最终赋予了作品这样一份气质:一种悲伤的滑稽,一种冷峻的幽默,它内涵的喜剧性非常高级。
话剧《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动听的密语值得我们侧耳。作品的阐释空间比较丰富,恰恰是这一特征让它超越了众多描写当代都市情感题材的剧本。如果说作品在处理上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解密型的结构布局是把双刃剑,它固然能够给观众带来解密的快感,但它同时也会把作品想要探究的关于生活之谜更有意味的谜底深深埋藏。作品的第三场戏很短,真相在此得到进一步的揭示,阴谋因此坐实;但编剧显然不想让剧情的效果仅仅停留在恍然大悟上,她在这极短的篇幅里留下了她传递更丰富意涵的一笔——男人说:“我会一直陪着她的”,从中可以看到生活在无可阻挡的继续着,往日岁月成鸿飞去,无计东西。不过,也不排除人们没有看到这种匠心安排的可能。作者的艺术处理走的是隐约的路子,但显隐之间的平衡是否得当,这得看作者趣味和观众接受之间博弈的结果。我觉得,作品目前的处理对很多观众而言“秘而不宣”多了些,但这终究是编剧的选择,所以也不能说有什么遗憾,只是审美趣味的问题而已。
麻文琦: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陶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