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锋
余姚市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李清锋
浙江省余姚市地属浙东盆地山区和浙北平原交叉地区,总面积约1 500 km2,其中山地、丘陵占52.73%,平原占28.33%,水域占18.94%,素有“五山二水三分田”之称。辖区内耕地总面积3.95万hm2,农作物播种(含复种)面积5.6万hm2,其中粮食种植面积约2万hm2,蔬菜种植面积约1.67万hm2,果园、茶叶约1.2万hm2。近年来,余姚市农机化工作不断创新和发展,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得到不断更新和优化,农业机械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余姚市中部姚江平原区域基本以种植水稻为主,水稻也是全市第一大种植面积作物,常年复种面积保持在2万hm2左右。全市拥有粮食生产作业机械约6 000余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80台,水稻育秧流水线103条,水稻高速插秧机735台,植保机械3 500多台,联合收割机622台,粮食烘干机316台。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93%,粮食机械化烘干率60%以上,水稻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
329国道以北、杭州湾以南的余姚北部为滨海冲积平原区域,主要种植榨菜、西兰花、玉米、毛豆等蔬菜作物。蔬菜是全市第二大种植面积作物,常年蔬菜复种面积约1.67万hm2。蔬菜生产机械化耕作水平99%以上,机械化种植、收获仅应用于单种作物的某个作业环节,而且现阶段还以示范、推广为主,如榨菜直播、毛豆收割,缺少单种作物全面、系统的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链,蔬菜生产整体机械化作业水平低下。
余姚市第三大种植面积的作物为果树、茶叶和苗木,主要分布在四明山区及丈亭、三七市、牟山等部分乡镇街道山地,其中杨梅约5 330 hm2,茶叶、苗木各约4 000 hm2。杨梅、苗木的种植地形复杂、地块坡度较大,普通农业机械实施作业困难,除部分作物采用机械植保外,其他机械化作业基本空白。茶叶采摘(名优茶采摘外)、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至2015年底,全市拥有茶叶机械6 560台,其中修剪机896台,采摘机525台,揉捻机410台,多功能理条机1 023台,扁形茶炒制机1 410台,杀青机456台,其他茶叶加工机械1 840台,机械拥有量基本可满足当地茶叶采摘和加工的需要。而葡萄、蜜梨、樱桃等水果种植面积较小,目前农业机械应用集中于耕作(田园管理机)、植保(机动喷雾机)、水果分级(蜜梨分级机)等环节,其他类作业机械如水果采摘机、水果输送轨道等基本无应用。
其他如水产养殖、畜禽养殖面积较小。应用于水产养殖的农业机械主要为增氧机、投饵机和部分饲料加工设备,应用比较普遍。畜禽养殖应用较普遍的机械主要有饲料加工、自动喂料、自动喂水、自动清粪等机械设备,畜禽养殖有望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首先,培育并做大做强农业经营组织。余姚市以政策引导、资金贴补等方式,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扩大种植、服务规模,引进高新农机技术,并引导和服务农民从事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使传统农业加速向规模型、机械型、效益型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经营组织、农户三赢局面。目前,全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14家,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公司共71家,涉及榨菜、茶叶、稻米、水产、果树等领域,粮食耕种收作业服务面积4万hm2以上。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范围越来越大。为农机化作业创造了良好的作业环境,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和高产出。以由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农户受益的方式,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升农田设施标准。扩大灌溉面积1 400 hm2,新增旱涝保收面积2 466.7 hm2,新增固定式喷微灌面积2 800 hm2,改造农田渠道400余km,改造3 333.3 hm2以上灌区干支渠67.8 km。建设粮食功能区1.12万hm2,省级现代化农业综合区3个,宁波市级以上主导产业示范区1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25个。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园区的创建,极大地便利了机械化作业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再次,树立全程机械化产业示范样板。以农业综合项目开发、产业园区建设、农业农机项目实施等方式,着力在部分产业园区、基地和部分农业产业率先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生产,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树立样板。通过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形成农业规模化生产,并通过新型农机购置累加补贴和农机项目研制、引进、示范推广,在某一农作物、某一环节突破开展机械化作业,最终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达到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的目的。如毛豆收割机的引进、榨菜收割机的研制,补全了收获环节机械作业的空缺,树立毛豆、榨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样板;又如梅干菜烘干机的引进,填补了梅干菜生产无机械的空白。
最后,强化农机农技部门合作。通过品种改良和引进,农作物更加适应农机作业。如引进了秧龄期短、生育期短的机插早稻品种,确保了机插晚稻的安全种植;引进了适应收割机作业的油菜、榨菜品种,减少了机械作业损失率,既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水平,又保证了农业农民效益。可以说,农机化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农技部门也功不可没。
此外,余姚市还积极完善服务保障体系,降低农业经营组织经营风险。2016年上半年,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共承保水稻、小麦、油菜、钢架大棚及大棚作物、露地蔬菜等种植户18 587户,保险面积1.323万hm2,早稻投保率达到100%,确保农户、农业经营组织种得放心、种得安心,无后顾之忧。
余姚市地形、位置特殊,除中部粮食种植区外,北部滨海区土地属盐碱地,南面四明山属山区,南北种植模式多样化、种植作物多种化,严重制约了全市整体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土地流转困难,制约了农业经营组织规模扩大。土地流转价格逐年增高,普通水稻种植土地流转价格在9 000~12 000元/hm2,平地瓜果种植、苗木用地流转价格更高达15 000元/hm2或以上。同时粮食收购任务不断缩减,农户种粮积极性受到冲击,使部分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不敢扩大种植规模,止步于目前规模,处于观望阶段。
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造成家庭小块田地分散经营、种植多样化和自给自足自销的种植方式,也给土地流转、农机规模化作业带来一定困难。
(2)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平衡,造成部分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影响农机化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虽然近年来对农田基础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粮食功能区、现代化农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已基本建设改造完毕,能完全满足机械化生产;但部分偏远地区或山区,因改造、建设难度大,相对投入资金大,产出效益不明显,明显落后于整体平均水平。如水果杨梅种植在坡度较大的山上,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施肥、运输等靠人工为主,无替代人工作业的适用农机装备,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该产业效益和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3)适用新型农机缺少,制约了规模经营和规模化作业发展。余姚市粮食种植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左右,蔬菜、水果、苗木等经济作物也占一半左右。近几年来,随着农机化技术的高速发展,粮食机械已基本覆盖每个生产环节;但蔬菜、水果等农业产业,因受制于本地土地结构散小、种植作物种类多面积小等因素,缺少适用于本地的生产机械。如榨菜、杨梅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作物虽然在本市种植面积较大,但就全国言,其种植面积却微乎其微,国内外研发生产企业一般不会考虑开发这类适用机械,导致地方特色作物生产作业无机械的现状,使农业经营者无法依靠农机开展规模化经营服务,制约了农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农机、农艺技术不配套,制约了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步伐。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化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除了配套的基础设施、适用的农业机械外,农艺、农机技术的配合尤其重要,农艺要培育、创新适用于机械作业的耕作方式、种植模式、作物品种等种植农艺和种子,农机要研制、引进适应性强、通用性高、稳定性好的农机及相关技术,二者求同去异,合力配合,才能加快发展农机化。当前,粮食生产已基本解决农机农艺融合问题,但在蔬菜、水果等产业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蔬菜、水果的耕作、种植方式不同,制约了蔬菜、水果大面积种植、后续植保、收获等机械化作业的开展;“蒿菜+辣椒+花菜”“黄瓜+长豇豆+榨菜”“红天湖203辣椒+榨菜”“西瓜+包心芥菜+榨菜”“榨菜+毛豆”等多种多样的种植制度,单个作物品种成熟期迟早差异等,均影响了农机化发展。
(5)投入产出不匹配,制约了农民的农机购置热情和规模化作业面积的扩大。农业经营组织要扩大规模化生产,农机购置投入资金占比较重,虽有国家购置补贴政策,但对部分高新农业机械,补助额度远远不够。粮食烘干机、高速插秧机等,如没有地方财政补贴,购置数量会急剧下降,部分规模较大的基地、园区等经营组织,会根据自身面积、产出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购置农机具;又如毛豆收割机,销售价120多万元,每天作业面积2~3 hm2,一季只能收割40~60 hm2,可能连一个种植基地都解决不了收割作业,只能是以实施引进、试验项目的方式进行示范推广。先进、新型、高效农机购置投入资金大,资金回收期限长,效益不明显,在当前要进一步加快发展较困难。
(6)基层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可能这是一个共性问题。基层乡镇街道农机、农技人员年龄老化,人员配备出现断层。农机农技人才培养与其他相比周期长,加之岗位吸引力不足、省内外涉农学校涉农专业不断减少、涉农工作群体相对弱势等原因,从事农业人员越来越少。农机化事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推动,缺少人才配备,将降低农机化事业发展活力。
要提高全市农机化水平,除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外,还需结合本地农业产业特色,大力研制、引进、推广适用于本地蔬菜、水果等农业产业的农业机械,并通过种植模式改变和作物优胜劣汰,实现机械化作业,最终走向规模化、机械化、集成化、信息化、物联化的现代农业,对今后本地农业产业生存发展、效益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扩大规模化种植面积。如通过村级单位统一流转后,再转包给农业经营组织的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减少土地流转中间环节,保障农业经营组织合理权益,有利于提高农机应用和使用效率、产出效益。
(2)加快农机应用困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机应用快速发展。包括田块改造、机耕路建设、灌溉系统完善等,改变以往农机进难出难的现象,即打通农机进出的最后“一百米”,确保农机作业畅通无阻。
(3)加强农机农技配合。农技部门针对机械作业困难的作物,要改善作物品种、改变种植模式或设计种植方式,农机部门要引进推广适用性强的农业机械,并将机械作业的适应性要求反馈给农技部门以供参考。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针对高新技术的农业机械,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特别是机械作业薄弱的农业产业,要适当政策倾斜,鼓励农户购置,促进农机数量增加,引进填补作业空白的农机及农机化技术,打造某一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样板,逐步以示范推广的方式扩大机械化作业面积。
(5)加大农机技术科研力度。对本地的特色农业产业,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通过政府引进高校、科研机构等,与本地农机企业挂钩,以示范园区、基地为平台,确保出成效、有成果。
(6)加大农业领域人才引进。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等方式,引进农业农技农机高端人才,为全市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7)加大对农机、农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保障合作社合理权益,鼓励扩大规模化与机械化生产、开发农产品,在设施用地、农业经营等方面给予便利,提高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增强合作社生存和发展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机化水平。
作者信息:余姚市农机局,315400,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