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巩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6-11-11 05:34董立人陈辉
决策探索 2016年20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中华文化共同体

董立人 陈辉

近两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讲话中强调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要求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前和今后如何进一步巩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谓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发展和自由决不能离开共同体,他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作为人类在共处的一种组织化形式,“共同体”是一个描述群体而非个体的概念,是指“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共同意识是维系共同体群体性存续的关键因素。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有共同认同的血缘融通、流动交汇的有机体,是一个历经五千年风雨锻造而成的“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的讲话中阐述了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极其重要性。2014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2015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强调提出:“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等的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理论及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价值取向

(一)必须坚持意识形态的政治上高度认同

一个民族的繁荣,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力量、丰富的精神力量、完备的制度和法治体系,也离不开各民族成员心理的认同和思想的统一。认同是人们心理层次的情感和认知,是个人或群体对社会组织的理想信念和作为的高度认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在认同的基础上而作出的选择。当前,全国上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各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这种共识是不可能达成的。我们在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选择、各民族人心所向的同时,还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先进性,以赢得各族群众的认同、信赖和拥护。

(二)必须坚持经济共兴繁荣价值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民族共同体是一定地域内形成的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民族的进步,不能只看一两个省、一些省市地区的繁荣发展,而是要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这样才是真正繁荣富强的民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那样。中华各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既有自己的发展经历和特点,又需要各方面利益协调,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相互交融,以达到共同发展与进步。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制定重要政策和战略举措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

(三)必须坚持“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表现为各民族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赖以凝聚的核心和基础,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逐步交融、整合形成的中华文化共性。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文化的底色和基础,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根植于当代伟大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体,也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交融的共同体。

(四)必须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和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即是治本举措之一。必须构建各民族互相嵌入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格局,民族团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全体社会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要拓宽民族团结教育范围内容和形式,既要教育汉族,也要教育少数民族,进一步着眼于各民族的国家意识。中华民族意识和各民族大团结意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在学校、社团、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形成纵横交错的民族团结教育网络,不断增强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促进社会安定,实现共同发展进步。以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抓手,推进城市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切实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五)必须坚持民族多元一体的和谐发展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结构上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多元”是指我国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关系,结成了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结语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党和人民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是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证。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健康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强化“三个离不开思想”“五个认同”理念,是促使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及国家安全的根本遵循。增强民族团结,需要全民族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作者董立人的单位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陈辉的单位为中央民族干部学院)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中华文化共同体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民族团结之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