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勇专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也是帮助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的关键方式,因此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阅读训练的作用下,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将得到有效提高,视野得到较好的拓展,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深入学习语文知识。一般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自主进行阅读训练。教师须加强对学生阅读的鼓励和引导,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恋上阅读。小学生的事物认知能力及理解能力都较弱,在语文阅读学习中难免会碰到多种困难,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需求,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提高教学效率,确保语文教学质量。
1.合理设置课前导语
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要素,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阅读的文章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认知范围,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而且紧密贴合生活,被学生较好读懂,这样学生才愿意进行阅读、乐于阅读。课前导语是文章内容、特点的概要,课前导语影响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兴趣,也关系到阅读教学效率,因此,合理设置课前导语至关重要,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基于小学生自身的特性,其对许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因此,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合理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之后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衔接,进而更好地促进阅读训练的开展,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准备条件,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时,教师说:“乌鸦在喝水时,因窄口瓶中水位过低,不能直接喝到水,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怎样可以让乌鸦喝到水呢?”学生可能面面相觑,无法想出正确答案。此时教师可以加强引导,“只有当水到达瓶口时,乌鸦才能喝到水,那么怎样让水到达瓶口呢”,之后教师继续说:“如果同学们想知道乌鸦最后是怎么喝到水的,那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吧。”因为学生的好奇心被有效激发,所以能够较好地融入阅读教学环境中,且能够自主进行阅读,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注重教学层次性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都存在较大缺陷,在语文学习中对多种事物都不够了解,若教师直接依照教案进行阅读训练,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也没有明确各学生之间的差异,将难以确保阅读训练正常进行。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阅读训练的层次性,循序渐进,让学生在阅读训练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开展阅读训练时,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为依据,设置相应的阅读训练目标、任务;教师可鼓励学生先实现一些小目标,之后再实现大目标,让学生从成就感中找寻阅读的乐趣,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为后期的语文学习做准备。若学生认知能力较弱,则教师可将其阅读目标稍微设置得容易一些,认识文章中的生字词即可;若学生认知能力较强,则稍微增加阅读目标的难度,在熟悉生字词的基础上了解全文大意即可。在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一定提高后,教师可适当增加难度,引导学生树立更长远的阅读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教师可先对认知能力及理解能力强的学生与弱的学生进行分类。若学生认知力较弱,则让学生以熟悉文章中的生字词为主,之后可试着了解全文的中心思想;若学生认知力较弱,则让学生理解文中各人物的特征、文章的主旨、文章的深层含义。在学生有了一定进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全文的理解,了解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及精神世界,然后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解答课后习题,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具有较长的周期性,这就要求教师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实际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鼓励学生阅读。例如在学习《黄继光》时,教学可根据文章内容分配相应的角色,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角色进行扮演,融入到文章内容所营造的情境中。之后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与相应的情境进行紧密结合,讲解相应的阅读技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情感及精神寄托,这样能够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准备条件。
总之,阅读训练的有效性关系到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阅读训练,帮助学生完善语文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学习兴趣,精心设计语文课程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其较好地融入阅读训练氛围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确保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