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歌文化建设与传承的实践与思考

2016-11-11 02:27姚志祥
考试周刊 2016年85期
关键词:校歌传承思考

姚志祥

摘 要: 国有国歌,校有校歌,校歌凝聚着办学者的心智,是学校优美文化、优秀传统和优良“三风”的高度凝练,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精神宣言。文章对校歌文化的建设与传承展开了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校歌 传承 思考

1.引言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小学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笔者深深觉得校歌就是学校的魂之所在,是育人理念的集中体现。一所学校可以条件简陋,也可以规模很小,但是不能没有校歌,因为校歌能够蕴含校训校风,可以标树学校特色,可以焕发师生工作学习的激情,所以它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图腾。国有国歌,校有校歌,校歌凝聚着办学者的心智,是学校优美文化、优秀传统和优良“三风”的高度凝练,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精神宣言。历届毕业的不管是如今白发苍苍的老校友,还是事业有成的中年校友乃至刚刚迈出校门的毕业生,只要唱起校歌,他们总会充满深情,涌起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情结。这是母校送给他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校歌将陪伴他们一生。

南通市跃龙桥小学是一所已有110建校历史的老校。1906年,有识之士孙沅先生受其尊师即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之委托,抱着智民强国的崇高信念,将昔日的庙宇改成学堂,自此教育圣火一脉相传,百年育人泽被桑梓。在张謇先生的亲自指导下,孙校长呕心沥血,严谨治校,创办之初就提出了“勤诚朴”三字校训,并亲自创作了“他日为国争荣光”校歌。光阴荏苒,风雨沧桑,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尽管校名变更了多次,校长换了一任又一任,唯有不变的是校歌代代传唱到如今,它就像校园里那古老的银杏树一样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铭记在千万学子心中。

“城西濠水之流长,跃龙桥小学临其阳,吾辈兄弟姊妹大家来此读书堂,诚以敬业,朴以立方,守我校训勿相忘,及时努力树基础,他日为国争荣光”,57个字的歌词,简洁明快、寓意深远、朗朗上口,体现了学校的地理文化、教育期望。在这短小精炼、脍炙人口的校歌的熏陶、激励中,形成了严谨淳朴的校风,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才俊学子,其中有著名戏剧家、北京人艺原院长欧阳山尊,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林克,江苏省教育厅原厅长吴天石,著名书画家、原南通大学副校长沈启鹏,原南通日报党总书记、社长贾涛根,学校还诞生了奥运冠军陈若琳及多名中高考状元,更有在那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普通劳动者。跃小的后人不管是执鞭于三尺讲台、耕耘于教育园地的老师,还是寒窗苦读、抱负远大的莘莘学子,他们在“他日为国争荣光”的校歌中度过了幸福快乐的时光。

2.推进校歌文化建设,凸显校歌育人作用

校歌是学校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好的校歌可以塑造校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激发师生爱校兴校情感,因此挖掘、保护、传承及弘扬校歌文化势在必行又刻不容缓。笔者以为在推进校歌文化建设,凸显校歌育人作用,打造学校特色品牌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以下“三要三不要”。

2.1敬畏校歌,不要随意篡改。校歌作为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昨天连接今天、今天走向明天的纽带,是光照春夏秋冬永不褪色的太阳。因为往往一首好的校歌,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烙印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同时反映着时代精神和历史痕迹,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发挥着明责、励志、抒情、奋进的教育鼓舞作用,并让人一生都铭记在心。尽管有些校歌的歌词显得或直白或含蓄,或在今天看来显得“低调”即政治色彩不强,与时代的发展、与当今的有些提法有些差距,但这是历史的产物,是先人的初衷,是那个时代的追求,而且一代代口耳相传,已成了特定的“文化符号”。如果“与时俱进,应时而变”,甚至把它改得“面目全非”,或许迎合了某个时期的教育主题,适应了时代的教育潮流,但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是对历史和前辈的不尊重,而且伤害了众多校友的感情。所以我们不能心血来潮而随意改动歌词,改变歌谱,在这一点上我们觉得对校歌还是要“因循守旧”,保证它的“原汁原味”,让校歌永远带上历史厚重、古朴的烙印,成为历届校友和在校师生永远的梦呓。

2.2传扬校歌,不要时断时续。毋庸置疑,校歌是学校办学理念、校园精神和学校特色的集中体现,常常是学校对内的号召和激励,对外的形象展示和宣言,它反映的既有办学者、教育者的理想、要求、愿望,又有受教育者的感受、追求和成长心声。两千多年前,孔子创办私学,诗与乐就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弦歌不辍已成为形容学校生活的一句传统用语。既然如此,我们不仅应该虔诚地敬畏,更有责任让校歌在学校薪火相传、“声声”不息,这样才能使校歌在激励学生发展、凝聚学校精神、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在校歌的传承中,常常存在着时断时续的“冷热病”,即这一任校长重视就唱,下一任不重视就不唱;遇校庆、要表演就唱,没有重大活动就不唱,校歌成了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这样就使校歌的传承出现了脱节和“断链”,“形同虚设”的校歌难免会让师生生疏和淡忘,也发挥不了催人奋进的功效。所以,每一任校长都要义不容辞地把校歌作为学校文化的“接力棒”,完成承上启下的神圣使命,要年年唱,届届唱,不中断,不间断,真正把校歌作为弘扬学校历史文化,继承学校光荣传统,实现以歌育人的有声载体,使其源远流长。如果在某一任上使校歌“失声”“失传”,那无疑就成了“历史的罪人”。

2.3唱好校歌,不要“有歌无声”。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校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近代新式学校出现以后,就有创作校歌的传统,目前从名校大校到乡村小学,大多都有自己的校歌,它与校徽、校训等相得益彰。同时我们发现有些学校虽然有自己的校歌,但老师、学生却不知道,甚至根本不会唱,“有歌无声”原因何在?那是学校没有宣传、没有教唱、没有普及的结果,校歌便成了留在纸上、贴在墙上、放在橱窗里的“老古董”。笔者以为有校歌就要唱起来,有条件的学校可请专业人士把校歌制作成伴奏带、多媒体视频,或把校歌制作成精美的彩绘活页,发给学生随身携带,尽可能让学生唱于口、记于心、化于行。一年级新生第一堂音乐课就要教唱,并对歌词进行解读,增强小朋友爱学校、爱学习的纯真情感;每周国旗讲话或大型集会全校师生唱,激发他们“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的自豪感、责任感;六年级毕业典礼上唱,让毕业的同学们带走学校的记忆,留下学习生活的痕迹;每学期(学年)举行歌咏比赛可把校歌作为必唱之曲,这样通过多管齐下、多种形式,营造人人会唱、个个爱唱、大家乐唱校歌的氛围,从而激活“沉睡的学校文化资源”,学校会在不绝于耳的校歌声中更显得生机勃勃,师生也会在嘹亮悦耳的校歌声中精神状态得到更好的提振。

3.结语

校歌是学校的形象和品牌展示,一首词曲兼美、意蕴绵长的校歌,不仅能够增强师生的凝聚力、自豪感,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审美水平,进而提升学校办学的品位。挖掘校歌文化,传承校歌精神,让校歌穿越时空、代代相传,这应是我们当今每个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担当和光荣的使命。

猜你喜欢
校歌传承思考
齐齐哈尔老年大学校歌
博尔塔拉老年大学校歌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大学最动听“校歌”,你pick哪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